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01 20:37:18
◎被外界視為生鮮零售平臺的盒馬,為何如此認真賣酒?事實上,近年來,盒馬對“品類品牌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除了盒馬精釀之外,盒馬在鮮花和烘培品類上的打造也是不遺余力,從中可以窺見盒馬的新發展思路。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劉雪梅
從街頭巷尾的小酒館,到30分鐘到家的生鮮電商,隨著渠道的變遷,精釀啤酒漸漸“出圈”。
“五年前,是精釀啤酒的小風口,但是沒有吹起來。”鮮啤30公里副總經理、樂惠國際董事會秘書侯懿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為什么沒有吹起來?五年前,是國內一批小玩家在做小的品類,是一個小眾圈子的生意。”
侯懿釗認為,五年前,精釀啤酒之所以沒有出圈,是因為精釀啤酒在當時作為小眾產品進不了大眾渠道,“或者,產品價格做不高。”
近年來,精釀啤酒賽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傳統啤酒大廠紛紛進軍精釀,與此同時,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零售平臺相繼布局這一賽道,精釀啤酒因此進入大眾渠道,“風口”或將到來。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盒馬早在2018年便入局了該賽道,每年推出獨家研發的精釀產品。從最早的常溫精釀,到短保冷鮮的鮮啤精釀,皆有布局。據盒馬表示,精釀啤酒每年增長快速,今年依托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盒馬夜肆”推動,7月份的整體銷售額是去年的1.5倍。
被外界視為生鮮零售平臺的盒馬,為何如此認真賣酒?事實上,近年來,盒馬對“品類品牌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除了盒馬精釀之外,盒馬在鮮花和烘培品類上的打造也是不遺余力,從中可以窺見盒馬的新發展思路。
2021年12月6日,武漢首家盒馬鮮生店,全新上線的盒馬X18酒窖 圖片來源:Icphoto-1359327037291233321
去年12月,盒馬CEO侯毅(花名:老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從鄭州首店(開業于2021年6月)開始,盒馬推出了盒馬X18酒窖、盒馬花園、盒馬烘焙、盒馬鮮切肉鋪等全新模塊。侯毅當時表示,未來這種升級版的盒馬鮮生門店,也將出現在更多地區。
在新零售這一條道路上,盒馬探路多年,品類品牌化能成為盒馬的新機會嗎?喊了許久的“商品力”,成為生鮮零售平臺的競爭力了嗎?
在跨界“賣酒”一事上,盒馬投注了不少心血。早在2018年,盒馬就推出了常溫精釀系列,“殺”入了精釀啤酒賽道。
公開資料顯示,精釀啤酒,英文叫Craft beer。Craft,中文意為“手工”,可以理解成自釀、家釀。而手工釀造的啤酒,被翻譯成“精釀啤酒”。
精釀啤酒和工業啤酒有著明顯的不同。浙商證券的研報提及,與工業啤酒相比,精釀啤酒用料嚴格、發酵時間長,口感濃郁厚重,品質更好。此外,精釀啤酒一般只使用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來釀造;工業啤酒中往往會添加成本較低的玉米、大米等輔料,會使啤酒口味變淡。
至于盒馬多年前便選擇精釀啤酒賽道的原因,盒馬自有品牌啤酒采購負責人徐俊表示:“通過行業數據,我們發現在目前大眾啤酒飽和的背景和狀態下,啤酒呈現出高品質的發展趨勢。我們覺得精釀啤酒賽道是有很大的機會點。”
在盒馬布局這一品類時,精釀啤酒還是一個小眾“愛好”。徐俊透露,在剛布局精釀啤酒時,盒馬一直在宣導什么是精釀啤酒。“我們是從配餐入手,做了4款不同風格的精釀,是比較入門級的。我們想要用戶感知到精釀啤酒的風格是什么樣的,精釀啤酒和工業啤酒的風格是什么。”
具體來說,盒馬是以自有品牌的方式進入了這一賽道。打開盒馬App搜索“精釀”,可以看到不少標有“盒馬”原標的精釀啤酒產品。瓶身上,印著這些精釀啤酒的生產商名稱——寧波鮮啤三十公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三十公里公司”)。
啟信寶顯示,寧波三十公里公司隸屬于寧波樂惠國際工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惠國際”)。據記者了解,樂惠國際是盒馬的上游合作伙伴,為其進行精釀系列的生產。而盒馬方面則依據對口味流行趨勢的判斷,負責對精釀鮮啤的新品創意和口味開發。
徐俊透露,相關產品開發周期從確定到上線基本在三個月左右時間。
此外,為了更好地賣酒,盒馬也對場景建設予以了重視。
6月1日,盒馬夜肆正式啟動。盒馬鮮生首席運營官黃麗娜表示,夜肆項目從4月份開始就在一批城市試點,每天下午5點-10點開市。盒馬夜肆的“開張”,為精釀啤酒帶來了拉動作用。
此前,盒馬鮮廚營運負責人翁伯曾表示,7月以來,盒馬的成交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成交用戶增長了15%,精釀系列增長了154%。
多年布局,盒馬為何如此“認真”賣酒?對此,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盒馬布局精釀啤酒,更多是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打造商品差異化優勢,“落腳點還是在零售經營上,而不是說盒馬要轉型做啤酒或進入啤酒賽道。”
鮑躍忠認為,現階段,精釀啤酒開始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歡迎,“這些消費人群恰好是盒馬的目標用戶。”
