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6 01:09:42
每經記者 杜恒峰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的發展預期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等。
之前有不少觀點認為,在去年低基數的基礎上,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可以適當超過經濟的潛在增速,以傳達出更強的增長信號。根據各省份已公布的今年GDP增長目標加權計算,全國GDP目標增速均值為5.6%,將GDP目標定在5%之上也有一定的基礎。作為二十大的開局之年,今年5%的GDP增速目標顯然沒有刻意追求一個高的起步,足夠穩健務實。除了GDP,居民消費價格、居民收入、進出口、糧食生產等目標也體現了多年來政策上的連續性,要達標仍不容易,但努力之下希望滿滿。
在所有目標當中,就業顯然是最難啃的骨頭。眾所周知,一定的就業目標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速支撐,今年1200萬左右的目標是歷年來的最高值,但GDP增速相比往年卻有下調,這本就增大了目標實現的難度。2022年,我國GDP增速為3%,在去年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我們超額實現了全年就業目標,新增就業人數1206萬人,這也為今年的目標制定提供了經驗。但需要注意的是,去年的就業工作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城鄉基層崗位等政府部門擴招、國有企業擴招的空間都是有限的,有招聘“大年”之后可能就有“小年”。相比去年,今年更多需要依靠經濟的恢復性增長,依靠市場創造就業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就業工作還有一些新的壓力。一是,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150萬人,續創歷史新高,雖然相當比例的畢業生選擇深造“慢就業”,但之前未能被錄取的學生會進入下一年的求職隊伍,總求職人數仍十分龐大;二是,去年疫情反復,一部分農民工提前返鄉,今年這部分勞動力重新進入市場,也需要更多的崗位;三是,去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繁榮,下半年雖然轉冷但整體規模仍在,但今年外貿的壓力更大,吸納就業的能力可能不如去年。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雖困難重重,但辦法多多。5%左右的GDP目標,既是在考慮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速,也是在為經濟結構調整,為高質量發展留下足夠空間。如今每1%的GDP增長所能提供就業的崗位,遠超10年前,若內需能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的就業崗位還會進一步增長。在當前條件下,內需要得到釋放,關鍵仍在提振信心,而提振信心的關鍵則在民營經濟,民營經濟一直都是就業的主要貢獻者,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居民收入狀況和對未來的預期,也關系到對未來的投資和技術進步,其作用之重要已是共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破除各種隱性壁壘,一視同仁給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間投資信心。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弘揚企業家精神。”
經濟刺激措施和各種紓困手段都有退出的時候,繁榮的民營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最大的底氣,這既適用于2023年的就業工作,也適用于以后每年的就業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