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3 23:10:46
◎“超超臨界發電”作為一種利用高壓高溫水蒸氣進行火力發電的潔凈煤發電技術可以降低供電煤耗,但目前也存在著技術消化不徹底、產能升級成本較高的問題。
◎據業內人士李瀘介紹,目前國內公司中,華西能源是實現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企業,可超超臨界機組仍有少部分零部件需要進口。“另外,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對汽輪機性能,包括對鋼材的承壓能力要求很高。”他還表示,未來隨著技術發展,預計國內將在技術上實現全面覆蓋。
每經記者 黃鑫磊 曾劍 每經實習編輯 楊夏
6月13日,“超超臨界發電”概念股部分公司股價迎來回調,其中華能國際(SH600011,股價6.10元,市值957.6億元)、贛能股份(SZ000899,股價6.20元,市值60.49億元)跌幅超5%,而此前7連板的華西能源(SZ002630,股價4.40元,市值51.96億)今日低開高走,收盤漲幅達4.27%。
盡管“超超臨界發電”作為一種利用高壓高溫水蒸氣進行火力發電的潔凈煤發電技術可以降低供電煤耗,但目前也存在著技術消化不徹底、產能升級成本較高的問題。
業內人士李瀘(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范圍內60萬(指裝機容量為60萬千瓦時)及以上的煤電機組都是使用“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技術”,60萬以下的煤電機組一般使用“超臨界發電技術”或“亞臨界發電技術”,這兩種煤電機組當下仍有廣泛應用。
“超超臨界”是應用于火電的概念。
火力發電是利用煤炭等燃料在鍋爐內燃燒,將水加熱成高溫高壓的水蒸氣,推動汽輪機高速旋轉,再帶動發電機發電。按熱力學原理,水蒸氣的壓強和溫度越高,發電效率就越高。工業熱力學將水的臨界狀態點參數設定為:22.115兆帕壓強、374.15℃,當水蒸氣達到臨界狀態點時,水蒸氣密度與液態水一樣;當溫度和壓強都超過了臨界值,便將其稱為超臨界參數。而超超臨界參數是一種商業性稱謂,表示發電機組具有更高的壓力和溫度參數,發電效率更高。
目前,超超臨界發電與超臨界發電的劃分沒有國際統一標準,我國“863計劃”項目“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中,我國發展超超臨界機組的參數為25兆帕、600℃。
據李瀘介紹,業內一般將超超臨界參數設置為壓強在23兆帕~31兆帕之間,溫度在593℃-600℃之間,在這個條件下,水蒸氣沖擊汽輪機的產生的發電效率是最高的,且每發一度電的煤耗是最低的,大約在270克/千瓦時。
在6月6日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中國連續15年布局研發了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技術,目前供電煤耗最低可達到264克/千瓦時,大大低于全國平均值,也處于全球先進水平。
李瀘表示,目前國內煤電機組裝機容量在20萬千瓦時至120萬千瓦時不等,若將發電技術全部轉換為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整體煤耗會下降很多。他舉例稱,30萬千瓦時的發電機組煤耗大約為300-330克/千瓦時,若將其發電技術轉換為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相當于能節省20%左右的煤耗。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20年,電力行業煤炭消耗量為23.89億噸,同比增長0.8%,占煤炭總消耗量的59.1%,2021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偏緊,煤炭作為穩定性高的發電方式之一,承擔主要發電任務,測算2021年電力行業的耗煤量突破24億噸。
“如果每年能節省20%,大約幾億噸的煤,那已經是不得了了。”李瀘說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超超臨界發電技術不僅能降低整體煤耗,還能在保證電網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電網的靈活供電。
據中國電力報報道,在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將逐步成為我國的主體電源當下,煤電不但要轉型發展成為低碳電源,而且必須從電量保證型的主體電源轉變為調節型電源,其中“深度調峰”技術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謂“深度調峰”,就是煤電機組的鍋爐最低穩燃能力能夠達到的比例,一般認為,具有20%的超低負荷下的調峰能力,使調峰深度能夠達到80%,就是“深度調峰”。
“一旦煤電機組能在額定負荷的30%,或25%、20%實現調節,乃至未來技術突破到額定負荷的15%、10%,那么在保障電網安全的情況下,使用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就可以淘汰一大批裝機容量在30-60萬千瓦時的機組,因為這些機組都是采用超臨界發電技術或亞臨界發電技術,發電效率永遠比不上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李瀘分析道。
