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發布 2022-10-12 09:56:24
金秋十月,田野黃,稻花香,天府糧倉盡現無限“豐”景。
位于成都新津區的天府農博園,稻浪滾,人氣旺。這里不僅是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更聚焦農業全產業鏈,數十個現代化、智慧化的農業項目在此落地、蓬勃生長。
另一端,位于成都崇州市的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顆粒飽滿的水稻已完成最后的收割。田地里鮮有躬耕隴畝的莊稼漢,有的是2500余名懂技術、有情懷的農業職業經理人。
↑“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還有戰旗村、鐵牛村、明月村……這些新氣象、好風光的成都大美鄉村,有了金秋的渲染,更是散發出無窮魅力。那魅力的底色,是日子的安定、紅火、興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工作。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在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強調:“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川視察時強調,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成都在做優做強生態價值轉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探索之路上不斷蛻變。非凡十年,一幅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圖,在成都徐徐展開。
今年國慶大假,天府農博園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作為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這里就像一扇窗口,透過小小博覽園內呈現的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的豐碩成果,人們得以透視成都、四川,乃至全國近年來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成就。
天府農博園規劃面積113平方千米,有著“一島三鎮”的空間格局。“一島”,即天府農博島。9月29日中午,島內一隅,大片的光伏發電裝置在正午的太陽下反射出金燦燦的光。走近細看,發電裝置如同一塊精致的“天花板”,遮住了背后一塊同樣大小的水塘。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中國天府農博園,通威漁光示范園
這里是通威漁光示范園,總面積21畝。示范園項目經理嚴曉宇告訴記者,在這里,不僅能養出高品質的魚,696KW的柔性光伏電站還能滿足項目用電。
站在塘前,嚴曉宇打開手機APP操作,流水槽內數臺水車增氧機便啟動起來。水流順著增氧機的方向流動,流動的水沖擊著養魚的水槽、圈養池,塘內的魚也跟著游動起來。通過這種方式,魚每天進行“有氧運動”,肉質也更緊實鮮美。
“養魚部分用電量較大,但是我們光伏發電不僅能滿足項目用電,還能為附近的研學基地、農業觀光、充電樁等提供用電服務。” 嚴曉宇介紹,這就是“漁光一體”模式,既高效、節能、可持續,又浪漫詩意。小小示范園里,第一、二、三產業在此深入融合,發揮著1+1+1>3的效益。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中國天府農博園
天府農博園另一端的新津寶墩鎮,則矗立著一棟5層樓高的“超級豬圈”。
這是致力于種豬優質品種培育的新希望·智慧養豬示范基地。利用基因育種技術,這里正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豬芯片”,如今已建立了一棟集防病、防臭、防瘟、空氣全過濾“四統一”的5層樓房式生豬“公寓”及消納用地種植區,能夠實現種豬的立體養殖、種養循環。
這樣的“黑科技”農業項目,在園區里隨處可見,科技興農,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截至目前,天府農博園已引進了新希望智慧養殖、58科技農業全國總部、通威·漁光一體等產業化項目48個,聯動了當地30余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發展壯大。
產業壯大了,農民的生活自然也有了好前景。天府農博園“一島三鎮”范圍內,農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3萬元以上。在他們眼里,農業是極“有奔頭”的產業,田野與豐收,都是現代科技智慧的凝聚。
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成都正大力實施都市現代農業“建圈強鏈”行動,持續做優做強“4+6”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全力夯實產業興旺基礎,引領帶動農業農村實現高質量發展。
放眼成都,處處孕育著都市現代農業的新“豐”景——
邛崍市十萬畝高標準農田糧油產業示范園首次進行百畝規模連片實產驗收,平均畝產達708.8公斤;崇州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開展的四川省生物育種重大科技專項“綠色高效超級稻品種培育”項目現場測產驗收結果出爐——超級稻品種“川康優6308”平均畝產達783.6公斤,相比普通優質水稻的畝產高出180多公斤……
更大的“豐”景,藏在數字里——
目前,成都全市已建成國家、省、市和縣四級現代農業園區93個;
2021年,成都全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582.79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16.4%;
2021年,成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較2017年增長了43.5%……
這是全新的鄉村“生意經”,有科技、有智慧,有融合、有創新,最終使得農業煥然一新,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無垠田野,盡是希望與憧憬。
“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國慶節前一天,王伶俐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這兩天,她所代管的3900余畝高標準農田已全部完成收割、烘干工作,水稻產量超400萬斤。
眼前的“90后”女孩王伶俐,妝容精致,服飾干練,很難將她和農業產生關聯。事實上,從2015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崇州投身農業算起,今年是她當上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第七個年頭。現在,她是成都市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名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為三個合作社代管3900余畝高標準農田。
