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7 19:15:04
◎深圳市發改委產業二處副處長肖勇表示,生物醫藥產業是龍崗區重點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以深圳龍崗區目前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產業基礎來看,該區產業規模超過140億元,集聚了162家藥品企業,居深圳市第三。
◎洽談會上,龍崗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林逸濤還從人才保障、政策支持等九大發展優勢,介紹了龍崗區生物醫藥營商環境。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從深圳到上海,借著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召開的契機,深圳交易團陸續舉辦一批供需對接和簽約洽談活動,在上海搶抓“雙區建設”,展開產業交流與合作。
11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在上海召開的“2022龍崗區營商環境推介會暨生物醫藥產業合作投資洽談會”上獲悉,艾美斐生物、杭州朗索醫療、懿貝瑞生物、誠一大健康等一批優質企業與深圳市龍崗區投資推廣和企業服務中心簽署合作協議,雙方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涵蓋技術攻關研發,公共平臺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產業化項目等。洽談會共吸引了來自全國30多家生物醫藥領軍企業,共聚探討龍崗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思路。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802625
深圳市發改委產業二處副處長肖勇在會上介紹,今年6月份以來,深圳發布多個支持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大健康三大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文件。其中《深圳市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深圳將努力打造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生物與健康產業集聚發展高地,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要達到400億元,營業收入達1000億元。
肖勇表示,生物醫藥產業是龍崗區重點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以深圳龍崗區目前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產業基礎來看,該區產業規模超過140億元,集聚了162家藥品企業,居深圳市第三。此外,龍崗區聚焦新型疫苗、抗體藥物、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生物藥細分領域,區內還在爭取生物醫藥創新政策在轄區先行先試。另外,規劃中的寶龍生物藥創新發展先導區,是深圳市“十四五”期間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打造的五大重點園區之一,是深圳市唯一以生物藥為特色的產業園區,也是實現深圳在生物醫藥產業換道超車的主陣地,力爭打造國家級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成為灣區東翼發展新引擎。
深圳龍崗區投資推廣和企業服務中心主任高思諾在介紹龍崗區綜合營商環境時表示,最近深圳提出了產業“20+8”體系,龍崗也及時做了“11+2”定位,主要集中在寶龍片區,做生物醫藥、細胞治療、器械,都是比較集聚的。
高思諾表示,深圳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因此是產業招商后落地的載體,除了有國家級的生物產業基地,還有寶龍生物藥創新發展先導區。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是:3+X,包括醫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基因檢測、體外診斷等;區域內已有的領軍企業包括亞輝龍、精鋒醫療、貝斯達;目前龍崗區藥品數量全深圳市第三,器械企業數量第二,所以機會很多。
“亞輝龍目前是一家上市企業,今年的營收有望大幅度增長;精鋒醫療則是國內做手術機器人做得最好的企業之一,也是被評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科技創新力50強,馬上要在港股上市,投資機會非常多,紅杉資本等知名企業都對它有相關投資。”高思諾表示。
洽談會上,龍崗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林逸濤還從人才保障、政策支持等九大發展優勢,介紹了龍崗區生物醫藥營商環境。
在參會企業最關心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方面,林逸濤認為,一個生物醫藥項目要成功,必須有三個條件:要有科學家,有先進的技術研發;要有企業家,懂經營、懂管理;必須要有一個金融家,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沒有金融,生物醫藥做不成。
“現在我們區里有一個金控公司,我們已經拿了24.5億來做龍崗區創業引導基金;其次,我們又跟華潤三九談了一個‘生物基金’,初期規模30億元。另外,深圳市也是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上兩周市政府專門開會,又拿出了100億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目前還在組建過程中,但是已經確定了。”林逸濤透露。
蘇州瑞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兼董秘陳銘則談及,“今天看到深圳和龍崗區的介紹,很振奮的是,這是我看到的在對醫藥創新的補貼上,最高的地方之一。進臨床基本上就是7000萬(補貼),一直到三期。在生物制藥公司發展當中,藥品沒有上市之前,確實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高投入、高回報,這是醫藥研發產業的一個特點。希望后面能夠繼續深入地交流,看看有沒有合作的機會。”
世界500強公司強生醫療科技政府事務總監丁旭煒則談到,隨著這幾年中國的發展,加上疫情相對于國外來說控制得比較平穩。中國的供應鏈系統也是相對比較穩定的,在跨國公司的戰略當中很重要的兩點:一個是供應鏈跟市場越來越激進,市場在哪里,供應鏈就要貼近市場,公司會更多地強調本土化,會把本土化作為未來幾年重要的戰略,即在中國有更多的投資,成立一些聯合體;其次是數字化,醫療的數字化是很好的彎道超車的機會,作為戰略性的投資,公司非常關注與中國的數字化科技型公司的合作,無論是手術機器人還是AI診斷方式,現在與國內各地的公司合作非常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