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0 00:01:59
◎“追求規模的慣性讓公司在投資上過于樂觀和激進,在管理上也存在授權過于下放等問題,導致安全墊不夠厚,沒能經受住這一輪考驗。”
每經記者 王佳飛 每經編輯 陳夢妤
3月29日,融創中國(01918.HK,股價4.58港元,市值249.56億港元)召開境外債務重組說明會,董事會主席孫宏斌表示,將全力支持重組方案的盡快落地,帶領企業盡快恢復正常運營。
關于境外債重組,孫宏斌表示只有兩個要求,一個是快,因為這是公司恢復正常經營的一個基礎;另一個是方案要系統、周全,能支持公司真正恢復過來、走出困境。因為只有走出來,債務重組才有意義、才能保護所有債權人的最終利益。
就在3月28日晚間,融創中國公告,對于90.48億美元境外債務重組,與債權人小組(其債權占現有債務未償還本金總額超30%)就重組條款達成協議。
孫宏斌在說明會上表示:“2021年四季度開始,行業持續發生變化,很多事情超出了預判,公司出現了流動性困難,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對此管理團隊已進行了深刻反思,總結經驗與教訓。追求規模的慣性讓公司在投資上過于樂觀和激進,在管理上也存在授權過于下放等問題,導致安全墊不夠厚,沒能經受住這一輪考驗。”
孫宏斌表示,將全力支持重組方案的盡快落地,帶領企業盡快恢復正常運營。根據強制可轉換債券相同的條款,他此前提供給公司的4.5億美元無息股東貸款,將同步同價轉換為融創中國的股權。
對于公司整體問題的逐步解決和業務逐步恢復正常,孫宏斌稱非常有信心,坦言公司上下正在團結一心努力應對當下的情況,千方百計致力于讓公司走出困境。
融創中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汪孟德認為:“過去一年,公司有兩個工作重心,一是全力保交付和基本運營,另一個是保價值,不再低價處置核心資產,這使得公司有一個好的恢復基礎。在外界政策環境逐步改善的情況下,我們一直努力尋求和推動整體解決方案,支持公司恢復正常,目前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各種問題正在得到有序的解決。”
“此次境外債務整體重組,是公司恢復經營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公司以可持續的資本結構和支持經營恢復為核心目標,充分聽取了債權人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多輪反復商討形成了這一切實可行的方案。目前,持有重組債務超過30%份額的債權人小組已簽署重組支持協議。”
“當然,短期內公司依然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銷售的恢復、問題的解決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公司不斷地堅持和努力,更離不開合作伙伴和債權人的支持,所以也懇請大家繼續給予理解、耐心和支持,幫助我們一件一件事情的處理、一個一個問題的解決,最終徹底化解風險、保護好所有相關各方的長期利益。”
從披露的境外重組方案來看,融創將約百億美元的境外債務分為降杠桿、留債展期兩大板塊進行重組,為債權人提供了可轉換債券、強制可轉換債券、轉換為部分融創服務股權、置換新票據等多種靈活選項。
具體而言,降杠桿計劃目標約30億美元,分三項實施:第一,融創擬發行10億美元可轉換債券,所有計劃債權人有權在重組生效日起的12個月內,以每股20港元將其持有的可轉債轉換為融創中國普通股,如選擇不轉股,則留債9年期,公司需支付1%-2%的票息。
第二,發行5年期強制可轉換債券,預計規模17.5億美元,債權人可選擇在期初、周年、約定觸發機制達成等不同條件下登記轉股,到期日尚未行使轉股權的強制可轉換債券,將全部轉換為融創中國普通股。
第三,債權人也可選擇將現有債權轉換為現有融創服務投資持有的融創服務股權,交換價格為60個交易日加權平均股價的2.5倍,同時不得低于每股17港元,規模上限約4.49億股,約占融創服務已發行總股數的14.7%。
因此,債權人既可自主選擇將全部或部分持有的債權轉換為股權,提前獲得變現機會,也可繼續持有債權,兩種方式均有機會獲得足額償付。同時,融創對強制可轉債的設計,讓債權人在5年內有通過市價轉股以股權形式獲得按面值償付的機會,并享有潛在的股權價值上升收益。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在債務重組中,獲得債權人小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融創的債權人小組持債金額超過30%,近30億美元,無論是權重占比,還是債務規模,目前都是行業較高的,這意味著方案整體通過已有極大保障。
融創在公告中表示:“重組成功需要廣泛支持,本公司懇請未簽署重組支持協議的所有現有債務持有人盡快加入重組支持協議。”
去年年底以來,融創先是與AMC機構合作,成功盤活上海董家渡、武漢桃花源等核心項目,隨后又公告總計160億元人民幣的境內債重組成功。
不過對于復牌,融創還是表示:“公司股份將繼續暫停買賣,直至另行通知為止。”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0097999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