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0 22:12:19
每經記者 吳澤鵬 每經編輯 文多
資本市場上,“工業母機”是熱門概念之一,日前,一批“工業母機”企業也走到了IPO關口,有望分享聞“機”起舞的資本盛宴,博創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創智能)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2月一度撤回科創板IPO申請的博創智能,于2022年6月再次踏上IPO征程,選擇的依然是科創板。
2019~2021年,博創智能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是7.51億元、9.38億元以及11.1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是6270.06萬元、6295.16萬元以及6231.46萬元。這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是4.84%、4.68%以及4.7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到2022年底,博創智能已歷經兩輪審核問詢。首輪問詢時,“前次申報撤回”事項成了交易所首先提及的問題。同時,兩次申報中2019年的財務數據有所調整,也受到關注。
博創智能面臨的競爭壓力也不小。與行業龍頭超160億元的年度營收規模相比,博創智能2021年營收剛突破10億元。此外,公司主要產品注塑機也有電動化趨勢,目前,國內品牌電動化產品中的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因此并無成本優勢,2021年,博創智能電動注塑機收入尚不足1000萬元。
前次申報成關注問題
近10年來,博創智能一直在尋求上市,并有4次上市輔導終止、1次撤回IPO申請的經歷。
據博創智能介紹,早在2012年9月,公司便與中信證券簽訂A股IPO輔導協議,并于當年11月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但1年后的2013年11月,該次上市輔導終止,原因是當時公司尚無法滿足中信證券的內核要求。
與中信證券的合作終止1個月后,博創智能找到了英大證券,并再次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到2015年4月,上市輔導再一次終止,對此,博創智能稱:“當時境內資本市場環境變化,擬調整上市規劃。”
到2017年11月,博創智能又與國金證券簽訂上市輔導協議并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但1年后,博創智能稱因申報時間安排未達成一致,終止了雙方的上市輔導關系。緊接著,博創智能又與民生證券簽訂輔導協議,再一次無果而終。
因此,2020年6月與國金證券簽訂的上市輔導協議,已是博創智能的第五次嘗試。這一次博創智能在IPO道路上終于邁出新的步伐,于2020年11月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但在被抽中現場檢查后,撤回了申請文件。
因此,在本次沖刺IPO首輪問詢時,“前次申報”便成了交易所首先關注的問題。博創智能也給予了詳細的說明,解釋撤回原因包括:部分股東擬進行股權轉讓、2020年度境外銷售核查難度較大、申報前期銷售環節存在部分單據瑕疵、證監會監管新規對保薦機構及律師核查工作的影響(工作量較大)等。
博創智能提到,被抽中現場檢查后對財務資料進行自查。公司發現“前次申報前期的銷售環節存在部分單據瑕疵”,瑕疵包括部分調試報告單據信息漏記而存在要素不完整(例如缺少客戶簽字或蓋章)、單據缺失(例如部分運輸單因經銷商或發行人銷售人員未及時回收導致缺失)。
不過,博創智能也表示,經核查,問題單據所對應的收入真實、準確,不存在重大跨期確認收入的情形。
需要說明的是,博創智能本次IPO提交的數據中,2019年的財務數據與前次申報的數據有所調整,其中營業收入申報財務報表較前次申報數據減少1410.34萬元,各項費用及成本也有所調整,凈利潤減少了116.15萬元。博創智能表示,會計差錯更正影響未導致公司相關年度盈虧性質發生改變,亦未對財務報表產生廣泛性影響。
同行相比有較大差距
雖然在IPO道路上未能一帆風順,但從招股書(審核稿)介紹來看,博創智能稱得上是國內注塑機頭部企業之一。
在第二輪問詢回復時,博創智能援引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數據,介紹稱,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國內注塑成型裝備行業排名中,公司按主營業務收入排序分別為第4名、第5名及第7名,按凈利潤排序分別為第6名、第8名及第11名。
