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7 23:30:59
每經記者 趙李南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9月23日晚,漢森制藥(SZ002412,股價5.51元,市值27.73億元)發布公告稱,證監會擬對公司董事長、總裁劉正清給予警告,并處以10萬元罰款。
今年7月5日,劉正清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涉嫌短線交易漢森制藥股票,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2月27日至2020年7月28日期間,劉正清通過“馬甲賬戶”交易漢森制藥股票,共有28個交易日,累計買入67.28萬股,成交金額1137.99萬元,累計賣出186.22萬股,成交金額3195.7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漢森制藥相關人員首次違規。就在去年,漢森制藥的實控人因涉嫌操縱證券市場被立案。
筆者認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在未搞清楚什么是長遠利益,什么是短期利益的情況之下,才會以快進快出的方式炒作自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同時考量收益和風險兩方面因素,此舉更加得不償失,目前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使得內幕交易、操縱股價幾乎無所遁形,切不可抱有僥幸心理。
2013年,尤金·法瑪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其獲獎的原因就是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尤金·法瑪的相關研究支持了股票價格在短期內呈現隨機游走狀態。換句話說,任何人都不可能對股票價格的短期走勢進行預測。雖然漢森制藥董事長劉正清的上述操作有獲利,但過往A股當中也不乏董事長操作自家股票而虧損的案例。事實上,在這些虧損或盈利的背后根本沒有操作手法的高低,而是運氣好壞使然。
從長期看,上市公司的股價與其業績呈現高度的一致性。A股當中能夠找到很多這樣的上市公司,伴隨著業績的穩定增長,其股價也隨之不斷上漲,這些公司都給股東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因此,上市公司的董監高人員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如何經營好一家公司,從而使得公司的業績不斷增長,通過長期持有股票而獲得更大的收益,而不是南轅北轍地研究如何在短期內利用自己所謂的“內幕消息”,通過多次快進快出的方法去賺那點小錢。
從普通投資者的角度而言,如何評估管理層是否具備管理能力,劉正清案例也能帶來很好的啟發。如果這家上市公司的董監高人員重心是放在研究如何通過所謂的“內幕消息”快速獲利,那么這家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偉大。理性投資者的做法就是遠離這種類型的上市公司,這一方面可以讓其董監高人員“無韭可割”,也可以讓市場加速淘汰這樣的公司。
此外,從監管的角度而言,也有市場觀點認為此次針對劉正清的行為處罰過輕。筆者認為,監管所作出的決定必然有其法規依據,針對劉正清的處罰無可厚非。但筆者建議,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即監管機構是否能夠在內部管理上形成“重點關注名單”制度,對于屢教不改、屢次再犯的上市公司讓其上內部的“重點關注名單”。監管機構在例行檢查和行政審批等工作中,對于這些處于“重點關注名單”中的上市公司格外留意和重點審查。
筆者呼吁,無論是董監高,還是投資者,抑或是監管機構,都是這個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夠讓我國的資本市場行穩致遠,為經濟增長提供堅實支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