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0 15:00:27
每經記者 段思瑤 每經編輯 裴健如
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能源汽車被多次提及,包括“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93.4%”“推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等。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在今年兩會期間的“部長通道”上也明確表示,要穩住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
兩會內容釋放了深挖市場潛力的信號,但能源補充不便已成為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最大掣肘,這主要表現為充電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等待和充電時間過長、充電設施建設分布不均等。
只有解決充電難問題,才能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續航”。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圍繞目前充電市場用戶痛點、充電站建設運營等話題,對能鏈智電(NASDAQ:NAAS)創始人、CEO王陽進行了專訪。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建議制定充電站建設運營行業標準與規范
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連續8年蟬聯世界第一。另有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公共充電站增量為3.7萬座,保有量為11.1萬座,由此構建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充電網絡。
據中汽協預測,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9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量的充電基礎設施需求。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存量車樁比2.5:1,2022年增量車樁比約為2.7:1,存量新能源汽車與公共樁比例約7.1:1。
“中國充電樁市場主要呈現兩個特征:公樁占主導、市場高度分散。”王陽告訴記者,區別于以私樁為主的歐美市場,中國近80%的電動汽車充電量以公樁和專用樁為主,主要是由于國內城市人口密度高、缺少充足私人停車位,且大城市租房人群多,小區電網容量改造難度大等。
同時,受場地、電力、服務、充電樁設備等四重要素考驗,中國充電服務市場高度分散。王陽以場地舉例,充電場站分布于多元場景,場地所歸屬的地產商常常擁有更好的議價權,再加上充電場站需要去做電力增容,需要買樁、運營、運維等,以上因素決定了中國的充電市場是一個格局極度分散的市場。
基于此,王陽認為,應就充電場站建設、運營制定行業標準,同時鼓勵培育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更好地為充電市場提供從選址規劃、買樁買電,到EPC總包、運營運維的全流程服務,提高充電效率,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助力碳中和。
充電樁市場正向“有序”階段演進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產業扶持政策接連出臺。今年2月3日,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 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試點領域新增及更新公共領域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達到80%,新增公共領域標準樁(充電樁功率/60kW 折算)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標準車)比例力爭達到 1:1。這一系列舉措的提出,意味著公共領域直流充電樁建設大幅增加,甚至新增充電樁全面直流化。
政策的刺激,吸引了不少入局者。“充換電基礎設施依賴土地和資本,各地的城投、國投、環投、商業地產資產持有方,如酒店集團、民宿企業等都會積極參與到充電市場中,因此本地化和分散化是趨勢。”王陽說。
然而,在這種分散的市場環境下,對充電樁制造商來說,缺乏有效連接客戶,尤其是中小客戶的渠道;對中小運營商來說,缺乏合理的場站選址方案,購電、采購電樁的議價能力,加上運營能力和服務能力偏弱,導致場站流量缺乏,盈利能力差;聚焦到用戶端,充電體驗也亟待提升,比如在不同地方充電,需要下載不同App,此外由于運營商服務能力有限,導致用戶出現找樁難、迫切的充電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多種問題。
“更多專業的第三方新能源服務商,能夠推動新能源設施的建設規范和服務流程標準化,提高新能源設施經營效率和增值服務豐富度,幫助運營商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從而提升用戶充電體驗。”王陽認為,中國充電樁市場正從“重建設”向“重服務”“重運營”、從“無序”向“有序”的階段演進,在此過程中,為參與各方提供行業級解決方案的第三方充電服務商不可或缺。
積極開拓新興商業模式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和技術的不斷升級,充電樁和充電站盈利有望迎來快速的發展。
談及如何平衡持續的市場投入與盈利之間的關系時,王陽坦言:“新能源充電服務行業歸根結底要規模化、專業化服務,需要在生態及服務層面,為產業鏈各方提供解決方案,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是雙贏,實現自身和合作伙伴的持續盈利。”
據悉,能鏈智電通過為充電運營商提供覆蓋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服務,包括建站選址、EPC總包、購樁、購電和后期的運營、運維,并幫助充電場站增設。“我們可以幫助充電樁制造商賣樁,拉動充電樁制造商的銷售;為充電運營商在建站、運營、運維方面提供解決方案;對個人用戶來說,可通過快電App提升找樁效率。”王陽說。
目前,能鏈智電除了繼續拓展充電服務業務外,還在開拓新興商業模式。據王陽向記者透露:“面向新型電力系統,能鏈智電持續落地光儲充一體化、虛擬電廠等業務;針對智能網聯、自動駕駛趨勢,自主研發自動能源補給解決方案,緊跟新能源產業發展。”
針對能鏈智電2023年的規劃,王陽表示將重點從三個方面展開工作:“堅持推動充電設施建設和服務規范的標準化的同時,推動充電場站和新能源車IOT化,融入儲能和虛擬電廠,以及推動綜合能源設施的落地,光、儲、充、氫、便利店一體化,實現資產提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