此外,博創智能援引QYResearch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注塑機市場銷售額達107.9億美元(按2021年平均匯率,折合人民幣約696億元),公司的收入達到了10億元規模,占全球市場份額為1.56%。
另據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及智研咨詢統計數據,2019年、2020年我國注塑機行業市場規模分別為233.02億元、252.10億元,公司分別占比1.73%、1.90%。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9~2021年,行業收入遙遙領先的是海天國際(HK01882,股價21.550港元,市值343.94億港元)、伊之密(SZ300415,股價24.72元,市值115.88億元)以及震雄集團(HK00057,股價1.900港元,市值11.98億港元)。
上述3家企業中,海天國際2021年注塑機銷售收入超過160億元,伊之密的收入接近26億元,震雄集團也超過了22億元,這3家企業分屬第一、第二陣營。在前述博創智能援引QYResearch統計全球市場銷售數據中,海天國際占比23.01%,伊之密、震雄集團占比3.71%、3.25%。
相比之下,博創智能的注塑機銷售收入2021年剛突破10億元,與“大佬”們仍有差距,但與已上市的同行泰瑞機器(SH603289,股價12.28元,市值36.31億元)、力勁科技(HK00558,股價10.260港元,市值141.22億港元)等企業相當,都是10億元左右的年度營收規模,在頭部企業中屬于“跟跑”的第三陣營。
“工業母機”概念下,上述注塑機公司股票在近段時間也得到大幅提振,A股中,伊之密2022年12月23日的收盤價為16.93元/股,到2023年2月20日報收于24.72元/股,期間漲幅約48%;同期泰瑞機器漲幅約40%;而港股上市的力勁科技同期漲幅約45%。
電動化市場仍被壟斷
產品方面,關乎注塑機的技術水平指標有很多,其中“鎖模力”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它可以衡量注塑機對模具的夾持力,實現鎖緊模具,注射過程中不漏膠。鎖模力越大,可實現的注塑件加工尺寸也越大。據此劃分,博創智能的注塑機產品可分為小(60噸~200噸)、中(200噸~600噸)、大(超過600噸)三類機型。
博創智能介紹,在大型注塑機領域,公司定位于二板智能注塑機專家,是國家級首臺(套)超大型二板式注塑機(鎖模力達6800噸)制造商。截至2017年,公司“BU6800超大型兩板式伺服節能注塑成型機”是亞洲地區所生產制造的鎖模力與注射量最大的兩板式注塑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同行們也在角逐“最大鎖模力”的榮譽,海天國際在2014年開發出JU6600,鎖模力達到6600噸,當時也描述為亞洲最大的兩板式注塑機。此外,伊之密在2021年報中披露,公司正在研發(已出樣機、現正在試模)最大鎖模力可達到8500噸的注塑機,是國內鎖模力最大的注塑機首臺套產品。
在中小型注塑機領域,博創智能則表示,在精密高效、伺服節能、電動注塑、多組分共塑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創新。
記者注意到,博創智能還提及,“大型機二板化、小型機電動化”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相對于國內仍以液壓注塑機為主導的局面,電動注塑機正在形成對高端液壓注塑機的替代。
而電動注塑機市場仍被國際品牌所主導。博創智能介紹,日本廠商自上世紀率先商業化推出電動注塑機以來,在電動注塑機的技術、市場等方面長期占據優勢。目前,日本品牌占據了全球大部分電動注塑機市場。國內廠商中,除了海天國際通過長飛亞品牌已經形成規模化的電動注塑機銷售外,其他廠商的電動注塑機由于控制系統、電機等關鍵部件主要依賴進口,不具備成本優勢,因此銷售相對較少。
“公司雖然在2012年開發了BE系列電動注塑機……但是報告期內BE系列電動注塑機銷售量較少。”博創智能解釋稱,受國內工業技術水平限制,該系列產品技術路線使用的核心零件(工業電腦、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滾珠絲杠等)長期來自于進口,價格高,因此成本居高不下,價格沒有市場競爭力,銷量一直沒有取得突破。
根據二輪問詢回復,2019~2021年,博創智能電動注塑機分別銷售83.55萬元、152.55萬元以及898.11萬元。
博創智能表示,預計在未來可預見的期間內,公司也將緊密跟隨“小型機電動化”趨勢。公司在2022年9月發布了新一代BD系列電動注塑機,在提升性能的同時,成本較原有BE系列產品低20%~30%,極具市場競爭力。
對于前述鎖模力達6800噸的注塑機產品,以及新一代電動注塑機產品是否實現銷售,記者嘗試聯系博創智能,未能得到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