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0 10:57:23
11月9日,龍湖集團發布公告,選擇提前贖回于2023年到期的3億美元優先票據,票面利率為3.9%。
在過去10天的時間內,這已是龍湖第三次發布提前償還債務的公告,在此之前,分別是提前償還2023年到期的部分銀團貸款金額34億港元,以及提前償還2023年到期的部分銀團貸款51億港元。再加上3億美元債,還債金額超100億港元。
至此,龍湖已提前償還了全部2023年到期的海外美元債務。
在過去那個規模至上的年代,海外債曾作為房企騰飛的助推劑,而如今隨著流動性日趨緊繃,海外債已成為房企債務違約的導火索。過去一周內,有尋求9支海外債同時展期的國資控股企業,也有選擇暫停支付境外債本息的民企巨頭,甚至部分房企的海外債已經出現了二次違約。
在這個亟需注入信心的節點上,無力者選擇躺平,蓄力者選擇下蹲,當然也需要有人繼續前行。龍湖接連提前還債或許有“秀肌肉”的成分,而這卻也是重樹市場、行業信心的必要過程。
即將到來的2023年,依然是房企的償債大年。
據數據顯示,中國房企到2023年全年有2380億美元的境內外債務到期,明年一季度是到期洪峰,規模723億美元。
但對龍湖來講,至少在未來一年,其無須再為償還美元債過多分心。
根據上海票據交易所信息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累計有36家房企美元債違約,較2021年全年增加24家;涉券規模550億美元,較2021年全年增加368億美元。
與國內多數有抵押物的債務相比,美元債是一種沒有抵押的信用貸款,換言之,其違約的直接損失最低。然而,面對大量違約的美元債,兩個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受預期影響,目前海外債已連續三個月無新發行,僅有房企交換要約成功后重新發行上市;另一個現實則是,美元債很多時候扮演了“出國轉內銷”的角色,根據Bond Rader在2021年發布的監測數據,中資美元債的亞洲投資者占比已達到80%,而這些亞洲投資者,多數為中資機構,包括銀行、四大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券商、保險資管等。
不可否認,每一筆違約背后,都是一次次努力過后的無奈結果。只是相較而言,龍湖是幸運的,在本次提前償還美元債等海外債務之前,其在今年7月即完成了年內最后一筆到期債務還款。
截至9月末,龍湖在手現金凈余額還有800億元,其中包括215億元的監管資金余額。良好的資金狀況,保證了其高質量的交付,2022年1-10月,龍湖共交付約7.5萬套品質住宅,100%實現如期交付,其中超40%項目實現提前一個月以上交付。
所謂穿越周期,即是在豐收喜悅之時,為冬天多留一些口糧,也為春天多存一些種子;而對龍湖而言,或許即是想在暖意來臨時,騰挪出更多生長的空間。
顯然,提前償還債務,最直接的益處即是財務結構的優化。
根據中報現實,龍湖集團現金短債比4.07倍,平均賬期為6.28年,一年以內到期的短債占比約10.1%,一系列指標均在行業的較高水準,而作為房企生命線的“三道紅線”,龍湖集團也已連續六年保持綠檔。
有接近龍湖的相關人士表示,龍湖是一家很有危機感的企業,這與其創始人吳亞軍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多年前,綠城宋衛平曾這樣形容吳亞軍,“既有男人的非凡膽魄,又有著女人的細膩。”如今看來,這份“細膩”之中,既有彼時宋衛平眼中吳亞軍對產品的執著,也包含其對企業運行的謹慎以及對風險的格外敏感。
多年以來,龍湖不做高息融資,也不接觸前融、非標、資管計劃、影子銀行等融資方式,在行業內外已不算秘密。這份謹慎,曾經讓龍湖在行業高歌猛進時走得慢了一些,但卻讓其在市場的低谷期多得了份從容。可以說,如今龍湖的穩健即是多年來“克己”換來的。
在今年中期,龍湖集團平均融資成本已下降至3.99%,而行業內融資成本低于4%的公司僅有中海、金茂、華潤以及龍湖。
在融資層面,國企、民企之間的天然鴻溝是顯而易見,而當龍湖的融資成本躋身至央企梯隊,起碼代表著在投資人的心里,這個邊緣已經十分模糊。比如,匯豐的一份地產及物業行業研究報告,將中國TOP50房企分為三類:行業領袖、普通發展商、“抱恙”發展商。“行業領袖”型企業僅有八家,龍湖位列其中。報告認為,“行業領袖”持續堅持財務紀律,違約風險最低。
事實上,自7月以來,龍湖集團已連續三個月實現月度銷售業績的持續回升,在此基礎上,龍湖集團三季度累計銷售額達到597.5億元,同比實現正向增長。
此外,在1-9月,龍湖集團累計實現經營性收入171.8億元,平均每月穩定的可持續收入就接近20個小目標。如今,龍湖集團的商業、租賃住房、物業管理等業務,均躋身行業前五,不僅是穿越周期的穩壓器,也構建了代表未來的第二曲線。
在龍湖董事長陳序平的規劃里,未來5-10年,商業、租賃住房、空間服務、智慧營造等經營性業務,收入會占到整個集團營收的30%,為公司貢獻50%的利潤。
“到那時,龍湖長相跟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陳序平說。
無疑,經歷兩年的流動性波動,社會對房地產行業的信心已墜入低谷。但是,無論是銷售的回暖,還是提前還款的動作,從龍湖等一些企業身上,是可以看到行業積極一面的。
行業向好的跡象其實不止于個例,根據中指院數據,10月行業融資已開始修復,企業非銀融資規模同比上升16.4%,年內首現正增長。而在政策端引導下,行業流動性的積極變化還將持續。
11月7日,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加大對民營企業發債融資的支持力度。
11月8日,據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官網消息,交易商協會繼續推進并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預計可支持約2500億元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后續可視情況進一步擴容。
對于民營房企來說,通過增信支持發債,不僅僅是雪中送炭,也可以獲得更低的資金成本。在今年8月29日,龍湖發行首單中債信為民營房企“全額擔保”的中票,15億元期限3年的中期票據,票面利率僅為3.3%。而在11月初,包含龍湖在內的10余家房企,新一輪增信發債也在推進之中。
有分析人士表示,“政策面已經給了房地產行業足夠多的支持,目前房地產行業需要的就是凝聚市場合力,逐步恢復外界對房地產企業的信心,共同穿越周期。”
可以看到,房地產市場依然是個超過十萬億的巨大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今年1-9月全國商品房銷售為99380億元,同時,仍然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這其中需要各方不同的主體參與。
滿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求,靠的是過硬的產品力和服務能力。正如龍湖創始人吳亞軍曾說的,龍湖在品質可靠的情況下有著很高的效率,不僅堅持要高質量交付,還要有成體系保障的質量交付。可以看到,在長期的危機感促使下,龍湖集團找到了其關于社會的存在價值。
對于龍湖來說,交付高品質住宅只是其中之一,煥新城市商業的天街、接納新青年的冠寓、以及帶來生活驚喜的龍湖智創生活等等,皆是龍湖關于“為何存在”寫下的答案。
在11月9日收盤,龍湖集團上漲4%。在港股通(滬)方面,龍湖集團凈買入額居首,金額為2.71億港元。也是在9日,龍湖2027年到期美債繼續上漲,每1美元漲12美分至52美分,漲幅勢創紀錄。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報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