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2 18:27:17
每經編輯 王月龍 蓋源源
11月22日,臨近午盤時,A股市場出現罕見一幕,中字頭概念股突然集體拉升,中國聯通(SH.600050,股價4.08元,市值1298億元)率先漲停,封單超320萬手,中國交建(SH.601800,股價7.8元,市值1261億元)緊跟著也漲停了。此外,中國移動、中國中車、中國中鐵、中國電建、中國建筑、中國核建等紛紛跟漲。
截至今日收盤,滬指上漲了0.13%,報3088.94點;中字頭股票上漲了3.48%。
截至收盤,中字頭股票已有中鐵裝配、中國中冶等10股漲停。中國聯通大漲9.97%,報4.08元/股;中成股份大漲10.01%,報11.98元/股;中國交建大漲10.01%,報7.80元/股。
港股方面,午后中字頭股票持續飆升,港股中鋁國際(02068.HK)午后走高,股價一度漲超40%。截至發稿時,中國中冶(01618.HK)漲超14%,中國交通建設(01800.HK)漲超10%,中國聯通(00762.HK)漲超9%。
易會滿首提“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
中金:銀行、國企估值有提升空間
據每經網,11月21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發表了重磅發言。其中,他提到,要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
對此,中金公司王漢鋒、李求索、黃凱松在11月22日最新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這在中國資本市場是重要且現實的問題。“我們判斷A股的長期估值中樞仍將保持穩定且具備提升空間,同時要關注風險溢價波動?!?/strong>
中金公司指出,易會滿主席在上市公司結構與估值問題上,講話中既提及中國資本市場“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覆蓋全部行業大類、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上市公司結構”特征,又指出應“深刻認識我們的市場體制機制、行業產業結構、主體持續發展能力所體現的鮮明中國元素、發展階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從整體市場尤其是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來看,盡管A股國際化程度近年有所提升,但國內資金仍然主導市場定價,A股的估值更多由內部的基本面預期變化、流動性和風險溢價等因素決定。
中金公司特別強調,結構上來看,當前A股估值并不均衡。未來在“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積極建設過程中,上市國企和金融板塊有望迎來價值重估。
中金公司列舉統計數據指出,近十年銀行及國有上市公司的估值趨勢回落,當前已處于歷史區間偏低水平,這與近年中國銀行業和國有企業的相對有韌性的基本面形成反差。截至2022年11月21日,上市國企和非國企的市盈率TTM估值分別為11倍和34.3倍;其中金融板塊的估值更低,當前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5.9倍和0.58倍,市凈率估值已處于歷史最低狀態;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和市凈率為4.3倍和0.51倍,股息率高至6.1%。橫向對比全球公司,中國的銀行及國有上市公司的估值也普遍低于海外可比公司。
但實際上,從經營層面來看,國有上市公司在2016年以來的盈利增速和盈利能力相比非國企均有較為明顯的改善,債務壓力問題經歷多年國企改革也已基本化解,上市銀行盈利增長較為穩健且ROE高于非金融整體,未來在“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積極建設過程中,投資者有望逐步改善對上市國企和金融板塊的價值認知。銀行及國有上市企業估值中樞有提升空間。
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5000家
總市值超85萬億元
據央廣網報道,11月22日,隨著鼎泰高科、矩陣股份的上市,A股上市公司正式迎來“5000家”時刻。
記者了解到,5000家A股上市公司中,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有2153家,占比43%;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有2721家,占比54.5%;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有126家,占比2.5%。
圖片來源:攝圖網-401906975(圖文無關)
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數量增加速度不斷在加快。上市公司數量從0到1000,從1000到2000,都走了漫長的10年;從2000到3000、3000到4000,分別耗時6年和4年;而4000到5000,僅僅花了2年2個月。
截至第三季度末,5000家A股上市公司資產總額超過380萬億元。截至11月22日,5000家A股上市公司合計總市值超85萬億元。
橫向比較而言,A股市場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今年前三季滬深交易所IPO籌資額分列全球各交易所第一和第二位,中國A股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資本市場之一。
銀保監會:精準把握新市民需求
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今天(22日)上午舉行的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肖遠企表示,目前我國約有3億農村人口通過就業、就學等方式轉入城鎮,成為新市民,在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上,銀行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肖遠企表示,今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印發后,全國各地30多家銀保監局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聯合地方政府細化了具體落地舉措,金融機構積極推出專屬產品,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定進展。但新市民金融服務仍處于探索實踐階段,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匹配性,要主動發現新市民金融需求。
他指出,城市創業人員、新就業白領和快遞服務、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盡相同,同一群體在不同層次的需求也不一樣,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分市場,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同時,新市民流動性強,很多標準化基礎金融服務也難以在不同地區均等獲得,金融機構要不斷優化賬戶開立、工資發放以及征信查詢等基礎標準性金融服務,確保在不同層次之間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認性。此外還要提供特色化金融產品,例如針對創業人員的擔保貸款、針對快遞和建筑工人等靈活就業人員的各種保險產品,這些都需要有足夠的個性化的設計和安排。
肖遠企還表示,新市民三分之二以上是靈活就業人員,就業和收入受經濟周期、所從事工作性質甚至氣候等因素影響較大,可能存在更大波動和彈性。例如,在經濟上行時,就業容易,收入也較多;經濟下行時,就業困難,收入會下降。又如,在北方建筑行業冬天有很長時間不能施工,建筑工人就可能暫時性不能就業,收入會下降,甚至暫時沒有新的收入。因此,就需要金融機構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平滑這種波動對其個人和家庭金融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
金融健康是衡量個人、家庭滿足支付短期債務和消費,以及儲備長期支出和抵御長期風險能力的關鍵指標。保持新市民金融健康尤其重要,這是其正常生產生活能及時修復并保持穩定的關鍵。因此,金融產品在波動曲線的不同時點上最好能靈活調整,與新市民就業和收入彈性較大這一特點相匹配相適應,要努力避免因財務接續可能中斷和財務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損害。另外,金融部門也要幫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過度負債過度杠桿,拒絕高息誘惑高息陷阱。
編輯|王月龍 蓋源源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經網(記者 王硯丹)、央視新聞、央廣網、公開信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