寧波三十公里公司盒馬精釀啤酒生產線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婷 攝
繼盒馬之后,叮咚買菜也通過自有品牌入局了精釀啤酒賽道。
今年7月,叮咚買菜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叮咚買菜于近期推出了首個自有精釀啤酒品牌“1972農場”,主打只賣24小時的“日日鮮”精釀原漿鮮啤。據悉,2021年,叮咚買菜內部即成立了精釀啤酒商品專項組,專注精釀啤酒的商品開發。
而在相繼入局精釀啤酒之前,生鮮零售平臺還先后布局了鮮花品類。
2020年11月,叮咚買菜啟動了鮮花服務;2021年5月20日,盒馬鮮生宣布旗下鮮花品牌升級為“盒馬花園”。
盒馬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盒馬,繡球挑起了今年七夕鮮花消費的大梁、過去兩周銷售同比去年翻了七倍。其中,最喜歡繡球的城市分別是北京、杭州、廣州、上海和深圳。
除了鮮花及精釀啤酒之外,生鮮零售平臺也加碼了預制菜。易觀分析提及,盒馬2017年即推出預制菜品牌“盒馬工坊”,從手工現做餛飩這一品類打入預制菜市場;叮咚買菜繼C端的叮咚大滿貫等自營品牌之后,今年3月推出B端預制菜品牌“朝氣鮮食”。
7月消息,盒馬甚至嘗試自己養蝦。據悉,經過三年的秘密孵化,盒馬自有品牌“盒田蝦”上市。盒馬表示,這也是零售行業內首個嘗試自己養蝦,并真正實現活鮮的產、供、銷一體化的新農業項目。
這些跡象都在表明,對于生鮮零售平臺而言,品類“品牌化”已經是當前的加碼重點,也是其打造商品力的主要方式。
畢竟,在這些品類背后,都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僅以精釀啤酒為例,浙商證券預測,預計到2025年中國精釀啤酒消費量可達26億升,滲透率為6.7%;精釀啤酒零售市場規??蛇_1040億元;精釀啤酒出廠市場規??蛇_385億元。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在微信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任何商業而言,最終都要落實在商品力上面。對于生鮮商品而言,初級農產品如想打造出商品力就得直插源頭,從供應鏈上來打造商品力,“比如與鮮花的上游合作和全鏈路物流的冷鏈協作;從加工農產品而言,就是將終端消費市場的訴求更好地傳遞到上游,為消費者提供極致的體驗。”
崔麗麗認為,對于企業而言,這種直達上游源頭的全鏈路協作管理能力、以及更好地將終端需求傳導到上游生產環節創新產品的能力,都需要通過品牌IP的形式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認知并進行強化,逐漸形成核心競爭力。
或許是為了進一步奠定商品力優勢,盒馬在供應鏈上持續加碼,逐漸變“實”。
7月,盒馬正式啟動了繼華中供應鏈中心后的全國第二座供應鏈中心——盒馬西南供應鏈中心。記者了解到,西南供應鏈中心的啟動有望加速對西南省市的流通配送速度,通過自建供應鏈及供應鏈中心自設的中央廚房工廠,盒馬對預制菜的布局也有望繼續加速。
盒馬全國央廚負責人黃海飛表示,未來希望70%的熟食產品是通過自有中央廚房產出,半成品菜的比例則希望達到100%,面食制品等的比例也希望達到70%~80%左右。
在農作物實現收獲之前,盒馬就試圖介入生產環節。盒馬村,即根據訂單為盒馬種植農產品的村莊,目前已經遍布各地。2021年年底,盒馬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原若凡表示,盒馬預計簽約1000個“盒馬村”、完成千億采購。截至2022年年初,全國共有136個盒馬村,涉19個省份。而如今,盒馬村也建設到了海上。
即便如此,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在鮮花品類還是精釀啤酒品類,抑或是預制菜,盒馬的競爭對手都不少。僅以鮮花品類而言,除了生鮮零售平臺之外,市面上還存在FlowerPlus花加、花點時間等垂直電商平臺爭奪市場空間。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包括盒馬在內的生鮮零售平臺,之所以持續加碼商品力,更多是為了用戶留存。
海豚社創始人李成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生鮮零售平臺目前主要面臨著兩個問題,一個是獲客成本的問題,“另一個,是護城河的問題,為了用戶的復購率,盒馬需要進行供應鏈的差異化,這是需要長期慢慢去做的事情。”
崔麗麗表示,生鮮電商的核心還是降本增效,而商品力的優勢是通過品牌植入消費者心智,“商品力是用戶忠誠的重要核心指標,與用戶體驗直接相關。”崔麗麗認為,現在消費領域的新增用戶已經不多,獲客成本高企,如果沒有好的消費者體驗,就沒有復購率,流量也會“漏走”。
“零售的核心競爭力是商品,只有擁有了商品力,才能吸引顧客。”鮑躍忠認為,零售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商品力,二是顧客的運營能力。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案例開始表明,互聯網打法并不適合生鮮電商,為了找到自身存在的切實價值和空間,生鮮電商依然還在探索之中。曾高舉著“新零售”大旗的盒馬,也不例外。
侯毅在去年底接受記者專訪時也強調,盒馬之前走過彎路,現下要回歸零售的本質,盒馬表示,要把盒馬鮮生與各地的本土零售商做出差異,打出盒馬的品牌效應。
侯毅的話猶在耳畔,盒馬的新戰略方向逐漸清晰,生鮮賽道卻遠還沒有決出最終贏家的時刻。
封面圖片來源:IC photo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