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20 13:10:01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歡 何小桃
一份“戶口遷移實施細則”,把寧波推上了熱搜。根據新政,在寧波市區購買“70年產權房即可落戶”,租賃落戶的社保繳納年限也從2年縮短至1年。
在“落選”特大城市之后,寧波即推出落戶新政,引發外界廣泛關注。多位專家在受訪時表示,寧波此舉既有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之意,也有對激發房地產市場活力的考量。
“寧波憋著一口氣。”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認為,從過去和杭州“不相上下”到如今差距拉遠,寧波迫切需要解決經濟和人口的雙重問題,重塑優勢地位。
眼下,機會已擺到面前。根據《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后稱《空間協同規劃》),到2035年,寧波將與蘇州一起,成為上海的“左膀右臂”,無錫、常州、南通則處在第三梯隊。
抱緊上海,寧波能否復刻下一個“蘇州奇跡”?如曾剛所言,人口集聚是城市發展的結果,關鍵是有沒有投資、就業、創業的機會。是時候打“翻身仗”了。
01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26688
寧波的焦慮要從“落選”特大城市說起。
根據官方首次公布的“百座大城市”名單,24座萬億城市中,寧波和蘇州、合肥、無錫、福州的城區人口均不足500萬,止步于“Ⅰ型大城市”。一位區域專家在受訪時表示,“(榜單)對那些本來覺得自己還可以的城市,沖擊蠻大的。”
數據顯示,2020年,寧波常住人口達到940.43萬,但城區人口僅有360.88萬。同為制造業重鎮,蘇州的情況也有類似,同期常住人口超過1274萬,市區人口不足400萬。
對此,一種解釋是蘇州、寧波的縣域太強,畢竟二者分別下轄的縣級市昆山、慈溪也上榜了“百大”,是官方認證的Ⅱ型大城市。不久前公布的《空間協同規劃》也提到,“蘇州、寧波的市區、縣城對人口吸引能力基本相當”。
不過,為什么珠三角以“鎮域經濟”著稱的東莞,又被認定為“特大城市”呢?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表示,城市是“連續的”,如果中間距離較遠,就不是“一個城市”,比如昆山、常熟、張家港的人口,就不會被統計到蘇州市區的人口數據中去。
“東莞是一個組團,市區和鎮離得很近,基本上都‘連’起來了,所以就被當成‘一個城市’來統計。”他向城叔解釋說,城市常住人口均由統計而來,統計標準在于“城市是否連續”。
“我們從來不認為蘇州和寧波管轄的都是‘一個城市’。”肖金成強調,城市不是行政區,“不是管多大,城市規模就有多大”。相較于曾經按照行政區開展的人口規模統計,現在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回歸”。
按照這種說法,寧波和蘇州還有機會晉級特大城市嗎?
在肖金成看來,這要看市區的集聚區,有多少人口會在市區居住、工作。“寧波還是有希望的。不是說把慈溪、余姚的人橫向轉移過來,而是說市區對外來人口具有吸引力。”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耀則認為,對于“有市沒心”“有城沒核”的城市,可以在城市規劃上重視中心城區的發展,類似于“強省會”一般打造“強中心”,在現有建成區面積上提高人口和產業集聚度。
在他看來,上海是一個可以對標學習的對象,“6000多平方公里集聚2000多萬人口”,所以對寧波市區來說,城市更新是可行的路徑,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向空間要效益。
02
如果說此次“落選”特大城市,是寧波的意料之外,那么與省會之間不斷拉開的人口差距,一直是寧波無法回避的難題。
數據顯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寧波常住人口為760.57萬人,較2000年增加了164.31萬人,增長27.56%,年均增長率為2.46%。彼時,其人口增幅為浙江全省第一,且外來常住人口占比達到30.09%。
到了2020年,寧波常住人口為940.43萬人,比10年前增加179.86萬人,增長23.65%,年平均增長率為2.15%。同期杭州增加了323.56萬人,增長37.19%,年平均增長率為3.21%。
2021年,杭州、寧波常住人口達到1220.4萬人、954.4萬人,分別增長26.8萬人、13.97萬人。而這一年,杭州的自然增長率為2.9‰,寧波則近30年來首次落入負增長區間,自然增長率為-0.86‰。
