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8 22:37:41
◎坐落于成都、脫胎于華西醫院的成都世聯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走在開發細胞治療技術和藥物的道路上,公司主導的全球首個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臨床研究正在進行臨床I期研究,有望誕生牙周病領域的首個干細胞藥物。
◎基于牙囊干細胞源于神經嵴,對神經修復及神經疾病治療優于其他間充質干細胞,世聯康健已經啟動牙囊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修復臨床備案研究,后續還將開展醫美抗衰、卵巢早衰、膝關節損傷等方向的細胞藥物研發及臨床治療技術轉化。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董興生
人體有兩大“知名”細胞結構,一種是免疫細胞,它如同“軍隊”保護人體器官不受侵害,另一種是干細胞(stem cell),被稱作人體的“修理工”。1896年,人類第一次打開干細胞的大門,一篇細胞生物學領域的論文發現,“干細胞是一種能夠產生子代細胞的較原始細胞”。
干細胞因為神秘而充滿可能性,也吸引了無數科學家和企業家投身其中。但也因為未知,干細胞仍猶如一片神秘的海域,海面之下可能暗含危險也可能潛藏機遇。迄今為止,投向細胞治療領域的資金與資源不計其數,但成果寥寥無幾——全球范圍內獲批的細胞治療藥物僅20個上下。
坐落于成都、脫胎于華西醫院的成都世聯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聯康健”),也正走在開發細胞治療技術和藥物的道路上,公司主導的全球首個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臨床研究正在進行臨床I期研究,有望誕生牙周病領域的首個干細胞藥物。
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今年,世聯康健入圍了“2022未來之星TOP20”的評選。“2022未來之星TOP20”項目由川商總會、川商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每日經濟新聞等發起,致力于挖掘反映行業創新變化、擁有硬核科研實力、受到市場高度關注的20家潛力企業,發現川商科創力量,指引川商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
近期,每日經濟新聞聯合川商總會推出《對話川商未來之星》系列報道,通過深度對話,發現川商科創企業的創新基因與精神特質所在。本期《對話川商未來之星》走進了世聯康健,并對話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四川省細胞庫有限公司總經理湯穎峰。對話中,他詳談了世聯康健的干細胞技術與藥物研發思路、行業瓶頸與前景等。
今年4月,全球首個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臨床研究在成都啟動。在這一前沿領域,世聯康健扮演了重要角色。
世聯康健具有深厚的“華西”背景——由成都華西細胞治療研究院有限公司(華西醫院)、四川華西婦幼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華西第二醫院)、四川華西口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華西口腔醫院)、上海醫藥集團及國家“973”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田衛東教授團隊共同投資發起。
近日,世聯康健董事、副總經理湯穎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從2002年第一個相關項目立項至今,世聯康健將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推進到了“最后一公里”。目前,相關的I期臨床研究已經在華西口腔醫院進行,納入15名受試者,“順利的話,這一階段的臨床試驗將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湯穎峰介紹,I期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是進行劑量爬坡研究,從低劑量逐漸遞增,在不同劑量情況下研究組織再生情況,找到效果最佳、安全性最好的劑量標準。
牙周病是一類威脅人群廣、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疾病。我國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牙周炎的患病率高達86.9%,65歲平均失牙達11顆。從一開始的牙齦出血,到牙齦紅腫、口腔異味、牙周炎癥,隨著病情發展,牙根暴露、牙周骨吸收、牙齒松動等癥狀出現,到最后猶如根部生病的樹,只能凋落枯竭。此外,還有臨床證據和研究證實,牙周感染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妊娠并發癥、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重要感染因素。
現有的牙周病治療手段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早期多針對炎癥進行藥物治療,但藥物只能針對慢性炎癥進行控制,無法從病因上徹底根治。臨床上未解決的問題,像慢性牙周炎導致的組織缺損非常常見,但目前也只能通過牙周手術翻瓣刮治來控制炎癥發展,很難恢復組織缺損。
隨著干細胞治療進入人們的視線,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作為一種極具前景的治療手段出現。這種治療方式通過局部移植外源性干細胞促進牙周炎局部的組織再生修復,進而實現牙周軟組織及牙周骨再生,防止牙齒脫落。
