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6 22:45:18
每經特約評論員 曹中銘
近段時間,北交所出現的新股破發潮頗吸引市場“眼球”。比如上周北交所有8只新股掛牌,首日破發的就達到6只,與近期滬深市場新股的強勢形成鮮明對比。針對北交所出現的新股破發現象,多家北交所公司推出了維護股價穩定的舉措,筆者以為值得滬深A股借鑒。
整體而言,近期北交所出現的新股破發潮,原因主要包括北交所新股發行上市提速、臨近年底市場避險情緒較濃,以及自11月以來市場流動性偏緊,北交所受到的影響更大等。目前,北交所作為一個“小眾”市場,一周掛牌8只新股,數量之多,確實有點讓市場吃不消,多只新股出現破發或許早已注定。
對此,多家擬在北交所上市的企業在提交注冊或注冊獲批后,紛紛對發行方案進行調整,或降低發行底價,或調整發行股份數量。
峆一藥業即是其中的典型。今年12月5日,峆一藥業成功闖關北交所,9日即向證監會提交了注冊申請。速度之快,亦凸顯出其欲早日上市的急切心態。日前,基于證券市場的狀況以及維護股價穩定的需要,峆一藥業從兩個方面對發行方案進行調整。
一是調整發行股份數量。調整前該公司擬發行股票不超過1001.25萬股,若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則發行股票不超過1151.44萬股。調整后發行股票不超過880萬股,若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012萬股。
二是調整發行底價。調整前峆一藥業發行底價定為35.96元,調整后發行底價為15.30元。經過調整,其底價下調幅度高達57.45%,發行底價甚至低于該股申報北交所上市停牌前的股價。
毫無疑問,通過調整發行股票的數量與發行底價,對于防止新股破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發行股份數量少了,發行底價低了,能夠減輕市場資金面壓力,上市公司也更具備“可投性”。
此外,某些北交所準新股還推出了“上市一個月內股價連續十日破發”,將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的舉措。
北交所上市公司推出的某些股價維穩舉措,筆者以為值得滬深A股借鑒。雖然目前科創板、創業板新股實行市場化發行,新股發行價格、規模、節奏由市場決定,以強化市場約束,但從現實案例看,詢價機制的弊端亦有目共睹。某些新股超高的發行價格引發的“三高”發行現象,顯然并非市場化發行的初衷,相反還可能導致市場寶貴資源的極大浪費。
由于滬深股市新股發行時往往會按占總股本25%或10%的比例“踩線”發行,發行股份數量上無法進行調整,但在發行價格上卻是大有可為的,特別是在發行市盈率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情形下,下調新股發行價格很有必要。當市場處于非常時期時,滬深市場上市新股也可采取類似上市一定時期內連續N個交易日破發時啟動股價維穩措施的舉措。上市新股啟動維穩,既有利于維護新股的股價穩定,也有利于維護整個市場的穩定,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