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10:28:36
隨著全球人口自然增長和老齡化程度提高,醫療健康行業的需求持續提升,中國醫療器械產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深水區,部分企業已在一些技術領域逼近甚至趕超國際一線水平。
今年4月26日是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咨詢中心于近期發布了一篇研究報告,展示了我國近20年來在超聲、監護、體外診斷領域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情況。邁瑞醫療在這三大領域的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均位列中國企業首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報告以超聲、監護、體外診斷領域為技術方向,檢索了公開日期為200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公布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及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以及公布日期為200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中國授權發明專利。
行業內范圍來看,近20年來,中國企業的創新熱度持續高漲,積極參與核心專利布局。其中,邁瑞醫療不論從創新的重視程度,還是技術上的原始積累,在國內均占據絕對優勢。
在超聲和體外診斷領域的專利申請中,邁瑞醫療居行業首位,同時是體外診斷領域近20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的行業前五,TOP10榜單中唯一的中國企業。即使是行業集中度較高,跨國公司技術壁壘嚴防死守的監護板塊,邁瑞醫療的申請量依然位于業內前五。
實際上,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邁瑞醫療共計申請專利7,418件,其中發明專利5,308件;共計授權專利3,43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618件。目前,邁瑞醫療已經獲得超過30項專利獎,是醫療器械行業獲獎最多的企業。保“量”的同時,“質”也是關鍵,邁瑞醫療發明的“一種流式細胞檢測裝置及其實現的流式細胞檢測方法”專利和“一種彈性成像中的位移檢測方法及裝置”專利分別榮獲第15屆和第21屆中國專利金獎,“一種超聲成像的方法和裝置”專利項目榮獲第22屆中國專利銀獎。中國專利金獎是表彰企業科研創新成果的一項“國字號”榮譽,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頒發。邁瑞醫療不僅實現了醫療設備行業在我國知識產權領域至高榮譽上的零突破,也奠定了自己在全球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專利創新、技術升級是醫療器械企業的生命線,只有當國產企業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做出滿足臨床需求的產品時,才能擺脫對進口昂貴醫療器械的依賴。邁瑞醫療核心專利布局的背后,是持續堅持自主創新、構筑技術壁壘,促進醫療行業整體創新與發展的初心。
早在2002年,經科技部批準,科技部依托邁瑞醫療組建“國家醫用診斷儀器工程技術中心”,該技術中心于2006年正式掛牌成立,致力于提升中國高端醫療器械的整體水平以及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多年來,邁瑞醫療每年堅持將營收的10%左右投入研發,2021年研發投入金額高達27.26億元。30年積微成著,從拳頭產品監護儀,到麻醉機、呼吸機、除顫儀等全面實現高端突破;從最早的血液細胞分析和生化分析起步,到如今化學發光免疫診斷、凝血檢測等業務發展態勢喜人;從早期的黑白超聲設備切入,到多形態高端彩超和DR滿足不同臨床場景的影像檢查需求……如今,邁瑞醫療已經實現了覆蓋高中低端、整體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十大研發中心遍布全球。2020年,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邁瑞醫療等單位聯合牽頭組建成立的廣東省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獲工信部批復同意,升級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這是目前全國組建的16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之一,是深圳首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創新的核心動力是人才。正如今年世界知識產權日的主題“知識產權與青年:銳意創新,建設未來”所闡述的,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格局正發生深刻演變,勇于創新、充滿活力的有志青年們正在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助力中國走向更可持續的未來。
一直以來,邁瑞醫療始終著力培養創新領軍人才,建立優質研發人才隊伍,不斷完善員工權益管理體系。研發人員中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研發人員占68%,40歲及以下占比高達91%,高素質且年輕化的研發團隊也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動力和研發實力保障。
目前,邁瑞醫療已與清華大學、深圳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網絡,與多個院校開展合作項目,包括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等。2021年,邁瑞醫療與大連理工大學共同研發的“血液細胞熒光成像染料的創制及應用”項目攻克了6大技術平臺,擁有26項核心技術,102項關鍵技術,使邁瑞醫療成為全球近25年唯一突破高端血液細胞檢測技術的廠家,并斬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未來,在新醫改方案的指導下,隨著政策的不斷加持,前沿科技的賦能以及各類需求的增加,醫療器械行業的數字化發展也將迎來更好的機遇。以邁瑞醫療為首的中國醫療企業,只有繼續加強人才的培養,鞏固技術創新優勢,完善核心知識產權儲備,才能為中國醫療健康強國建設激發無限機遇,讓創新成果造福更多國家人民,促進共同發展。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