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3 21:35:42
◎從合同條款的具體設計上來看,由于對國際特殊條款的忽視,企業也容易陷入“被敲竹杠”或“被套牢”的窘境。鄒龍妹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闡述了合同陷阱產生的主要原因,即國內企業對國際合同法律適用規則不夠熟悉,“相對而言,國內企業就會吃虧”。
每經記者 胥帥 實習生 羅藝 每經編輯 董興生
過去兩年,由于光伏下游的需求拉動,硅料成為“香餑餑”。出于保供壓力,中游硅片企業傾向于和上游硅料企業簽訂長單。然而,從2022年11月開始,多晶硅料價格呈現下降趨勢,致使一些簽訂長單合同的中國光伏企業陷入兩難:無論按照合同約定高價買入硅料,還是停止交易承擔違約責任,這些企業都將面臨損失。
1月13日,在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舉辦的硅料國際采購“長單”合同的陷阱與效力分析研討會上,眾多學者提到當中的法律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商業秘密保護與反不正當競爭業務部主任鄒龍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闡述了陷阱產生的主要原因,即國內企業對國際合同法律適用規則不夠熟悉,“相對而言,國內企業就會吃虧”。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984377
由于保供壓力,國內一些硅片企業會與國際硅料巨頭簽訂長單。盡管長單的約定是保量不保價,但這類國際長單合同仍然存在一些陷阱。
在國際長期合同中,“國際”和“長期”是給使用者造成巨大困擾的關鍵所在,也是企業面臨的風險來源所在。
“國際”意味著涉及外國法,就有可能由于不同國家司法規定不同而導致法律沖突。適用法律的不同,也會影響雙方當事人實際權利、義務的判斷,進而影響企業的利益獲得。
“長期”則意味著經歷的時間越長,由于國際局勢瞬息變化,相應的政治風險和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都會隨之增加。
再者,從合同條款的具體設計上來看,由于對國際特殊條款的忽視,企業也容易陷入“被敲竹杠”或“被套牢”的窘境。
鄒龍妹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闡述了合同陷阱產生的主要原因,即國內企業對國際合同法律適用規則不夠熟悉,“相對而言,國內企業就會吃虧”。
從公告來看,雙方簽訂長單合同并未約束具體的價格,這又是出于怎樣的目的?
“長單合同規避價格周期波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追求雙方的穩定經營,實現供求保障。”鄒龍妹說。
如何才能使企業避免“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的尷尬局面?
鄒龍妹認為,企業應根據自身所處的階段,在“簽訂合同前”和“簽訂合同后”分別采取不同措施。
在面對具體的國際沖突時,“合同適用什么法律”是企業簽訂長期合同時應當認真考量的首要問題。“當企業法務人員跟對方談判的時候,對對方國家的法律適用規則的重視程度要超過對實體規則的重視。”鄒龍妹說。
正如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國際經濟法室主任劉敬東所指出的,國際長期合同只是創造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至于這個條款是否達到了效果上的公平,還需要根據當下情況做出判斷”。
從合同條款的具體設計上來看,為了避免掉進陷阱,在簽訂國際長期合同時,企業法務人員還應關注嵌入的國際特殊條款。
鄒龍妹認為,采用配合的方式在合同中加入一些附加條款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并且,把雙方的權利義務拆得越細,“談判的細致性越好,對雙方而言的風險也越小”。比如,用“10+5”的合同取代10年合同,從而能夠為企業后續談判帶來一些調整的空間。
如何在合同已經簽訂的情況下最大化降低損失呢?
策略律師事務所主任謝會生指出,首先,企業要找出能夠顯露出對方漏洞的證據。例如,對方可能采取通過協會控制產量等不正當手段,而當企業不得不在履約和毀約之間做出抉擇時,應當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計算和比較兩種抉擇對應的代價,以盡可能地將損失降到最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