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8 18:49:22
◎川大智勝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產品是針對民航專業領域的語音處理,與ChatGPT的聊天模式存在區別,但都屬于人工智能范疇。
◎2022年業績預告披露,2022年川大智勝預計同比由盈轉虧,公司稱虧損原因一方面是受疫情相關影響,具有競爭優勢的招標項目延期導致獲取的訂單減少、已有合同項目實施及驗收延期,另外,加大了人工智能業務的研發投入。
每經記者 范芊芊 每經編輯 魏官紅
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的熱度正在不斷攀升,2月7日還一度因訪問量激增而宕機。競爭對手聞風而動,百度將于3月推出ChatGPT項目“文心一言”,谷歌宣布計劃推出聊天機器人Bard。而在A股市場上,有不少概念股因此大漲。
曾因三維人臉識別技術而知名的川大智勝(SZ002253)就是概念股之一。Wind數據顯示,今年年初至2月8日,川大智勝區間漲幅超60%。8日下午,川大智勝再次盤中漲停,收盤價為每股18.9元,市值為42.64億元。
那么作為“ChatGPT概念股”,川大智勝相關技術成色幾何?目前,川大智勝與概念相關的是其近些年新開拓的人工智能業務,包括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2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時,川大智勝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公司(部分)產品是針對民航專業領域的語音處理,與ChatGPT的聊天模式存在區別,但都屬于人工智能范疇。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產品的商業化落地方面,川大智勝似乎遇到了難題,而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受限的關鍵因素之一。ChatGPT的火爆是否會加速公司產品規模化推廣?
川大智勝是科研院所轉型成功的案例之一,前身為四川大學圖象圖形研究所。川大智勝現任董事長游志勝1985年起就與團隊成員開始空中交通管制技術研究,公司業務最初聚焦于以空管為主的航空相關業務,產品包括民航空管產品和服務、航空公司在崗飛行員飛行模擬機培訓業務、軍航空管產品和服務等。
記者注意到,川大智勝之所以受ChatGPT熱度攀升影響而股價大漲,或因其近年來正在拓展的新業務,這一業務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包括航空專用語音識別技術和產品相關業務、高速高精度三維測量技術和三維人臉識別相關業務、擴展現實和數字孿生相關業務。
“ChatGPT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推出的一款對話式AI模型。該模型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文本,自動生成回復內容。”川大智勝曾于2月3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這樣闡釋ChatGPT。
針對公司在ChatGPT上有哪些布局,川大智勝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開發的中英文“基于地—空通話自動識別的空管指揮安全自動監察系統”已經在民航應用。同時,公司在“基于地-空通話自動識別的空管指揮安全自動監察系統”基礎上開發的“機載航電專用語音自動交互系統”,已完成語音識別及其模型輕量化技術研發,并經知名航電廠商初步測試,取得了良好效果。
川大智勝上述人工智能產品與ChatGPT的具體關聯在何處?對此,2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川大智勝董秘辦,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產品是針對民航專業領域的語音處理,與ChatGPT的聊天模式存在區別,但都屬于人工智能范疇。
“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綜合處理管制語音、監視數據(雷達、ADS-B、場監等)、飛行計劃和空管視頻等多種數據,分析和識別區調、進近、塔臺、地面以及機場管制指揮與調度中潛在沖突,及時提示管制員化解風險。”公司官網這樣介紹“基于語音識別的空管安全防護系統”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川大智勝近兩年在人工智能新業務領域的拓展似乎遇阻,研發投入大的同時面臨產品規模化推廣難度變大。
2022年業績預告披露,2022年川大智勝預計凈虧損為1500萬元至2000萬元,同比由盈轉虧,公司稱虧損原因一方面是受疫情相關影響,具有競爭優勢的招標項目延期導致獲取的訂單減少、已有合同項目實施及驗收延期,另外,加大了人工智能業務的研發投入。
早在2020年,川大智勝因其所研發的三維人臉識別技術收獲了外界不少目光,因為該技術解決了戴口罩過門禁的相關問題。當年,川大智勝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為其帶來1.08億元的營收,同比增加29.52%。
不過,2021年,川大智勝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僅實現8676.6萬元營收,同比下滑19.38%。2022年半年報中,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營收同比下降67.94%。
對于產品規模化推廣的難點,川大智勝在2021年年報中提及,高速高精度三維測量技術和三維人臉識別相關業務規模化應用顯露出DLP(數字光處理)技術的弱點,雖然技術指標很高,但成本價格高、產品體積大,校準不方便。2022年半年報中,川大智勝提及,目前規模化推廣應用的最大難題是尚未建設統一的“三維身份庫”。
實際上,人工智能應用商業化落地難度大一直是其行業發展受限的關鍵因素所在,業內企業大多分為兩種,一種試圖打造通用型平臺,一種則聚焦于某一細分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但兩者都存在弊病,前者的弊端在于通用型平臺要不斷“燒錢”進行研發,不同應用場景的算法有區別,后者的弊病則是企業規模增長受限。
而ChatGPT火爆則被業內認為將推高人工智能產品商業化應用的熱度。中信證券認為,ChatGPT的出現以及相應產業化商業化的落地將會為從用戶創作(UGC)到AI創作(AIGC)的轉型提供關鍵的支持,在寫作助手、在線翻譯、情感分析、問答系統、代碼開發、智能客服等領域商業化進程有望加速。
那么這是否會對川大智勝人工智能產品的規模化推廣帶來機遇?對此,川大智勝董秘辦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因為ChatGPT是新產品,為公司產品能帶來多大機遇還無法準確判斷,但對公司今后(產品)研發手段、行業發展看法等方面還是有一些積極的作用。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766576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