一個專業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需要做哪些工作?“簡單來說,就是負責種什么、怎么種、賣到哪里。”她告訴記者,從前期采購農資,到購買農業機械化服務,再到插秧服務、育秧服務,以及產品的生產、銷售,全過程都需要農業職業經理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比如,在擔任農業職業經理人的過程中,王伶俐發現,有部分生產的關鍵環節是缺失的,缺農業機械化設備、缺科技的支撐……于是在她的管理下,合作社陸續購買了各式農機機具,建起了烘儲中心。兩年前,合作社還引進了大田北斗系統,將北斗導航系統安裝到插秧機上,讓插秧機實現精準作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
近年來,成都創設了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制度體系,目前已建成一支2萬余人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這些“農業CEO”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成為了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支撐。
除了農業職業經理人,更有一大批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投身到鄉村中來。
再過一年左右,58農業(新津)示范基地種植的藍莓,將貼上基地自有的品牌,擺上全國商超的貨架。在張傳峰看來,品牌化、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標志之一。要想品牌更有影響力,就必須提升產品品質。這其中,科技創新是關鍵。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五八農業新津數字農業示范基地
張傳峰是該示范基地的最高技術負責人,1989年出生的他本科碩士均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日常工作里,除了圍繞柑橘、藍莓兩大種類選育優質品種,他還負責鏈接以色列ARO(農業研究組織)、西班牙等柑橘科研所資源。
“農村大有可為。”張傳峰告訴記者,該基地已組建了一支由十余位研發人才組成的科研團隊,“大多是碩士以上學歷”。這支科研團隊也成為了基地打造集種植示范、種苗繁育、技術輸出、電商平臺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生態鏈的關鍵支撐。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五八農業新津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種植的藍莓
在成都,如張傳峰一般的農科人才不在少數。據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數據,近年來,成都創新實施農業領域產業領軍人才引進等計劃,引進“兩院”院士等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68人。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更是擴大到36萬人。
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這些年輕人正在干出一番新事業!
曾幾何時,鄉村承載不了恢弘的夢想,寄托的只有離愁別緒。但如今早已不同,村莊里,有著都市人向往的生活,有著無限風光和十足魅力。
聲名遠揚的戰旗村,許多人每年都會到這里走上一走,旅游、考察、研學,抑或是單純的漫步田園,踏青放空。然而留影中的那些背景畫面,每一年,都有新改變。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戰旗村,叮囑當地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轉眼4年多過去,戰旗村的集體經濟已經翻了近一倍,年收入邁進億元村行列。村上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尤其迅速。據戰旗村黨委書記高德敏介紹,2018年以后,戰旗村相繼建成了鄉村十八坊、鄉村振興學院、壹里老街等新產業地標、新文旅場景。這些場景讓游客們有了更多消費選擇,也讓村民們有了致富的新思路。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戰旗村風貌
33歲的劉暢就是鄉村十八坊中醬園坊的經營者,也是一名戰旗“女婿”。在劉暢的記憶里,十多年前剛跟女友回村時,村上有一些高排放的老廠房。近些年,廠房早已關閉,變成了戰旗村赫赫有名的鄉村振興學院。
鄉村振興學院旁,壹里老街也在2020年全新開街。300米長的老街由村里的閑置房屋打造而來。街上原本是一條臭水溝,兩側是村民們閑置的豬圈、柴房、雞鴨舍。而如今,街巷煥然一新,不僅形成了戰旗村全新的旅游打卡地,更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
良好的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戰旗村緊鄰的柏條河,是成都市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地之一。怎樣做好生態保護這篇文章?戰旗村黨委副書記李光菊說,進行產業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關停高污染企業,以及落實農業化肥的減量,努力改造土壤等,都是重要舉措。
更大的創新,還在于“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李光菊介紹,戰旗村區域內原本有著一些環境和配套并不完善的林盤院落,通過片區規劃和林盤院落整合,呂家院子等許多院落被重新打造。林盤風貌變美、村民居住環境大大改善的同時,產業也豐富了起來。餐飲、咖啡、旅拍、觀光……2019年,呂家院子誕生了“生態環境分紅”,招引進來的項目除了支付租金,還按比例給村集體進行生態環境分紅。
游客多了,曾“逃離”鄉村的年輕人們也越來越愿意選擇回鄉干事創業。2021年,戰旗村共接待游客約10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669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55萬元。
鄉村,描摹出了讓人越來越“有盼頭的日子”。在成都,不同的鄉村散發著不同的魅力,但同樣有著令人心醉神往的日子。
崇州市的五星村,一棟棟精品民宿特色各異,一塊塊“微田園”蔬果飄香;龍泉驛區的桃源村,綠柳舞動、桃香蔓延,處處是夢想中的模樣;郫都區的東林藝術村,依托袁隆平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硅谷和眾多大地景觀,勾勒出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新模樣……
↑崇州五星村的稻田畫
來自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成都已累計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2個,啟動川西林盤保護修復795個,建成水美鄉村258個;2021年,成都全市休閑農業營業收入和接待人次分別達到392.18億元和1.4億人次,近4年年均增長20.53%和650萬人次。
十年里,鄉村已變了模樣——農業,正成為前途光明的產業;農民,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還會孕育更多的夢想與奇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