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2 06:04:16
每經編輯 杜宇
美東時間9月21日,美聯儲宣布加息75個基點后,三大指數盤中大幅震蕩,尾盤下挫集體收跌,截至收盤,道指下跌522.45點,跌幅1.70%,報30183.78點;標普500指數下跌66點,跌幅1.71%,報3789.93點;納指下跌204.86點,跌幅1.79%,報11220.19點。
大型科技股普遍收跌
有色金屬、航空公司板塊跌幅居前,美國鋁業公司跌超9%,美國航空跌超5%,達美航空、西空航空、南方銅業跌超4%。大型科技股普遍收跌,亞馬遜跌近3%,蘋果、特斯拉、Meta Platforms跌超2%。貴金屬、食品包裝等少數板塊走高,GoldMining漲超2%,MAG Silver漲超1%。
蘋果(AAPL,股價153.72美元,市值2.5萬億美元)市值一夜蒸發511億美元(約3602億元人民幣)
特斯拉(TSLA,股價300.8美元,市值9425.5億美元)一夜蒸發248億美元(1748億元人民幣)
截至當天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1美元,收于每桶82.94美元,跌幅為1.19%;11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79美元,收于每桶89.83美元,跌幅為0.87%。
據央視財經,當地時間9月2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75個基點到3%至3.25%之間。這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第五次加息,也是連續第三次加息75個基點,加息幅度累計達300個基點,創自1981年以來的最大密集加息幅度,但美國通脹水平仍未出現明顯下降。
受此消息影響,美股三大指數迅速轉跌。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通過點陣圖向市場發出強烈信號,即未來的加息會指向更高幅度,持續更久。這也導致美股直線跳水,美元指數大幅拉升。
據財聯社,在美聯儲利率決議后,鮑威爾召開了貨幣政策新聞發布會。令人訝異的是,鮑威爾似乎發出了和利率決議截然不同的信號,他表示有意改變政策立場,并認為通脹預期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鮑威爾指出,美聯儲官員已下定決心將通脹從40年來的最高水平降下來,直到任務完成,但這一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但隨即話鋒一轉,他聲稱,通脹預期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有意改變政策立場。鮑威爾表示,加息的速度取決于未來的數據,在某些時候,我們會放慢加息速度。
對于當前經濟,鮑威爾認為,經濟增長有可能比預測的更強勁,這是一件好事,FOMC認為趨勢增長率在約1.8%的區間。
鮑威爾表示,美聯儲有很多人預計年底前將累計加息100個基點,還有人預計年底前將累計加息125個基點,但下次加息是75個基點還是50基點,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他強調,相當多的官員傾向于在年底前只加息100個基點。
鮑威爾的講話再次拯救了美股,三大指數逆轉跌勢,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漲幅擴大至1%,標普500指數漲1%,道指漲0.65%。但鮑威爾給市場注入的強心針“效果有限”,在他講話結束后,美股尾盤持續下挫,三大股指均達1.7%。
據央視新聞,美聯儲此次加息已經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008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政策制定者還暗示,到2023年初,他們預計將進一步提高利率,遠高于此前在6月的預期。
美聯儲21日公布的經濟預測認為,美國2022年以個人消費支出(PCE)衡量的通脹率將達到5.4%,在2023年降至2.8%。根據預測,2022年美國GDP增長僅為0.2%,2023年為1.2%;到2022年年底,美國失業率將達到3.8%,在2023年還會升至4.4%。
美聯儲官員此前曾表示,他們正在尋求美國經濟的“軟著陸”,通過減緩經濟增長遏制通脹,但不會引發經濟衰退。然而,經濟學家越來越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聯儲大幅加息將導致美國企業大幅裁員、失業率上升,并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爆發全面的經濟衰退。美聯社在報道時也評論稱,激進的加息措施加大了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
FOMC聲明:
1、為遏制處于40年高位的通脹率,美聯儲連續第三次將基準利率上調75個基點,目標區間上升至3%至3.25%。
2、重申“高度關注通脹風險”,“預計持續提高目標利率區間將是適當之舉”,堅定致力于使通脹率回到2%的目標。
3、季度預測中值顯示,預計基準利率到年底將升至4.4%,2023年達到4.6%。這表明11月的會議上可能還會加息75基點。
4、對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下調至1.2%,2024年的降至1.7%,反映出收緊貨幣政策的影響進一步發酵。
鮑威爾發布會:
1、美聯儲加息幅度取決于未來的經濟數據,未來“某個時候”放緩加息步伐是合適的。
2、預計短期內不會考慮出售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
3、堅決致力于降低通貨膨脹,并使通脹率回到2%的目標。物價穩定是基石,沒有物價穩定,經濟就不能運轉。
4、最近的指標顯示支出和生產增長和緩。最近幾個月就業增長強勁,且失業率保持在低位,通脹仍然高企,反映出與疫情有關的供需失衡、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以及更廣泛的物價壓力。
5、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相當緊俏,仍然缺乏供需平衡關系,就業市場非常可能會出現某種程度上的軟著陸。
6、部分通脹是由供給沖擊引起的,商品價格看來已經見頂,如果供給沖擊也減弱,也可以緩解通脹壓力。
7、美國經歷了一段全國范圍內房地產市場火熱的時期,房地產市場可能需要經歷調整,這一艱難的調整應該會使房地產市場達到更好的平衡。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央視財經、財聯社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5010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