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19 18:51:35
◎駱駝股份董事長劉長來認為,在全球碳中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儲能領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劉長來表示,駱駝股份目前的儲能業務以銷售儲能系統、提供能源解決方案為主。根據規劃,公司以國內工商業儲能和海外戶用儲能為主要拓展方向,力爭未來三年儲能業務的銷售目標超50億元。
◎“步入2022年,汽車缺芯和國六政策落地的影響逐步淡化。但是3月以來,受疫情影響,部分客戶相繼停產數周,公司的供貨節奏和供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眲㈤L來說道。
每經記者 楊煜 實習生 何京蔚 北京報道 每經編輯 張海妮
駱駝股份襄陽管理部。圖片來源:受訪方提供
近期,駱駝股份(601311,SH)發布2021年年報,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同比增長近三成。不過,中小投資者們期待的價值回歸未能如期而至。與業績穩中有進的趨勢相反,駱駝股份的股價自去年12月以來已經下滑了接近一半。
短期來看,整車廠最近受疫情影響較大,駱駝股份作為汽車低壓鉛酸電池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其業績和股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4月底,駱駝股份董事長劉長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專訪時表示,長期來看,公司未來形勢依然向好:一方面,鉛酸電池在維護替換市場和海外市場方面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公司也在低壓鋰電池、儲能等新興賽道尋求增長新動能。
然而,新能源儲能的行業競爭也逐漸加劇。面對復雜的市場過渡期,駱駝股份的業務轉型要如何站穩腳跟?
中國人在起名上一向講究。
1981年,湖北省古城蓄電池廠正面臨其產品的第一次出口,國家工商總局在征求公司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駱駝”商標。由此,“駱駝”開始了它的漫漫旅途。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曾經的小鎮工廠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汽車用低壓電池制造企業。據駱駝股份歷年年報,上市以來,其營業收入基本保持穩定增長,在2021年達到124.03億元,核心產品汽車低壓鉛酸電池在主機配套市場的占有率上升至49%。
劉長來認為,駱駝股份恰如其名,走得不算快,但可以走很遠。這一點已經得到市場的證明。不過,備受關注的問題是,“駱駝”還能走多遠?
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整個汽車產業一直承受著不小的壓力,背后原因包括芯片供應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成本上升、國六標準實施等。尤其是在2022年3月,嚴格疫情管控措施下多家整車廠停工,進一步擠壓了行業的盈利能力。
據駱駝股份2022年一季報,今年前三月公司實現營收31.13億元,同比下降3.54%;歸母凈利潤為1.40億元,同比下降49.11%。
“步入2022年,汽車缺芯和國六政策落地的影響逐步淡化。但是3月以來,受疫情影響,部分客戶相繼停產數周,公司的供貨節奏和供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劉長來說道。
從目前的市場恢復狀況來看,惠譽評級表示,4月中旬以來,上海和吉林的車企已逐步復產,但工廠利用率仍較低。市場預期上海有望于5月中下旬達成更大范圍的重啟,屆時復產速度可能加快。
另一方面,即使排除疫情的影響,近幾年國內新車產量增速也已經放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國內汽車產量在2017年到達頂峰(2901.81萬輛),隨后開始下滑,在2021年有所反彈,約2652.80萬輛。
但劉長來對駱駝股份的發展空間持樂觀態度。
按照公司的五年(2021-2025)發展戰略規劃,2025年在營收規模上要“再造一個駱駝”,實現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的戰略目標,更遠期要在營收規模上實現“再造兩個駱駝”的目標。
新的“駱駝”從何而來?分市場來看,2021年,其鉛酸電池在主機配套市場的累計銷量同比增長約3.21%,在維護替換市場的累計銷量同比增長約15.4%;在海外市場的累計銷量同比增長約123%。答案不言自明,后兩個市場是駱駝股份力圖做大的新市場。
劉長來表示,鉛酸電池由于是消耗品,在維護替換市場存在巨大空間。據其介紹,國內維護替換市場的規模是配套市場的2倍以上,并且前者的毛利率更高。
此外,海外市場也是駱駝股份下一階段重點發力的市場。劉長來分析道,“部分欠發達地區的電池工廠,它們的生產工藝并不先進,整體生產效率不是很高;發達國家也存在勞動力成本增加或者制造業不完備等因素。”他表示,通過把國內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工藝帶到海外,可以發揮比較優勢。
不過,這樣的增長邏輯似乎還不足以令投資者興奮。從更長期的視角看,鋰電池產業正如火如荼,令鉛酸電池再度被貼上“夕陽產業”的標簽。市場普遍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車企對電池性能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屆時重量更輕、能量密度更大的鋰電池將迎來迅猛發展。
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1~8月,全國電池制造業主要產品中,鋰離子電池產量146.0億只,同比增長38.7%;鉛蓄電池產量15518.7萬kVA,同比增長18.7%。鋰電市場的增速可見一斑。但多年以來,駱駝股份的毛利潤基本全部來自鉛酸電池業務,這讓部分投資者認為公司并沒有太大的想象空間。
面對電池行業鋰電化的趨勢,駱駝股份是否存在轉型焦慮?
