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讓生命最后時光更有尊嚴!是否臨終搶救,患者自己說了算!生前預囑首次寫入地方法,家屬不再面臨兩難選擇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04 11:03:50

每經編輯 張錦河    

6月23日下午,深圳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稿。其中,第七十八條在“臨終決定權”上做出了大膽突破,如果病人立了預囑“不要做無謂搶救”,醫院要尊重其意愿,讓病人平靜走完最后時光。深圳市也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生前預囑立法的地區。

圖片來源:攝圖網-401687193

尊重“生前預囑”:“要不要搶救,病人說了算”

生前預囑是指人們事先,也就是在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稿第七十八條規定:收到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提供具備下列條件的患者生前預囑的,醫療機構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實施醫療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表示:(一)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復蘇等創傷性搶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進行或者不進行原發疾病的延續性治療等的明確意思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修訂前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系全國首部地方性醫療法規,五年后的這次修訂被形容為2.0版,將于2023年1月1日期施行。

據北京青年報,生前預囑寫入地方法規,對于不堪忍受過度搶救之苦的臨終患者是一大福音。患者進入生命的最后階段,個人愿意既難以表達,更難得到尊重。尤其當各種導管插進患者身體后,患者說話交流的機會喪失,想表達想法幾乎不可能,即使因過度搶救導致患者十分痛苦,也只能被動忍受,直到生命結束。有了生前預囑則不同,臨終搶救是否采取插管、心肺復蘇等創傷性搶救措施,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統等,患者可事先做好安排。生前預囑具有法律效力,不擔心醫生和家屬會隨意更改。

長期困擾臨終患者家屬的一道難題,有望從此得到化解。盡管老人已處于彌留之際,子女若不“盡力搶救”,對己怕留下遺憾,將來自責“是我害了老人”;對外則擔心留下把柄,怕人說不孝、舍不得花錢。倘若老人有多個子女,主張“放棄搶救”的子女,可能受到其他子女的指責。受此影響,過度搶救,甚至“不到最后決不放棄”,就成為普遍現象。決定來自患者本人并得到法律的支持,家屬不再面臨兩難選擇。

生前預囑入法,醫生也吃上了定心丸。近年來,有關方面在大力推廣生前預囑,如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業界廣為人知,其選擇與尊嚴網站推出的“我的五個愿望”,國內已經有5萬多人填寫。但民間倡導不具法律效力,一旦患者的親屬對此有異議,醫療機構及醫生可能面臨民事侵權索賠,或者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巨大的風險讓醫生不敢做決定。通過立法,生前預囑具有法律效力后,醫生在法律的框架下做出選擇,將不再顧慮重重。

深圳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深圳,只要是18歲以上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都可以填寫“生前預囑”

早在2021年6月底,深圳市召開的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就審議了《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草案)》。其中提到建立“生前預囑”制度,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立生前預囑,明確其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是否采取插管等創傷性搶救措施、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統等,醫療機構及其醫療衛生人員提供醫療服務時,應當尊重患者本人意愿。

據央廣網,深圳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2021年3月26日成立,會長李瑛在接受《新聞有觀點》采訪時表示,協會在此次立法提案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協會成立目的就是運用民間力量,在市民中傳播“生前預囑”理念。在提案的準備過程中協會與深圳市衛健委老齡處、法規處共同討論。

圖片來源:深圳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官網

李瑛介紹,在深圳,只要是18歲以上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都可以填寫“生前預囑”,它只有在患者生命末期時才生效。政府會將個人填寫的“生前預囑”通過電子簽署的形式鏈接到本人醫保卡中,如果當事人真正到了生命末期,醫院會查看本人醫保卡是否填寫過“生前預囑”,若確實填寫,會根據患者本人填寫的意愿進行醫療安排。在急性醫療等緊急情況下,不會啟用“生前預囑”。立法就是為了保障簽署人的利益。

李瑛認為,“生前預囑”是“我們面對生命最后一公里時,對自己死亡大事的安排,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一種態度”,非常重要。她說:“我們每個人到最后一天都能夠享受到它帶給我們的益處。”

醫學倫理法律專家:“生前預囑”是文明社會的體現,建立健康正確的生死觀

據央廣網此前報道,北京大學醫學倫理與法律系教授王岳表示,現在普遍大家對“生前預囑”有誤解。“生前預囑”實際是針對疾病終末期病人不積極進行最終搶救而自然死亡的一種方式,不等同于安樂死(安樂死往往是用一種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加速病人的死亡)。他說,在發達國家,“生前預囑”很普遍,已經成為病人自主決定權的體現,即在病人終末期時自己有權利選擇最終的治療與搶救方案。

面對實際操作中醫患溝通的尷尬,王岳認為“關口沒有前移”是最大的問題。他建議,不妨在病人意識清醒的時候,召集病人、家屬和醫生一起開三方會議,共同商定病人在疾病終末期或意識喪失時的治療方案,既尊重患者本人也尊重家屬意愿。

據王岳介紹,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專門設立了“意定監護制度”,即允許一個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把自己的監護權委托給他最信任的個人或組織,在自己意識喪失時,個人或組織會優先于他的法定監護人(父母、配偶等),代替他做出終末期的各種民事行為的表達。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也一直關注這一領域。

傳統的醫學教育更關注救人,而現代醫學則強調助人,要幫助病人。對于身處終末期的病人來說,反復的拯救與死去只會是折磨沒有意義。“所以,醫學在一定時候必須去送人,送一個人有尊嚴地離開才是文明社會的體現”,王岳說,其實這些都是為了推崇更正確、更健康的生死觀,社會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廣網、北京青年報、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68719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生前預囑 廣東省 深圳市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韩日一区二区 |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国产 | 中文字幕精品另类 | 亚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