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07 17:16:05
◎針對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全國啟動了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活動,引導廣大公眾將疫情防控中養成的一些好習慣、好做法長期堅持下去,群眾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
◎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各地健康城市的綜合指數和分指數穩步提升,人群健康狀況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的中位數達到79.40歲,嬰幼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持續下降,達到或優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每經記者 李彪 實習記者 李宣璋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今年是愛國衛生運動70周年。70年來,愛國衛生運動蓬勃發展、歷久彌新,成效顯著。”
4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設健康城市做法和成效相關情況,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信息司司長毛群安在發布會上做上述表示。
4月7日是第73個世界衛生日,而今年是愛國衛生運動70周年。毛群安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啟動了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活動,引導群眾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筑牢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社會大防線,這是新時代的一場健康革命。
毛群安在發布會上介紹,自1952年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來,國家先后組織開展了除“四害”“兩管五改”“五講四美三熱愛”“九億農民健康教育行動”等相關主題活動,這些活動在每個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側重,總體成效顯著。
他表示,愛國衛生運動70年來的成就可總結為四個方面:
一是城鄉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據有關部門統計,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已經超過7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了89%和84%。全國33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占比達到87%,各項環境健康指標顯著提升。
二是傳染病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有效控制了鼠疫、霍亂等急性傳染病,降低了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瘧疾、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以及血吸蟲病、寄生蟲病的傳播風險。另外,愛國衛生運動在一些重大自然災害中,比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災后防疫,以及舉辦奧運會、世博會、杭州G20峰會等重大活動保障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是全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通過開展廣泛的健康科普活動,健康的理念和基本的技能日益深入人心,目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7.2%,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了23.1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人均健康狀況大幅改善。
四是愛國衛生運動影響力不斷擴大。愛國衛生運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衛生工作方式,也為國際社會所稱贊。世界衛生組織先后授予政府“衛生城市特別獎”“社會健康治理杰出典范獎”,并給予高度評價。
在如今抗擊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毛群安特意強調了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愛國衛生運動的成效。
“針對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在全國啟動了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活動,引導廣大公眾將疫情防控中養成的一些好習慣、好做法長期堅持下去,群眾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應該說正是由于公眾的積極參與,為我們贏得了疫情防控成果的社會基礎。”毛群安說。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把健康城市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對此毛群安表示,2016年,全國愛衛會全面啟動了健康城鎮建設工作,在健全政策體系、探索適宜的模式、融合推動相關工作、充分發揮示范作用等4個方面取得了成效。
關于探索適宜的模式方面,毛群安提到了“6+X”建設模式。
“‘6’就是建立黨委政府領導工作機制、制定健康城市發展規劃、開展‘健康細胞’建設、推進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建立全民健康管理體系、開展建設效果評價。‘X’是指要推進特色建設,鼓勵各個地方結合本地的實際來探索適合本地的一些建設模式。”
為具體說明“6+X”建設模式,毛群安以蘇州、成都、馬鞍山為例進行闡釋。
“比如蘇州市從黨委政府健康優先的制度安排,相關部門健康促進的職責履行,衛生行業健康管理的有效供給,以及市民百姓健康主責的共建共享這四個維度推動‘健康蘇州’建設高質量發展。成都市形成了自上而下提升健康意識,自下而上匯聚健康細胞的建設模式,探索適合西部地區的建設路徑。馬鞍山市系以微城管、微細胞、微志愿‘三微’行動為抓手,發動市民全方位的參與健康治理。”
據介紹,為了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中國行動,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了15個城市,開展了健康城市建設推進健康中國行動的創新模式試點工作。將健康城市建設與婦幼健康促進、癌癥防治行動相結合,探索條塊結合、防治結合、群體個人結合的服務模式。
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批健康城市建設的樣板城市,以典型示范引領帶動工作開展。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各地健康城市的綜合指數和分指數穩步提升,人群健康狀況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的中位數達到79.40歲,嬰幼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持續下降,達到或優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