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26 01:24:20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張靜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之年。繼2020年GDP首次跨入萬億俱樂部之后,西安2021年成功舉辦全運會,在歲末疫情突襲的情況下依然維持近700億元的GDP增量、20.3萬的常住人口增量……
2022年,西安需要一次全新的“再出發”。
4月6日,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發布。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成就的同時,直指“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區域輻射力、帶動力還不強”等突出挑戰,并且劃定追趕超越的“藍圖”。
其中,包括增強區域發展帶動能力、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釋放秦創原平臺效應等多方面重點任務。
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時代,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作為全國第五個、西北唯一的國家級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定位是“提升對關中平原城市群支撐能力,更好地助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城新格局,更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在多重國家機遇疊加下,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的使命不僅僅是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要帶領周邊城市一起跳“群舞”,這才是西安再出發的題眼所在。
西安再出發,未來更美好。圖為西安高新區夜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西安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跳起來摘桃子”的目標——跟全國、全省相比,分別高出1.5、1個百分點。
這也顯示出西安主動調高標尺、自我加壓的省會擔當。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1年西安市全市經濟增速僅為4.1%,不僅低于全省增速,甚至已經跌至24個萬億城市末位。其中,固定投資來看下滑1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僅增長0.8%。
對比“十四五”規劃中“經濟總量達到1.4萬億元以上”目標,西安在接下來四年至少需要跨過3個千億元臺階。
從細分指標來看,政府工作報告預期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1.2個百分點等。
項目為王、產業為基。今年以來,西安政府層面對產業的重視程度已經提升至空前的高度。年初新年“第一會”(2月8日)同一天,西安隆重舉行了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黨政主要領導悉數出席,信號意義便十分明顯。
不久前,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方紅衛在調研時指出:“要認真落實全省一季度穩增長措施,真正把各項助企紓困政策落到實處,全力穩工業、擴投資、促消費,千方百計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
從一季度經濟數據來看,西安固定投資(同比增長4.4%)已經扭負為正,進出口總值達到1078.84億元,同比增長21.0%。不過,受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44.78億元,同比下降9.8%。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和餐飲收入分別下降14.9%和25.1%。
盡管穩增長的形勢較為嚴峻,但是西安的人口表現依然是一抹亮色。不久前,西安市2021年統計公報披露,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316.3萬人,憑借20.3萬人的人口增量,與武漢、成都、杭州一同構成人口增長的第一方陣。
有觀點認為,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口的競爭,人口變動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在全國“2021年人口僅凈增長48萬”的背景下,西安也再一次向外界展示出自身強大的潛力。
然而,“經濟總量偏小,工業不大不強”的現實挑戰依然存在,甚至也成為西安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重要制約。西安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坦言:“西安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與先進城市還有較大差距,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機遇之窗不允許我們放慢腳步,競爭態勢不允許我們‘躺平’懈怠。”
這種直面短板的心態,也展示出西安破局求變的決心。其明確提出,今后5年的奮斗目標是“六個打造”,即打造高質量發展的西部經濟強市、新動能強勁的國家創新名城、活力迸發的內陸改革開放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彰顯中華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共享美好生活的宜居幸福西安。
“經濟強是國家中心城市的鮮明特征”。為支撐西部經濟強市建設,西安提出未來五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4%,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萬億元,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創新驅動是重要的突破口。西安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及“創新”65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創新”48次。作為全國科教強市,西安研發投入強度和技術合同交易額常年位居全國前列,正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引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許多變化正在悄然發生。記者注意到,3月末,首期規模達100億元的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正式完成登記注冊,由省市共同出資設立西安財金公司,圍繞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光電芯片等方向,以投資子基金方式投向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核心技術國產化替代等領域。
更早之前,秦創原的科技經紀人制度也廣受關注。圍繞著“兩鏈融合”,過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正在逐步疏通,比較明顯的變化是2021年秦創原引進科技型企業431家,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增長33.6%。
除此之外,“本土(制造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部分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等問題也越發受到當地的重視。在“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中,西安再次明確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到2025年,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形成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被詬病已久的“本土配套率低”等方面也有改觀。從去年底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項目簽約及產業園開工,到年初江蘇嘉和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氫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生產制造等項目集中開工,以汽車產業為代表配套短板也在逐漸補上。
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西安的想象空間正在打開。
從《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的那一刻起,“西安”代表的已經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國家級都市圈。
根據規劃,西安都市圈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區),咸陽市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武功縣,銅川市耀州區,渭南市臨渭區、華州區、富平縣,以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其面積達2.06萬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3萬億元。
其中,西安-咸陽一體化是重要的切入點。陜西省發改委副主任李生榮曾表示,目前,西咸新區體制機制改革各項工作已基本到位,標志著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向縱深推進。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陜西省級層面提出“積極實施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向縱深發展”之后,西安—咸陽一體化開始更加務實和果決。從年初西咸新區與西安主城區互聯互通的五條道路同時開工建設,再到西咸新區圍繞“瘦身”“健身”的大變革——五大新城將不再承擔行政和社會職能,轉而聚焦產業發展等經濟職能……
作為西安—咸陽一體化“先手棋”,西咸新區正在發生的變化意味深遠。
在都市圈語境下,另一個關注點在于西安如何更好帶動周邊城鎮協調發展。在西安石油大學教授、中國西部制造業研究所所長曾昭寧看來,以西安、咸陽為核心的西安都市圈獲批,對于產業發展,尤其是產業集群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原來周邊城市都很害怕虹吸,但是現階段西安已經逐漸進入向周邊城市輻射擴散的階段。
眼下,已經走到關鍵窗口期。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西安、鄭州、濟南三座特大城市委以重任的同時,兩度強調要“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4月初,西安市發改委副主任冉紅斌在關于《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新聞發布會上,更進一步指出,要實現中心城市“瘦身健體”,紓解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提升核心競爭力,帶動周邊兄弟城市實現同城化融合發展。
尤其提到,“要兼顧都市圈內兄弟城市的發展利益,西安將承擔起更多的義務和責任……”
作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西安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銅川渭南等周邊城市甚至也能夠借助承接城市功能轉移和一般性制造業等機遇順勢崛起。“這里涉及到一個大配套的問題,在都市圈的語境下周邊城市或區縣不一定要搞自己獨立的產業體系,完全可以把自己定位成配套。”曾昭寧表示,這樣就能夠形成一些跨行政區的產業集群,形成一個社會化、市場化的分工,而不是割裂的產業體系。
“西安不止是陜西的西安,也不是西部的西安,至少要是中西部的西安。”這是本土經濟學家白永秀眼中西安的三個層次定位。帶動周邊中小城市一起跳“群舞”,既是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也是區域競爭格局下的必由之路。
封面圖片來源:高新區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