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2 12:07:53
4月11日晚間,開立醫療發布2022年年報,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7.62億元,同比增長22.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49.57%,扣非后凈利潤3.41億元,同比增長103.81%。
開立醫療目前的產品主要為超聲診斷儀和電子內窺鏡。開立醫療董秘李浩表示,2022年公司國內、國際業務均取得良好增長,“超聲+內鏡”的多產品線戰略效果逐漸顯現,而且各條產品線在各自賽道里都有相對不錯的技術領先,公司收入和利潤規模邁上新臺階。
他還稱,可以明確的是,開立已經進入到一個規模效應顯現的階段,具體表現在毛利率穩中有升、期間費用率穩中有降,競爭水平在逐步提升。伴隨著開立在營銷體系內改革和外部渠道加強,相信公司在中長期的發展可期。
這已經是開立醫療連續第二年保持高速增長。2022年,開立醫療彩超業務收入為10.79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為61.24%,同比增長14.14%,這也是公司首個突破十億大關的單項業務;內窺鏡及鏡下治療器具收入6.11億元,同比增長42.98%。
開立醫療在年報中稱,隨著國產替代政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醫療機構更傾向于采購國產設備,報告期內國內市場設備入院率達到歷年之最,客戶端公信力得到了提升。
據年報,開立醫療的整體毛利率為66.87%,對應到超聲和內鏡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65.67%、69.57%。
李浩表示,去年公司超聲產品的毛利率應該是65%以上,未來提升超聲的毛利率核心還是要靠高端產品放量,未來公司的80、90系列比現有的60平臺有一個大的臺階式跨越,更加適合開立未來在這一領域高端市場的突破。另外,內鏡的毛利率已經保持較高水平,隨著接下來裝機情況越來越好,尤其是作為醫院的主力機型占比越來越高、配備的鏡體數量越來越多,毛利率還會繼續攀升。
他還提到,內窺鏡是臨床常用的醫療器械,通常可分為硬鏡和軟鏡。公司陸續發布的軟鏡在橫向覆蓋科目多,縱向實現高端技術空白填補,在臨床表現上也獲得了認可。硬鏡方面,公司提供的超聲腹腔鏡聯合解決方案將成為公司在微創外科領域的獨特競爭優勢。據了解,目前內鏡業務在國內的收入比重超過35%,公司高端內鏡HD-550系列占比較高。
“開立的多產品線戰略逐漸走出來了,這為公司中長期的業績表現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李浩說,希望未來開立可以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學術推廣,逐漸實現從內科到“內科+外科”,從診斷到“診斷+治療”,從設備到“設備+耗材”的擴張。
高端化是開立醫療年報中的關鍵詞,2020年到2022年,開立醫療研發費用分別為2.37億元、2.63億元及3.28億元,對應占營業收入比重為20.41%、18.21%、18.66%。開立醫療稱,公司堅信,在未來高端醫療器械的競爭中,只有持續不斷地大力投入研發,在自身擅長的領域深耕細作,公司才能持續推出高端產品,才能保證公司長久的競爭力。
最近三年,開立醫療在超高端、高端超聲平臺研發持續發力。其中,高端彩超S60和P60系列產品,憑借優異的圖像質量、簡潔的操作流、準確的智能識別、豐富的探頭配置、面向多科室的豐富臨床解決方案,獲得用戶的認可,尤其在婦產方面的臨床表現與進口同檔次婦產專用機相比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2022年12月,全新一代超高端彩超平臺獲CE(MDR注冊證),公司正式進軍超高端超聲領域。
對于內鏡業務,去年則被稱為公司研發的收獲年,在高端鏡種領域實現了光學放大內鏡、超細內鏡、剛度可調內鏡、超聲內鏡的突破,極大豐富了公司軟鏡鏡體種類和高端功能,進一步縮小了公司軟鏡產品與進口品牌的差距,為公司內鏡更好突破高端醫院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持,加快了軟鏡領域的進口替代。
硬鏡領域,公司推出一系列鏡體以及開立腹腔鏡與超聲系統相結合,在國內首開先河。外科硬鏡實現自主研發、自主加工,為用戶提供高品質國產硬鏡。
正是基于不同產品線在高端化方面碩果累累,開立醫療逐漸進入規模效應顯現階段。李浩說,兩三年前公司判斷,隨著開立的收入突破10億-15億元的區間,利潤指標將趨于穩定,此前因為疫情影響、收入規模較小等原因,利潤存在一定起伏,但以后預期性會非常好。
“公司管理層在2021年下半年時表示,開立的財務數據和業務情況進入到拐點,會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李浩說,從去年的業績來看這個趨勢已經非常明確了,一方面收入在穩步增加、利潤在逐步釋放,另一方面多產品線也讓開立未來業績可期。
實際上,消化道腫瘤早篩已成為行業共識如果能夠及時就診,通過軟鏡取活檢實現腫瘤的早發現、早診療,能有效提高消化系統疾病的存活率。“開行業先河,立民族品牌”,開立醫療希望為國產醫療器械崛起貢獻力量,致力于為全球醫療機構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