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0 18:02:31
◎姚德明在回答每經記者提問時表示,近十年來,北京醫院在學科和人才優勢的基礎上,將健康科普內容緊緊圍繞大眾健康需求,每年在慢性病防治、腫瘤早期篩查、倡導健康行為方式等方面推出200余篇原創性的科普作品。
◎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2年的8.8%已經上升到2021年的25.4%,總體呈現穩步提升態勢。特別是實施健康中國建設以來,增速明顯提升,已提前實現了健康中國提出的到2022年達到22%的目標。
每經記者 李彪 實習記者 李宣璋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6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我們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教育工作進展與成效。
發布會現場 每經實習記者 李宣璋 攝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在發布會上表示,“預防為主”始終是我們黨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強化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綜合防控,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
關于醫院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健康科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提問:“我們注意到,在利用互聯網健康科普方面,醫院通過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醫院等平臺,發布原創的科普作品,請問醫院在健康科普傳播方面,是如何打造醫院品牌,提高健康科普的效果?”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副院長姚德明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北京醫院在樹立打造醫院品牌、提高健康科普效果方面,從多個方面作出了努力。
2012~2022這十年來,人民群眾對健康知識需求和期盼越來越高。米鋒表示,通過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和深化醫改,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和幸福感,群眾對維護和促進健康有了更加主動的意識、更加多元的手段、更加全面的能力,期盼得到更多“好看、好聽、好記、好用”的健康知識。
關于醫院如何利用互聯網做好健康科普,姚德明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以北京醫院為例進行了介紹。
一是堅持“做原創、出精品”。近十年來,醫院在學科和人才優勢的基礎上,將健康科普內容緊緊圍繞大眾健康需求,每年在慢性病防治、腫瘤早期篩查、倡導健康行為方式等方面推出200余篇原創性的科普作品,并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讓人常讀常新。
二是兼顧“多渠道與可及性”。醫院不斷提高大眾獲取健康知識的便利性,在病房走廊、門診候診室等場所和病人出院通知單上,都可見到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此外,醫院網站、互聯網醫院、微信公眾號、專家個人賬號等平臺都可獲得相應健康知識,每年利用“互聯網+”進行健康科普4000多次。
三是增強“針對性、實用性”。針對突發性、季節性疾病,醫院會及時組織進行健康科普,比如疫情之初,就如何有效預防新冠肺炎以及居家期間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等老年患者關心的常見問題,及時進行健康科普。
“今年早春,醫院就花粉過敏問題,先后在7個平臺以圖文、視頻等形式發布科普內容,引起廣泛的關注,體現醫院的人本理念,實現醫學的人文關愛。”姚德明說。
在互聯網健康科普領域,虛假信息和偽科普對人民群眾的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傷害。對此,米鋒表示,傳播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工作是衛健委高度重視和一直致力推動解決的問題。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生產方”。2020年2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公室組建了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由國家衛健委宣傳司主要牽頭推動。專家庫來自健康教育、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30余個領域的1000多位專家成為首批成員。
二是“傳播渠道”。 近日,國家衛健委、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等9部門一起出臺了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文件。文件明確了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傳播、監管的主體以及相應的責任,這是打通健康科普的“傳播渠道”。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作為重要戰略目標,當前健康素養促進已成為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和主要抓手。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長寧表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2年的8.8%已經上升到2021年的25.4%,總體呈現穩步提升態勢。
“特別是實施健康中國建設以來,增速明顯提升。提前實現了健康中國提出的到2022年達到22%的目標。”李長寧強調。
關于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的下一個目標,李長寧表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都提出,到2030年健康素養水平要達到30%的目標。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李宣璋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