值得注意的是,“七普”數據進一步顯示出寧波的人才結構隱憂。2020年,其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數量為167.75,占常住人口比重為17.84%,而杭州這一人口比例為29.32%,兩地相差超11個百分點。
存在差距的,不僅僅在人。
近年來,寧波這座帶著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頭銜的港口城市,面臨不小發展壓力,尤其是在其他長三角城市、中西部省會等強勢崛起的背景下,一度呈現出“慢進也是退”的狀態。
公開報道顯示,2018年2月,時任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在“新春第一會”上用一串數據自揭家短——
2017年寧波GDP為9842.1億元,排在全國所有城市的第15位,排在前面的是無錫10500億元、長沙10200億元,在后面的是佛山9550億元,跟寧波只差300億元;
10年前南京落后寧波84億元,2017年已高出寧波1858億元;武漢落后寧波210億元,2017年已高出寧波3564億元;長沙落后寧波1091億元,2017年已高出寧波343億元。
2018年年底,寧波以10745.5億元的成績,躋身“萬億俱樂部”,比省會杭州晚了3年。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受訪時表示,從過去和杭州“不相上下”到如今差距拉遠,寧波迫切需要解決經濟和人口的雙重問題,重塑優勢地位。
03
如今,機會擺在寧波面前。
剛公布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中,將寧波市區與蘇州市區、上海的臨港新片區一起,定位為“綜合性全球城市”。
上海大都市圈規劃范圍示意圖 圖片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
根據《空間協同規劃》,寧波未來要發揮好“作為上海國際貿易、國際航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協同區”的三大職能,提升航運貿易、生產性服務業、智能制造等優勢領域,補齊科技創新與文化交流短板。
事實上,盡管歷史上兩座城市頗有淵源,如“300多萬上海人祖籍寧波”“上海方言70%為蘇湖語系,15%為寧波語系”等民間說法廣為流傳,但受限于交通條件,滬甬過去聯系算不上太緊密。
直到2008年,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才將兩地的時空距離壓縮至2個多小時,不用再繞行杭州。多位受訪專家均提到,若交通問題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空間上沒有了障礙”,有利于大都市的擴散效應往外延伸。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288180
新的跨海通道已經提上日程。
今年7月,交通運輸部公開表示,滬甬、滬舟甬兩大跨海通道已納入《國家公路網規劃》。根據規劃,滬甬通道將進一步縮短寧波到上海的時空距離,滬舟甬通道則將聯通兩大港口,讓杭州灣從“C型”轉變為“O型”。
在陳耀看來,長三角城市發展,與上海之間的距離“高度正相關”,寧波“比肩蘇州是有條件的”,要像蘇州那樣“自身強起來”。
《空間協同規劃》顯示,蘇州、寧波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綜合性全球城市,“未來以全球知名創新城市為目標”。
為此,在國家新一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將爭取更多資源,加速前沿科學創新源在上海、蘇州、寧波的集聚。
這意味著,隨著更多優質資源注入,寧波有望拉高發展“上限”——推動制造業邁向高端,集聚一批高素質人才、持續加強基礎科研能力,關乎這座萬億城市究竟能有多大“后勁”。
曾剛還提到,上海“1+8”大都市圈不僅包含5.6 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還有4.7平方公里的海域,這無疑是寧波的機會,“聯手舟山開發海域”。
今年3月,寧波發文正式沖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4月舉行的寧波市兩會上,又更新了未來五年發展目標,“到202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2萬元”——換言之,常住人口規模也要達到1000萬。
在曾剛看來,開發海洋、抱緊上海,是寧波“打翻身仗”最主要的兩個抓手,“發展好了,人自然就去了。”
記者|余蕊均
編輯|楊歡 何小桃 杜波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