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3 13:22:18
每經編輯 孫志成 蓋源源
3月13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參加。(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李強指出,新一屆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施工圖,與全國人民一道,一步一個腳印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第一是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就是為民造福。任何時候都必須始終牢記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這兩個字,扎扎實實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去謀劃、推進,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第二是集中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但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任何一個總量指標,分攤到14億多的人口基數上,人均水平都比較有限。現在,我國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視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特別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總的來說,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第三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還是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有記者問:您認為中國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提振民企的信心,支持民企的發展,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需要補齊?
李強:大家一定都已關注到,這次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全國政協委員時,就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作了深刻闡述,引起強烈反響。廣大民營企業家深受鼓舞、深受激勵,都很振奮。
我長期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工作,經常有機會與民營企業家交流,對他們發展中的期盼和顧慮還是比較了解的。在這里,我主要想表達這么幾層意思:
第一,“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后更不會變。確實,去年有段時間,社會上有一些不正確的議論,使一些民營企業家內心感到憂慮。其實在發展民營經濟這個問題上,黨中央的方針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確的。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作了強調。對此,我們是旗幟鮮明、堅定不移的。
第二,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在新起點上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從發展空間看,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還有很多新領域新賽道有待開拓,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民營經濟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第三,時代呼喚廣大民營企業家譜寫新的創業史。這也是我特別想說的一點。經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也依賴客觀條件,但更需要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希望民營企業家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堅定信心再出發。說到這里,我不由想起當年江浙等地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鄉鎮企業時,創造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雖然現在創業的模式、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當時那樣一種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創業精神,是永遠需要的。我們各級領導干部要真誠關心、服務民營企業,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我相信,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廣大民營企業家一定能譜寫出更加輝煌的創業史。
李強還表示:今年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不容樂觀,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比較多,如何穩增長對世界各國都是一個考驗。今年,中國經濟預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這是我們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后確定的。當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20萬億元,基數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戰不少,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并不輕松,需要倍加努力。
有關具體政策措施,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作了全面部署。基本取向是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穩,重點是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進,關鍵是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步。
具體來講,我想要特別做好幾件事,或者說要打好這么幾套組合拳:一是宏觀政策的組合拳,二是擴大需求的組合拳,三是改革創新的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風險的組合拳。這些組合拳,都是有其具體內涵的,有的還會根據實踐的需要不斷充實、調整和完善。
剛才,這位記者朋友問到了有利和不利因素問題。中國發展確實有很多優勢條件。比如,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基礎厚實等,更重要的是制度優勢顯著。說到困難,大家都有困難,今年我們的困難也不會少,但是,大家想一想,哪個時候、哪一年沒有困難呢?我們從來都是在克服困難中不斷實現新發展的。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從小聽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很勵志,講的都是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中國人不會被任何困難所壓倒。
從最近兩個多月情況看,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企穩回升態勢,一些國際組織也調高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長風破浪,未來可期”。對此,我充滿信心。
在談到今年中國經濟形勢時,李強表示:“實際上大家都有困難,我們今年中國的困難也會不少,但是靜下心想一想,我們哪個時候、哪一年沒有碰到困難?我們從來是在不斷克服困難當中實現新的發展、創造新的奇跡的。”
李強說,像他們這一代人小時候聽得最多的故事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很勵志,這些故事講的都是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國人從來沒有被任何困難所壓倒。”李強說。
李強在回應就業問題時表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解決就業問題,根本的一條還是要靠發展經濟。他談到,下一步將全面落實就業優先的戰略,進一步加大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就業服務、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力度會進一步加大。此外,還將綜合施策,擴大和穩定就業崗位。對于現在新的就業形態,既要支持,也要規范發展。
李強表示,客觀地說,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會天天盯牢GDP增加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更關心的一定是自己身邊的具體事,像住房、就業、收入、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等等,政府工作要貼近老百姓實際感受,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談疫情防控
李強表示:疫情三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同心抗疫,現在已經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三年多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防控,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在病毒致病力較強的階段,我們果斷實施“乙類甲管”,有效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為疫苗和藥物研制、疫苗接種普及等爭取了寶貴時間。隨著病毒致病力減弱和我國防治能力提高,我們對防控措施作了一系列優化調整,適時進行了轉段,實施了“乙類乙管”。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大國,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疫情防控平穩轉段,較快恢復了經濟社會正常秩序,是很了不起的。實踐證明,我國疫情防控的各項策略措施是完全正確的,防控成效是巨大的。
李強:人類與病毒的斗爭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當前新冠疫情傳播的風險仍然存在,我們將及時研判,做好預測預警,并制定完善不同情景下的疫情應對預案,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協調,共同維護人類健康福祉。
談中美關系
李強談到中美關系時表示,當前重要的是要把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去年11月份會晤時達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和實際方案。
李強表示,美國國內這幾年有人在炒作中美兩國脫鉤論,但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這種炒作中真正受益。
據中方統計,去年中美貿易額已經高達近76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中美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從對方的發展當中受益。”李強說。
上海有7萬多家外資企業。在上海工作時,李強有很多機會與包括美資在內的外企高管接觸交流,“他們都跟我說看好上海、看好中國,世界應該合作。他們都認為合作才能共贏”。李強認為,這些都表明中美可以合作、應該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為,“唯獨打壓,對誰都沒好處”。
在回答關于新一屆政府加強自身建設方面的問題時,李強表示,新的使命任務對本屆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我們將以這一輪機構改革為契機,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轉變職能、提高效率、改革作風。
下一步工作中,我們會突出抓四件事。第一,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我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我們一定會推動各級干部多到基層調查研究,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向群眾學習,拜群眾為師,幫助基層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特別是長期在大機關坐辦公室的年輕人,要更多身入基層、心入基層,更多地接地氣。
第二,扎實推進依法行政。政府的所有工作必須要在法律框架里進行,政府的所有行政行為必須于法有據。我們會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我們的工作人員要進一步提高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提高創造性的執行能力。各級政府各部門各位公務人員一定要牢固樹立發展意識、服務意識。特別是我們有關部門在履行審批監管等職責的時候,不能只踩剎車不踩油門,不能只設路障不設路標。要更多做應不應該做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做能不能做的技術判斷。我們堅決反對一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真正做有創造力的執行者。
第四,堅決守住廉潔底線。我們將始終以嚴的標準、嚴的要求,推進廉潔政府建設,對一切腐敗行為零容忍。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員必須自覺接受監督,真正做到忠誠、干凈、擔當。
今年會否出臺延遲退休政策?
李強回應
有記者問,去年中國出現了多年未有的人口負增長,這是否意味著人口紅利即將消失?
“我國人口增長由正轉負,有人擔心人口紅利會不會就此消失,我看沒那么簡單。”李強指出,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
李強強調,我國有近9億勞動力,每年新增勞動力都超過1500萬,人力資源豐富仍然是中國的突出優勢。更重要的是,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可以說,我們的‘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發展動力依舊強勁。當然,我們對人口增減可能帶來的問題還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積極應對。”
李強說,關于延遲退休政策,網上非常關心,我們一定認真研究、充分論證,在合適的時候穩妥推出。
李強:
香港、澳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李強表示: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和特點。回歸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澳門作為旅游休閑中心享譽世界。
李強: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香港、澳門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但這是暫時的困難、發展中的困難。中央政府將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全力支持香港、澳門提高國際競爭力。有祖國作堅強后盾、有“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門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削弱。香港、澳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編輯|孫志成?蓋源源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