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2 23:16:09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魏官紅
近日,A股創新藥概念股再度活躍,首藥控股(SH688197,股價58.47元,市值86.96億元)數次領漲。
比起國產PD-1“四小龍”等已被市場熟知的創新藥企業,上市一年多的首藥控股曝光度并不高。去年一季度,公司營收707.96元,其來源是賣了臺保溫設備,由此被市場質疑“無藥可賣”,去年公司股價降幅為39.15%。時間過去了一年,在創新藥投資回暖之際,仍然沒有商業化產品且預虧上億元的首藥控股卻成了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今年以來股價漲幅超140%。
如今的首藥控股是個不錯的投資標的嗎?4月11日,德傳醫療基金董事長姜廣策博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行業的投融資環境比去年要好一些,但核心還是公司的產品在同類產品競爭格局中的地位,比如對首藥控股來說,其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藥效是否為最優,只不過在最終實驗結果公布前,市場只能靠想象給價。
數據來源:記者整理 視覺中國圖 楊靖制圖
研發管線為股價助推器?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從去年3月上市算起,首藥控股的股價共有4次較為明顯且持續的上升時點,分別是去年4月末、去年10月中旬、今年1月初以及今年4月初。
從消息面看,去年4月末是公司上市后發布首份年報和2022年一季報的時間,公司2021年全年及2022年一季度分別虧損1.45億元和虧損5066.23萬元。
去年10月中旬,公司接受了特定對象調研并發布了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內容提到公司在研管線中多個產品具有“首個”地位。
今年1月初,公司發布公告稱,CDE同意SY-5007未來采用Ⅱ期單臂臨床試驗申請附條件批準上市,公司將快速啟動SY-5007的關鍵性Ⅱ期臨床試驗。
今年4月初,創新藥概念股大漲,首藥控股數次領漲。
對于暫無產品上市的首藥控股來說,研發管線是公司融資的重要籌碼,也是股價的一大助推器。記者注意到,公司在投資者交流活動中提到次數最多的兩個在研產品是SY-3505和SY-5007,上市公司稱,前者是首個完全國產的三代ALK抑制劑、是目前臨床研究進展最快的國產三代ALK抑制劑,與二代藥物SY-707一同形成了國內唯一一家覆蓋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二線、三線序貫治療用藥的研發布局;SY-5007是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國產RET抑制劑,也是目前臨床進展最快的國產選擇性RET抑制劑之一。
2022年半年報顯示,首藥控股共有22個在研項目,均為1類新藥,其中完全自主研發的藥物有11個,已經進入臨床階段的自研項目有6個,囊括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細胞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重點腫瘤適應癥。
不過,這些管線能否走向商業化舞臺?首藥控股在2022年半年報中提醒稱“如在研產品的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公司可能在戰略權衡后放棄推進部分管線”。
具體來看,公司核心產品SY-707與SY-3505是ALK抑制劑,截至2022年6月30日,國內市場共有6款ALK抑制劑藥物已獲批上市,其中5款為進口藥物,1款為國產藥物;其中4款已進入醫保目錄,未來有進一步降價的可能。
另外,SY-1530是治療套細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劑,截至2022年6月30日,國內共有3款治療套細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劑產品上市,均已進入醫保目錄,尚有多家企業在開展針對相同適應癥在研產品的臨床研究。
公司研發費用相對較低
2022年上半年,首藥控股研發投入為9449.19萬元,同比增加44.01%,占營收比例5293.02%,公司暫無商業化產品。
從收入端看,除了去年一季度出售保溫設備的收入707.96元,公司178.45萬元的收入為合作研發取得的里程碑收入,這部分業務可以追溯到2016年前。彼時,公司的研發主體賽林泰先后與正大天晴、石藥中奇合作開展產品研發,由賽林泰負責前期PCC(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的發現等,合作方負責臨床研究和商業化開發,雙方共同享有知識產權,公司獲得里程碑收款和后續商業化權益。
不過,這樣的收入不穩定且受制于人,于是公司從2016年開始向全流程創新藥企業方向發展,但目前還未拓展出新的收入來源。
根據業績快報,首藥控股2022年實現營收182.72萬元,同比減少85.98%,實現歸母凈利潤-1.74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9.93%。公司表示,營收同比減少主要系上年合作研發項目發生的里程碑事件多于本期所致;利潤指標下滑主要系公司新藥研發平臺、團隊建設投入加大,核心自研管線持續推進,部分創新藥物處于關鍵性臨床試驗階段,研發費用大幅提高所致。
而與業內其他創新藥企相比,首藥控股的研發費用并不高。
投資機構也關注到了這一情況。2月13~16日的機構調研中,公司解釋了“交替穿插、多線并行的研發模式”,即在新藥研發過程中采取不同于傳統藥物研發采取的單線循環模式,而是根據項目特點采取串聯并進的模式。
4月11日,姜廣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更關鍵的還是要看公司未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市場銷售情況。
從推進速度看,處于III期臨床的SY-707是公司進展最快的產品,首藥控股曾在2022年4月回復投資者提問時稱,預計2023年申報上市。記者注意到,公司銷售團隊建設的細節未公布,2022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仍未產生銷售費用。
現金流壓力或難以避免
3月末,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企業做好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準備,至少在未來兩三年,甚至三四年要具備良好的現金流。同時,投資機構也會對企業模式的可行性,產品競爭的壁壘,未來盈利的確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和預期。
根據這則建議,首藥控股還要做更多準備。數據顯示,2019~2021年,首藥控股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54.76萬元、701.91萬元和1303.25萬元,研發費用分別為4391.03萬元、8503.27萬元和1.57億元,各期凈虧損分別為3598.57萬元、3.30億元和1.45億元。
目前,公司的營運資金主要依賴于合作研發取得的里程碑收入及持續的外部融資,2022年半年報披露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12.84億元。未來,隨著更多在研項目進入臨床階段(尤其是后期臨床階段),公司的現金流壓力將難以避免。
4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首藥控股證券部并發送采訪郵件,對方于11日表示將于2022年年報中披露和闡釋公司研發進展、管線情況、研發策略、競爭格局、運營模式、未來生產及商業化策略、資金儲備及未來籌資規劃等情況,未作更多回應。
據記者梳理,上市至今,公司共披露了15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其中多為機構調研。今年2月,公司共開展了4次機構調研,累計時長13天,參與機構包括主流券商、基金、投資管理公司等。
從公告內容看,這些機構關注的問題與前文所述內容較為一致,即集中在公司早期研發策略、早期靶點選擇和產品立項的偏好、技術研發優勢、在研產品的數據及競爭優勢等方面,首藥控股在回復時也給出了大概發展方向,例如“公司未來的商業化的思路是‘多條腿走路’,以自建營銷團隊為主”。
那么,對于投資機構來說,首藥控股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好標的嗎?
“創新藥‘炒作’有兩個階段,一個是產品獲批之前,市場靠想象來‘炒作’,只要想象空間夠大,市值夠小,公司股價就可能有比較亮麗的漲幅;一個是產品獲批之后,市場看產品的商業化成績,如果不符合預期,公司股價很快就會跌下來。”姜廣策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