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湯穎峰在采訪中談到:“干細胞能自我復制和分化出所有的細胞類型,還能歸巢遷徙,就像自帶GPS定位功能,它會自己到身體受損的地方,分化出需要的皮膚、肌肉、骨骼和神經,達到組織的修復再生。”目前,全球共有21款干細胞藥物,但中國暫無上市藥物。鑒于牙囊干細胞治療牙周病臨床觀察易評價,局部應用較安全,容易成藥上市,世聯康健有望率先“撞線”。
湯穎峰表示,基于牙囊干細胞源于神經嵴,對神經修復及神經疾病治療優于其他間充質干細胞,世聯康健已經啟動牙囊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修復臨床備案研究,后續還將開展醫美抗衰、卵巢早衰、膝關節損傷等方向的細胞藥物研發及臨床治療技術轉化。
在再生醫學蓬勃發展、干細胞前沿技術不斷演進的當下,細胞治療正在照進現實。
根據Fior markets發布的報告,2018~2025年,全球細胞治療技術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6.81%,預計到2025年市場值將超過340億美元。另外,近年來相關政策不斷發布,細胞治療行業有望迎來破冰,干細胞產業蓄勢待發。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盡管被批準上市的干細胞療法或產品仍然寥寥無幾,市面上卻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公司或醫療機構提供干細胞療法,行業亂象頻出。
湯穎峰介紹,以前細胞行業缺失了準入門檻和管理規范,因為有市場需求,所以這個領域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灰色地帶。“很多企業搭建一個實驗室,甚至是租一個實驗室,買點細胞回來就開始做試驗,甚至應用于人體,實驗室內干細胞研究如火如荼;實驗室以外,干細胞療法游離于灰色邊界中。干細胞有多火熱,灰色的地帶就有多少。”
湯穎峰說,近年來,細胞治療在逐步走向規范。他以世聯康健的經驗談到,干細胞治療最終要走向成藥,硬件、技術及研發的投入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世聯康健平臺設計建設完成近3年時間,才最終搭建起來千萬人次的細胞存儲資源庫、CGMP細胞藥物為標準區域細胞制備中心、政府認證的第三方細胞治療檢測與評價中心。
2021年以來,一系列干細胞相關政策的出臺,意味著沒有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主體要退出干細胞治療市場。疊加干細胞藥物的臨床逐漸放開,臨床需求巨大、資本看好、技術進步等利好,湯穎峰說,“干細胞臨床治療走到了天亮前的階段,需要摸索著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們也更有信心了”。
當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在醫療技術領域的監管愈發專業而明確,在業內人士看來,強監管直指干細胞技術壁壘、醫學倫理與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湯穎峰認為,當政策完全落地以后,90%的行業企業將出清,“因為它們沒有生存空間了”。
作為一家初創企業,世聯康健無可避免地要面臨成藥的高風險、高投入和長周期挑戰。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尚在備案階段或臨床初期、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和衛健委在冊的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項目超100項,批準設立的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達133家(含部隊醫院)。但截至2022年5月,國內僅有38款干細胞藥物臨床試驗申請獲得受理,其中28款獲準默許進入臨床試驗(IND)——一切尚在進行時。
但同時,一些先進經驗既完善了行業規范,又增加了細胞治療企業對抗風險的底氣,日本的干細胞研究“雙軌制”政策就是其中之一。雙軌制是指細胞技術對應臨床研究,僅在獲得認證的醫療機構進行,不可用于上市許可;細胞產品對應注冊試驗,以上市許可為目的,上市后成為再生醫學產品;臨床研究和注冊試驗以是否上市為目的進行區分,兩類臨床研究均有明確的監管流程。
國內干細胞政策為雙軌制,臨床轉化中主要為醫療技術、報批藥品兩大路線,由國家衛健委、CDE出臺政策監管。
湯穎峰表示,世聯康健的研發路徑正是按照雙軌制進行設計規劃。“做藥的人都知道,藥物進入臨床之后就是一個持續燒錢的過程,如果中途有任何問題都意味著前期投入可能打水漂。但雙軌制讓細胞治療先以技術路線進行臨床研究,數據良好后再進入成藥階段,如果數據不好可以及時調整或者終止。同時,作為治療技術的細胞治療可以率先實現經濟效益轉化,成藥階段還可以直接利用前期研究數據,速度快、成本也相對節省。”
除按照技術與產品雙路線推進研發項目外,世聯康健旗下已經擁有四川省細胞庫有限公司、四川省天府細胞質量與檢測評價中心有限公司兩家子公司,并已申報國家成體干細胞資源庫,還將申請國內第二個細胞質量控制和檢定機構,布局干細胞領域的稀缺資源。
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湯穎峰表示,中檢院的送檢排隊時間非常長,還有地域距離的要求,但如果沒有檢定結果,就不能進行臨床研究,這就形成了產業的一個瓶頸。按照世聯康健的規劃,公司將搭建第三方檢測平臺,不僅可以對內也可以對外,打破產業瓶頸。
干細胞有太多的未知,從實驗室研究到走出實驗室需要漫長的時間,但并不妨礙干細胞本身的價值。
在短中期目標方面,干細胞存儲、細胞質量檢測中心和干細胞制備與細胞科研供應是世聯康健將重點布局的幾項業務。在這其中,干細胞存儲包括牙、脂肪、臍帶、胎盤等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存儲,細胞供應也是一項現金流業務,可以向第三方提供干細胞、技術培訓,接下來研發干細胞培養基及試劑、口腔和醫美抗衰管線產品也是重要方向。
其次,在中長期目標方面,世聯康健的發展核心是干細胞藥物開發和干細胞臨床應用技術研發。
湯穎峰說:“二十余年的潛心研發,我們準備到今天,最終的目標仍然落在藥物上。填補中國干細胞業務空白是我們的使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