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藥明生物有望從“未經核實名單”刪除 生物醫藥產業供應鏈國產化迫在眉睫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05 22:21:50

◎藥明生物相關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了市場關于“美方上周對藥明生物進行檢查”的消息,并表示目前無錫公司已經完成檢查,上海公司正在等待檢查。

◎盡管藥明生物在第一時間給出備選方案,但此次事件還是為國內CXO企業敲響了警鐘,生物醫藥領域“卡脖子”的短板被再度提及。

每經記者 金喆  林姿辰    每經編輯 張海妮    

7月5日接近中午收盤,市場傳言藥明生物(HK02269,股價82.6港元,市值3485億港元)兩家子公司可能從美國商務部“未經核實名單”中移除,藥明生物股價快速拉升。

5日下午,藥明生物相關人士在微信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剛剛完成無錫公司的檢查,一切順利,目前上海公司正在等待檢查。其還指出,兩家公司是不同的法律實體,一家公司應該也可以單獨解除。

這是過去半年里已如驚弓之鳥的CXO行業收到的最好消息,投資者快速回歸到對整個板塊的樂觀情緒,所有公司股價全面飄紅。但行業也清楚,要想解決“卡脖子”的情況,生物醫藥產業供應鏈國產化迫在眉睫。深圳森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何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有些設備已經可以國產,耗材國產的難度大一些,企業需要盡快填補這塊短板。 

藥明生物有望從“未經核實名單”中刪除

投資者已經迫不及待地迎接這場“勝利”。過去兩年,整個CXO行業經歷了從資本追捧后的股價一路狂飆,到遭遇機構、券商拋棄的過山車行情,今年2月的一則通告,直接引起國內CXO公司的股價在資本市場上演巨震。

2月8日藥明生物披露,美國商務部將無錫藥明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列入“未經核實名單”。導致藥明生物被列入“未經核實名單”的,是CDMO(合同研發與生產服務組織)企業熟悉的兩個上游部件——一次性生物反應器控制器和中空纖維過濾器。

過去十年,藥明生物獲得美國商務部批準,一直從美國進口部分上述產品,美國商務部也會及時完成針對這些產品合理使用(即自用,不得轉售)的例行核實程序。但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成了例行核查的“攔路虎”,兩年來美國商務部未能及時來中國對藥明無錫和上海工廠進行現場核檢,于是它們被列入了“未經核實名單”。

經過近5個月的等待,該事件迎來進展。藥明生物相關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了市場關于“美方上周對藥明生物進行檢查”的消息,并表示目前無錫公司已經完成檢查,上海公司正在等待檢查。

這意味著如果美國認為這次核實結果正面,藥明生物則可能從“未經核實名單”移除。

東吳證券最新研報認為,“未經核實名單”事件取得重大進展,地緣政治限制風險降低,看好CXO板塊。CXO板塊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2.71%,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57.02%,CXO板塊基本面扎實,業績維持高增長。長期來看,外部驅動因素未變,看好CXO行業景氣度。

但何山也提到,該事件落地后CXO板塊的估值會得到修復,但200倍PE(市盈率)難再達到了,需給予時間,業績增長后股價才能創新高。

生物醫藥供應鏈國產化迫在眉睫

盡管藥明生物在第一時間給出備選方案,但此次事件還是為國內CXO企業敲響了警鐘,生物醫藥領域“卡脖子”的短板被再度提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生物藥品生產過程中對設備、相關的耗材與生產工藝參數等要求極高,尤其在生物藥前端/上游處理過程中的設備和耗材,我國供給能力與國際主流供應商還是有些差距。

中信建投在研報中指出,目前,國內生物制藥上游設備及耗材市場大部分仍然被海外龍頭所占據。其中具有一定技術壁壘的產品,如色譜填料/層析介質、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反應/儲液/攪拌袋、培養基等領域的產品,國產化率僅20%~30%,甚至更低。

據何山了解,國內有做一次性反應器的廠家,但能否達到龍頭企業的要求就很難說,培養基和膜材做出規模的企業也很少。

而在一位不愿具名的CRO行業人士看來,國內CRO企業在價格、人力成本上有優勢,生產效率也好很多,服務能力能滿足國際化的要求,所以因為這種貿易摩擦撤走訂單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遇到像藥明生物這樣的情況,還是會面臨上游設備的短板。

“雖然國內有可以替代的設備和耗材,但質量上差一點,短期內完全依靠國內、不靠進口還是挺難的,這也算是CXO企業的短板,所以還是要盡快把供應鏈上的短板補上,在設備上有一個很大的提升。”該人士稱。

