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9 20:19:58
◎對蘭加?迪亞斯團隊的室溫高壓超導技術在可控核聚變應用領域的意義,星環聚能CEO陳銳認為,它的一個實現條件是1G帕(即1萬個標準大氣壓)。這個條件下,目前來說(可控核)聚變是不能用的。
◎在量子計算方面,國盾量子相關負責人介紹:量子計算的核心任務是對量子比特做精確的操控,這涉及多個方面的因素……近期看,(室溫超導)對超導量子計算意義不大。當然從遠期看,還是要關注新技術發現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每經記者 朱成祥 每經編輯 文多
蘭加·迪亞斯 圖片來源:羅徹斯特大學官網截圖
3月7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及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稱,他們在最新的實驗中研發了一種由氫、氮和镥的材料,約在21℃的溫度以及1G帕(約相當于1萬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力下進入超導狀態。
迪亞斯自稱這將是一項重塑21世紀的革命性技術,也有人已將其稱為“第四次科技革命”。
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的技術路線中,超導是重要的實現條件。室溫超導能否助力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呢?
在中科創星創始人米磊博士看來,超導技術將推動未來的能源革命。
“‘高溫’超導材料制成的導線,在臨界電流密度、最高磁場強度等參數上都比低溫超導導線更優。因此,能在相同條件下創造更強的磁場,使小型的、商業化的托卡馬克(注:指用以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成為可能。”米磊在3月9日上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超導之于能源領域,就是半導體之于信息領域。過去60年,信息革命依靠的是半導體材料的突破,未來60年的能源革命,依靠的是超導材料的突破。”
超導技術的實現路徑主要有兩條:低溫和高壓。
3月9日,一位新材料行業人士在朋友圈中發文稱:“在常壓下通過超低溫實現超導態,和在常溫下通過超高壓強實現超導態,一直是超導學界的兩種技術路線,都是通過極端物理狀態(低溫或高壓)實現超導轉變。前一種方式(超低溫)更傾向于實際應用,因此現有的超導導線都采用這種路線。”
米磊、東吳證券電子團隊、華鑫證券電子團隊也持類似觀點。原因在于,Dias團隊實現的“室溫超導”,實際是高壓室溫超導。與實現低溫環境相比,其實實現高壓環境的難度也相當大。
華鑫證券電子團隊認為,高壓超導雖然實現室溫,但商業化難度巨大,1萬倍標準大氣壓(1標準大氣壓=101.325千帕)的工業難度顯著高于液冷。
據東吳證券電子,所謂超導現象,是指電材料在特定環境下呈現電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線的現象。低溫超導需要在-245℃以下的環境實現,需要用液氦才能實現。而“高溫”超導由于帶材材料的技術突破,只需要在液氮冷卻環境下——即-200℃左右即可實現(此處“高溫”僅針對液氮環境下的相對“高溫”,下同)。由于液氮價格相較于液氦價格極低,因此更適用于大規模的產業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僅僅是券商機構,商業聚變能開發企業星環聚能也這樣認為。星環聚能CEO陳銳3月9日在網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Dias團隊)研究成果還有待其他科學家去重復實驗。就算這個結果是正確的,它的一個實現條件是1G帕。這個條件下,目前來說(可控核)聚變是不能用的。”
外界對于室溫超導技術的期待,主要是室溫、常壓下的超導環境。比如在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領域,常溫、常壓下的超導,才對上述技術降低成本就卓有成效。
“雖然有觀點認為,如果能實現到部署室溫量子計算機,可以使研究人員能夠真正利用現場計算、維護和集成,但業內人士抱著更謹慎和樂觀的態度。”近日,國盾量子(SH688027,股價136.8元,市值110億元)相關負責人通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量子計算來說,超導體的零電阻特性在超導量子計算領域中有重要的應用。但問題在于,量子計算的核心任務是對量子比特做精確的操控,這涉及多個方面的因素。比如,在量子領域,溫度也是‘噪聲’的一種,只有將環境溫度降低到絕對零度附近,才可以降低溫度所導致的系統擾動,而常溫超導本身,還是會有溫度帶來的‘噪聲’干擾;又比如,量子比特的相干性能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是超導材料的相干長度,‘高溫’超導材料雖然超導轉變溫度低,但是相干長度極短,制備成量子比特相干性能會極短。此外,‘高溫’超導材料復雜,多為陶瓷材料,難于加工,很難應用到對工藝要求苛刻的量子比特上。綜合來看,近期看,(室溫超導)對超導量子計算意義不大。當然從遠期看,還是要關注新技術發現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電影中的量子計算機 圖片來源:豆瓣
陳銳也表示:“如果真的能夠實現室溫超導,站在我的角度,對聚變這個行業來說,有兩個直接的好處。一是成本,二是電流密度。成本方面,第一,不再使用低溫超導的話,那么我們設計中整套的低溫系統就不需要了。低溫系統是非常貴的,如此一來整個建設成本會大幅下降。第二是設計成本,對于低溫系統來說,真空室外面還要加一個真空室,整個機械設計是非常復雜的。實現室溫超導,機械設計難度會大幅下降。”
除了成本下降,室溫超導也可能帶來電流密度提升。陳銳補充表示:“從低溫超導到‘高溫’超導,整個電流密度是在提升的。如果室溫超導真能夠實現,且保持電流密度提升態勢,這是非常好的。因為電流密度的提升,意味著在更小的體積內,風機能夠承載更大的電流。這對我們做這種磁約束聚變來說是非常大的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陳銳也強調,上述室溫超導指的是常壓下的室溫超導。
不僅僅是量子計算和可控核聚變,室溫超導技術若能實現,將有利于電力輸送、磁懸浮列車的發展。米磊表示:“目前電力輸送主要靠電纜,其在電力輸送過程中有大量損耗。若使用超導材料,將會節省很多銅的使用。此外,磁懸浮列車使用超導材料,可把時速提到800~1000公里/每小時,更快也更舒適。”
從產業化角度,目前低溫超導比較成熟,正往“高溫”超導方向發展。3月9日,A股室溫超導概念股中,超導帶材企業永鼎股份(SH600105,股價4.61元,市值64.8億元)漲停,生產“高溫”超導材料的企業百利電氣(SH600468,股價4.74元,市值51.6億元)同樣漲停。
有趣的是,“高溫”超導龍頭企業聯創光電(SH600363,股價33.38元,市值152億元)卻一度不漲反跌。截至3月9日收盤,聯創光電上漲1.68%。
事實上,“高溫”超導已經開始逐漸應用。米磊表示:“現在有一些摩天大廈,就使用‘高溫’超導材料替代電纜來輸送電力,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空間。”
陳銳認為:“至少在聚變領域,不管是國外頂尖的商業聚變公司、聚變機構,還是國內的商業聚變公司,大家基本上都采用‘高溫’超導路線。‘高溫’超導目前正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過程中,已具備相當的工業化能力,只是沒有低溫超導工業化水平那么高。”
簡而言之,常壓下的室溫超導是產業界追求的方向。但就目前產業化水平看,應用層面更偏向使用“高溫”超導。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