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1 20:58:39
◎盡管華為的利潤承載了外界環境的擠壓,但華為依然沒有下調研發投入。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在談到供應鏈的管理和芯片替代進展時,徐直軍回應稱,要確保業務的連續和對客戶的交付。
◎會上,徐直軍再次重申了華為“不造車”。他表示:“今天上午,華為發布了不造車的決議,我們決議的‘有效期年為5年’(這點)引發討論,但實際上我們所有文件的有效期最長就是5年。華為的戰略沒有變化,我們會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最近我們確實有些部門、個人、有些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品牌,我們一直在查處過程中,華為經過30年構筑的品牌,不會被誰濫用。華為沒有造車,也沒有任何華為品牌的車。我們這次文件中,也對品牌的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任何車的品牌前面或者作為汽車品牌。我們會對所有門店、宣傳物料進行清理、整頓,使之回歸到戰略和定位上來。”
◎孟晚舟回應了將于4月1日起正式當值輪值董事長一事。“依照公司《治理章程》,我們是體制的接班、制度的接班,從來都不是個人接班,而是集體領導。華為不把公司命運系于個人身上,而是‘一張藍圖畫到底’。公司的治理章程已經明確了輪值的職責,我和其他兩位輪值董事長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會按照規則履行。”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張海妮
3月31日下午,華為舉行2022年年度報告發布會。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以及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出席了發布會。2022年全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423億元,同比增長0.9%;凈利潤356億元,凈利潤率5.5%。
具體到三大BG(業務集團)來看,2022年,華為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2840億元,同比增長0.89%;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332億元,同比增長30.0%;終端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145億元,同比下滑11.87%。
對于華為2022年的業績表現,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回顧2022年,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繼續影響著公司經營。身處暴風雨中,我們在繼續奔跑,努力保障業務連續,確保對客戶的支持與服務;我們也努力多打‘糧食’,使自己既能生存下來,也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表示:“2022年,經營依然面臨較大壓力,總體而言,經營業績符合預期。2022年,華為研發費用總額為1615億元,研發費用率25.1%,處于歷史高位。面向未來,我們有壓力,更有信心!”
徐直軍強調:“2023年,是華為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之年。今天的華為,就像梅花,梅花飄香是因為她經歷了嚴寒淬煉。我們面臨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但我們也有增長機會、有組合韌性、有差異化優勢、有客戶和伙伴的信任和敢于壓強式投入。因此,我們有信心戰勝艱難困苦,實現持續生存和發展。”
此外,會上華為也對盈利水平、自研芯片、造車、接班等外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一一進行了回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晶 攝
數據可以最直觀地體現華為“身處暴風雨中”。
2021年是華為近十年來首次出現年度收入下降28.56%至6368億元,而2022年營收僅同比微增0.9%至6423億元,凈利潤356億元,同比下降68.7%。
會上,孟晚舟在回應盈利下滑時稱,“怎么去看待財務穩健,要從兩個方面來詮釋。首先,我們的客戶、合作伙伴依然和我們在一起,在這條‘長征路’上繼續前行,相信華為、選擇華為。其次,到去年末,我們手上的凈現金為1763億元,按我們現在的商業計劃足夠支撐公司未來幾年的投入。總而言之,我們依然存在,還將繼續存在,這就是財務穩健的最好詮釋。”
此外,華為方面還表示,盈利下滑原因主要是整體的經營利潤在下滑,以及研發投入在加大。
盡管華為的利潤承載了外界環境的擠壓,但華為依然沒有下調研發投入。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去年,孟晚舟曾表示“客戶價值優先于股東利益,華為對研發的投入從不受利潤的約束。這是華為一貫堅持的做法——每年把收入的10%固定投入研發領域,這一條已寫進了華為公司的‘基本法’。”
從三大BG(業務集團)的業績數據來看,只有終端業務出現了同比下降。這從側面反映出,華為供應鏈遇阻主要影響到終端業務。在華為無法獲得充足核心零部件供應的情況下,華為手機自2021年開始在IDC公布的出貨量榜單中就已被列入“others”的行列。
華為空缺出的高端市場主要被蘋果承接,目前蘋果已經是中國高端手機市場的領導者。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0月,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月度市場份額達25%,為歷史最高水平,并且連續兩個月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大手機品牌廠商。
不過,華為受到的來自供應鏈的不利影響也在逐漸減弱,產品開發速度開始回到正軌。本月,華為歷史上首次兩大旗艦系列(華為P60、Mate X3折疊屏)同場登臺,當時華為終端公司首席運營官何剛表示,“面對很多約束,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以后,今年春天華為發布了P60,代表我們又回到了正常產品交付的節奏上。我們也期待這種正常節奏,能夠支持我們的業務持續發展。”