藥明生物CEO陳智勝此前在交流會上提到,生物反應器的部分硬件估計(國內企業)半年到一年可以做出來;超濾膜包的國產化周期會更長一些,可能需要1~2年。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14256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7月5日接近中午收盤,市場傳言藥明生物(HK02269,股價82.6港元,市值3485億港元)兩家子公司可能從美國商務部“未經核實名單”中移除,藥明生物股價快速拉升。 5日下午,藥明生物相關人士在微信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剛剛完成無錫公司的檢查,一切順利,目前上海公司正在等待檢查。其還指出,兩家公司是不同的法律實體,一家公司應該也可以單獨解除。 這是過去半年里已如驚弓之鳥的CXO行業收到的最好消息,投資者快速回歸到對整個板塊的樂觀情緒,所有公司股價全面飄紅。但行業也清楚,要想解決“卡脖子”的情況,生物醫藥產業供應鏈國產化迫在眉睫。深圳森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何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有些設備已經可以國產,耗材國產的難度大一些,企業需要盡快填補這塊短板。 藥明生物有望從“未經核實名單”中刪除 投資者已經迫不及待地迎接這場“勝利”。過去兩年,整個CXO行業經歷了從資本追捧后的股價一路狂飆,到遭遇機構、券商拋棄的過山車行情,今年2月的一則通告,直接引起國內CXO公司的股價在資本市場上演巨震。 2月8日藥明生物披露,美國商務部將無錫藥明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列入“未經核實名單”。導致藥明生物被列入“未經核實名單”的,是CDMO(合同研發與生產服務組織)企業熟悉的兩個上游部件——一次性生物反應器控制器和中空纖維過濾器。 過去十年,藥明生物獲得美國商務部批準,一直從美國進口部分上述產品,美國商務部也會及時完成針對這些產品合理使用(即自用,不得轉售)的例行核實程序。但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成了例行核查的“攔路虎”,兩年來美國商務部未能及時來中國對藥明無錫和上海工廠進行現場核檢,于是它們被列入了“未經核實名單”。 經過近5個月的等待,該事件迎來進展。藥明生物相關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了市場關于“美方上周對藥明生物進行檢查”的消息,并表示目前無錫公司已經完成檢查,上海公司正在等待檢查。 這意味著如果美國認為這次核實結果正面,藥明生物則可能從“未經核實名單”移除。 東吳證券最新研報認為,“未經核實名單”事件取得重大進展,地緣政治限制風險降低,看好CXO板塊。CXO板塊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2.71%,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57.02%,CXO板塊基本面扎實,業績維持高增長。長期來看,外部驅動因素未變,看好CXO行業景氣度。 但何山也提到,該事件落地后CXO板塊的估值會得到修復,但200倍PE(市盈率)難再達到了,需給予時間,業績增長后股價才能創新高。 生物醫藥供應鏈國產化迫在眉睫 盡管藥明生物在第一時間給出備選方案,但此次事件還是為國內CXO企業敲響了警鐘,生物醫藥領域“卡脖子”的短板被再度提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生物藥品生產過程中對設備、相關的耗材與生產工藝參數等要求極高,尤其在生物藥前端/上游處理過程中的設備和耗材,我國供給能力與國際主流供應商還是有些差距。 中信建投在研報中指出,目前,國內生物制藥上游設備及耗材市場大部分仍然被海外龍頭所占據。其中具有一定技術壁壘的產品,如色譜填料/層析介質、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反應/儲液/攪拌袋、培養基等領域的產品,國產化率僅20%~30%,甚至更低。 據何山了解,國內有做一次性反應器的廠家,但能否達到龍頭企業的要求就很難說,培養基和膜材做出規模的企業也很少。 而在一位不愿具名的CRO行業人士看來,國內CRO企業在價格、人力成本上有優勢,生產效率也好很多,服務能力能滿足國際化的要求,所以因為這種貿易摩擦撤走訂單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遇到像藥明生物這樣的情況,還是會面臨上游設備的短板。 “雖然國內有可以替代的設備和耗材,但質量上差一點,短期內完全依靠國內、不靠進口還是挺難的,這也算是CXO企業的短板,所以還是要盡快把供應鏈上的短板補上,在設備上有一個很大的提升。”該人士稱。 藥明生物CEO陳智勝此前在交流會上提到,生物反應器的部分硬件估計(國內企業)半年到一年可以做出來;超濾膜包的國產化周期會更長一些,可能需要1~2年。
藥明生物 醫藥生物 醫藥外包CXO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在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福利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五月 | 乱色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 色婷婷亚洲婷婷7月 |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