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要求,按特定要求新建的煤電機組,除特定需求外,原則上采用超超臨界、且供電煤耗低于27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機組。設計工況下供電煤耗高于285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濕冷煤電機組和高于30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空冷煤電機組不允許新建。
“實際上,如今不是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煤電機組已經不會被批準生產了。”李瀘說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在李瀘看來,即使有行業需求和政策支持,超超臨界發電技術也并非完美無缺。
從技術層面來看,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并不是新鮮產物,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英、德、日等發達國家就開始了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研發應用。我國起步晚,1992年才開始興建超臨界機組,而利用國內巨大市場,多家公司長期發力,已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和相關知識產權,實現了超超臨界機組的國產化。
據李瀘介紹,目前國內公司中,華西能源是實現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企業,可超超臨界機組仍有少部分零部件需要進口。“另外,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對汽輪機性能,包括對鋼材的承壓能力要求很高。”他還表示,未來隨著技術發展,預計國內將在技術上實現全面覆蓋。
從成本層面來看,如今國內仍有不少剛投產或投產3-6年的裝機容量在60萬千瓦時的煤電機組,“如果將發電技術轉為超超臨界發電技術,要么是改造升級,要么是淘汰,如果選擇后一種,發電企業將考慮重新投入和產出的比重。”李瀘說道。
對于我國電站鍋爐的市場格局,華西能源2021年年報有詳細的闡述。按照華西能源所稱,國內已有超過20家企業具有成套制造電站鍋爐的資質和規模化生產能力,并形成三個梯隊,市場競爭較為充分。
其中,東方電氣(SH600875,股價15.55元,市值485億元)、哈爾濱電氣(HK1133,股價2.07元,市值35億港幣)、上海電氣(SH601727,股價4.09元,市值637億元)等大型企業具備批量制造和配套提供600MW及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大型電站鍋爐的能力、占領了電站鍋爐的主要市場,重點為國內五大電力集團、中央企業等大型發電企業提供大型成套電站裝備。
同時,華西能源、華光環能(SH600475,股價8.13元,市值76.82億元)、濟南鍋爐、武鍋B3(NQ420063,股價0.14 元,市值4128萬元)、西子潔能(SZ002534,股價14.35元,市值106.1億元)等大中型鍋爐制造企業,主要為企業自備電廠、地方發電企業提供600MW以下成套電站鍋爐裝備,以及循環流化床鍋爐、垃圾發電鍋爐、余熱鍋爐、生物發電、堿回收鍋爐等特種鍋爐。
此外,其余鍋爐制造企業主要提供低參數、小容量鍋爐或鍋爐部件,占領細分市場,填補區域空缺。
2015年8月,據華西能源官方微信號發布的消息,公司自主研發的超臨界鍋爐項目實現了“批量”獲得用戶認同的突破;2016年6月,公司曾公告披露首次簽訂了的超臨界發電機組總承包項目;2018年10月,華西能源對外宣稱,全資子公司承建的超臨界機組的超臨界鍋爐均順利通過滿負荷試運行。
今年5月,華西能源公告稱,公司及全資子公司與老撾彭莎東部電力分別簽訂了相關合同,合同總金額共計4.092億美元。合同約定上市公司將負責老撾南潘2×330MW超臨界清潔能源電站項目全部設備的設計、采購、制造、供貨;而子公司則將負責項目全部土建工程、設備材料的運輸、安裝和調試。
“(合同的簽署)表明公司超臨界鍋爐成套產品研發制造技術已獲得國內外客戶的充分認可。”華西能源在公告中表示。
“公司自研技術在超臨界領域比較成熟,目前還沒有接到過超超臨界發電項目的總承包訂單,但具備給超超臨界發電項目做配套(零部件)的能力。”華西能源證券部人士也向記者表示。
其他概念股的實際業務情況如何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晉控電力(SZ000767,收盤價3.77元,市值116億元)曾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長治發電公司2×100萬千瓦項目采用超超臨界、直接空冷燃煤發電技術,是山西省首座特高壓百萬電廠,也是晉東南煤電基地外送電規劃項目和晉東南至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的重要配套電源項目。
江蘇國信(SZ002608,收盤價7.21元,市值272.40億元)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旗下燃煤機組大多為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目前已投產的超超臨界機組包括:新海發電2臺1000MW機組、射陽港發電2臺660MW機組、國信靖電2臺660MW機組、蘇晉保德2臺660MW機組,另有3臺已核準尚未投產的1000MW超超臨界機組。
武進不銹(SH603878,收盤價6.80元,市值27.25億元)則透露,公司是最早向各大電力提供用于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管材的生產廠家之一,是三大動力鍋爐廠的主要供應商。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