不過,華為終端業務未來仍充滿著挑戰——5G芯片的缺失,依舊是消費者無法忽略的問題。徐直軍表示:“供應鏈遇阻使得我們的手機業務受到的影響最大,從世界第二到‘Others’的行列。現在只能制造4G的,但由于我們在折疊屏、在體驗上不斷進步,還有人愿意買4G手機,我們的折疊手機可以做到跟直板機一樣的重量。”
與此同時,華為也在加緊器件替代。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日前在“擦亮火花,共創未來”講話中提到:“我們三年時間內完成13000+顆器件的替代開發、4000+電路板的反復換板開發……直到現在我們電路板才穩定下來,因為我們有國產的零部件供應了。”
在談到供應鏈的管理和芯片替代進展時,徐直軍回應稱,要確保業務的連續和對客戶的交付。“華為的供應鏈連續從2012年就開始了,當時就有備胎計劃,2019年后才被曝出來,我們希望所有產品都不依賴單一國家和供應商,從2012年到現在,我們做了大量的器件替代和產品開發,未來努力的方向還是持續交付和業務的連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華為芯片設計EDA工具團隊已聯合國內EDA企業打造了14nm以上工藝所需EDA工具,基本實現了14nm以上EDA工具國產化,2023年將完成對其全面驗證。
徐直軍在會上進一步稱:“解決14nmEDA工具,對于華為各個業務并不意味著什么,只意味著芯片公司未來可以使用國產化的EDA工具。芯片是目前最熱門的話題,中國的半導體也不會坐以待斃,肯定會自救,自強。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支持所有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救,自強、自立的行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晶 攝
受益于國內5G持續建設,華為運營商業務整體發展較為穩定,2022年實現銷售收入2840億元,同比增長0.89%。
當前,華為運營商市場份額仍維持領先地位,據Dell'Oro Group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廠商排名顯示,華為以接近30%的份額仍排名第一。
企業業務可謂是本次財報的最大亮點。華為2022年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332億元,同比增長30.0%。該業務包含了華為跟前沿技術相關的一切TO B服務與產品。過去幾年它一直被視為可以幫助華為逆轉戰局的新興板塊。
據華為方面介紹,目前,華為已服務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城市客戶;267家世界500強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2022年,華為云已上線240多個服務。在中國,幫助超過2.3萬家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
此外,華為還先后成立了包括煤礦軍團、公路水運口岸智慧化軍團、電力數字化軍團、政務一網通軍團、機場與軌道軍團、園區軍團、廣域網絡軍團、數據中心底座軍團、數字站點軍團、數字金融軍團等在內的多個軍團。
什么是“軍團”?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話來說,就是一支高效的商業組織,具有很強的市場屬性。“我們希望通過軍團作戰,打破現有組織邊界,快速集結資源,穿插作戰,提升效率,做深做透一個領域,并對商業成功負責,為華為多產‘糧食’。”
簡單來理解,“軍團”實際上就是一支由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產品專家、工程專家、銷售專家等組成的,人數在數十到一百多人之間的跨部門精英團隊;成立的根本目的是快速響應政企客戶的需求,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從而快速拓展市場,提振營收。它是華為在消費者業務折戟的大背景下,全面向政企商用市場發力的象征。
展望2023年,華為方面表示,加大在中小企業市場的投入是華為企業業務新的戰略方向之一。“華為已成立了負責全球商業與分銷業務的組織,并且組建了6個分銷產品研發團隊,覆蓋數通園區、安全、光網絡、行業感知、智能協作、存儲等領域,確保研發資源投入。”
不過,在華為的企業業務里,最令人關注的業務板塊非“汽車”莫屬。2019年,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定位是“提供增量部件”。但多年來,業界關于“華為要造車”的猜測從未停息,盡管華為已經多次強調“不造車”。
會上,徐直軍再次重申了華為“不造車”。他表示:“今天上午,華為發布了不造車的決議,我們決議的‘有效期年為5年’(這點)引發討論,但實際上我們所有文件的有效期最長就是5年。華為的戰略沒有變化,我們會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最近我們確實有些部門、個人、有些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品牌,我們一直在查處過程中,華為經過30年構筑的品牌,不會被誰濫用。華為沒有造車,也沒有任何華為品牌的車。我們這次文件中,也對品牌的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任何車的品牌前面或者作為汽車品牌。我們會對所有門店、宣傳物料進行清理、整頓,使之回歸到戰略和定位上來。”
經營業績之外,華為將由誰接班也成為外界熱議的話題。
3月27日、28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第四屆持股員工代表會在深圳坂田華為基地召開會議。會議進行了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換屆選舉,產生了公司新一屆董事會董事長及董事會成員。令人關注的是,華為董事會確定副董事長徐直軍、胡厚崑、孟晚舟擔任公司輪值董事長。輪值董事長輪值期為六個月,孟晚舟將于2023年4月1日~2023年9月30日擔任輪值董事長。
會上,孟晚舟回應了將于4月1日起正式當值輪值董事長一事。“依照公司《治理章程》,我們是體制的接班、制度的接班,從來都不是個人接班,而是集體領導。華為不把公司命運系于個人身上,而是‘一張藍圖畫到底’。公司的治理章程已經明確了輪值的職責,我和其他兩位輪值董事長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會按照規則履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