專訪中,劉長來并不支持鉛酸電池將被淘汰的觀點,“在傳統汽車低壓電池行業,鉛酸電池仍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他解釋道:1、在電池容量等指標參數相同的情況下,鋰電池的綜合成本大約是鉛酸電池的3倍;2、鋰電池受制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其溫度適用范圍相比于鉛酸電池更苛刻。低溫起動方面,鋰電池需借助電芯加熱裝置;高溫適應方面,鋰電池需進行隔熱處理或調整安裝的位置。這些改動需要車企對現有的整車架構、線路布局以及生產工藝和工序流程等作出調整,也就意味著數倍于鋰電池價格的改動成本。因此,低壓鋰電池會率先在新能源高端車型中出現少量應用。
另一方面,劉長來也并不否認鋰電池的發展趨勢。實際上,駱駝股份早早便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布局。2011年上市之初,駱駝股份便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將提高鋰電池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開發并實現規模化生產動力型鋰離子電池。之后,駱駝股份又在2017年公開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約4.4億元投入動力型鋰離子電池項目(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中,達產后預計年稅后凈利潤約1.33億元。
但駱駝股份的鋰電轉型之路走得不算順利。隨著國家補貼政策退坡,新能源汽車廠家將壓力傳導至中游的動力電池企業,導致行業毛利率不斷下降。與此同時,動力電池行業呈現強者恒強的市場競爭格局。
“2013~2017年期間,鋰電池技術和工藝更新迭代快,行業內龍頭企業憑借先發優勢,不斷提高能量密度等技術標準,其他眾多企業發展受阻。”劉長來說道。
種種挑戰下,駱駝股份的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并未達到預計效益。2018~2021年,該項目每年的效益分別為-11182.27萬元、-3126.63萬元、-10511.08萬元和-7803.04萬元。
駱駝股份意識到,在行業向頭部集中的態勢下,要想在鋰電領域有立足之地,就需要在細分領域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
近兩年,駱駝股份開始將研發重心轉向低壓鋰電細分市場,推出12V、24V、48V鋰電池產品。據華鑫證券研報,汽車領域,駱駝股份12V鋰電用于替代12V鉛酸電池,主要用于高端電動車型;24V鋰電用于重卡駐車空調;48V為過渡性解決方案,主要配套東風日產。
“隨著全球電動化趨勢的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汽車的占比快速增長。低壓鋰電具有電池功率性能強、算法精度高、通訊方式多樣以及輕量化等優勢,目前已在少數新能源車型中應用。”劉長來預計,在頭部新能源車企的引領帶動下,低壓鋰電市場最快有望在2025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此外,新能源的春風吹過,汽車電池并非唯一的熱門賽道。儲能業務是駱駝股份在鋰電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
據駱駝股份年報,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國內新能源儲能行業也呈現快速增長之勢。2021年,國內儲能電池出貨量達到48GWh,同比增長2.6倍;其中電力儲能電池出貨量29GWh,同比增長4.39倍。2021至2025年,全國儲能市場累計裝機量有望突破400GWh,全球儲能市場累計裝機量則有望突破700GWh。
劉長來認為,在全球碳中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儲能領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劉長來表示,駱駝股份目前的儲能業務以銷售儲能系統、提供能源解決方案為主。根據規劃,公司以國內工商業儲能和海外戶用儲能為主要拓展方向,力爭未來三年儲能業務的銷售目標超50億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綜觀主要蓄電池上市公司年報,新能源都是避不開的字眼。駱駝股份選擇鋰電池低壓應用和儲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戰略的切入點,但轉型往往避不開陣痛。
短期內,低壓鋰電產品仍處于高投入、低收益的階段。一方面,市場對低壓鋰電的需求仍然較小。2021年,駱駝股份鋰電池業務實現營收1864.64萬元,僅占到總營收的0.15%,同比增幅也只有4.71%。另一方面,新產品研發又需要不菲的成本投入。2021年,駱駝股份全年研發費用為1.50億元,同比大增83.09%;研發投入4.91億元,同比增長25.86%。
而在研發成本之外,駱駝股份鋰電池產品的挑戰還在于市場發展尚不充分,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劉長來認為,由于低壓鋰電市場需求有限,且客戶需求差異化較大,短期內無法通過規?;蜆藴驶蠓档蜕a成本。
2020~2021年,駱駝股份鋰電池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42.81%、-21.20%,持續入不敷出。對此,劉長來坦言,近兩年,公司在低壓鋰電領域加大了研發和產品開發投入,并對部分產線進行升級改造,而銷售產生的利潤尚低于研發投入和每年的攤銷成本。
去年,駱駝股份鋰電池的產量同比減少了26.48%,同時銷量增長了21.52%。這或許是2021年駱駝股份鋰電池產品的營業成本降低、毛利率有所止損的原因之一。如果不考慮生產計劃等因素的影響,駱駝股份的鋰電池究竟何時才能盈利?“未來,公司將基于自身的優勢,深入細分市場,提升新能源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和毛利率,擴大銷售規模,進而提升鋰電業務的利潤總額。”劉長來表示。
儲能業務方面,駱駝股份則要面對其余“玩家”的挑戰:一方面,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多家動力電池制造商大力向儲能業務拓展;另一方面,天能股份、南都電源等傳統蓄電池行業的“老兵”也在探索新能源儲能和鋰電儲能產品。
談及儲能業務的發展規劃,劉長來表示,隨著鋰電池技術已趨于成熟化,儲能市場的競爭更多是依靠企業規?;闹圃炷芰彤a品的市場競爭力。“公司目前有1GWh儲能電池產能。隨著業務規模的增長,公司準備以5GWh為一個項目單元,根據市場需求分步擴充產能。”
不過,由于鋰電池主要原材料價格瘋漲,儲能產業規模化帶來的降本效應被原材料價格漲勢壓制,鋰電池系統價格不降反增。此外,國內儲能商業模式也未完全成熟。
劉長來表示,儲能電池研發方面,公司將通過優化供應鏈、生產管理、成本控制等環節,推出能量密度和綜合性價比高的產品,更好地適應市場節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