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05 22:39:09
每經特約評論員 曹中銘
據統計,今年3月份已有12只新股開盤即破發,新股破發率達到32%。無論是新股開盤即破發的數量,還是破發率,均創出2012年6月以來的單月新高。筆者認為,這是科創板、創業板IPO市場化的結果。
今年堪稱新股“破發年”。不僅破發新股數量眾多,而且破發的幅度也比較大。來自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市的新股中,有39只已出現破發(包括上市后破發),占比達到45%。而且,從幅度上看,掛牌當天以及上市后破發幅度也呈愈演愈烈之勢。比如思林杰掛牌當天下跌23.67%,1月份上市的翱捷科技較發行價格已下跌57%,個中投資者的損失是不言而喻的。
2022年再現破發潮,新股高價高市盈率發行是主要原因。像理工導航發行市盈率為80.87倍,其行業平均市盈率為44.27倍;思林杰發行市盈率為75.60倍,也遠遠高于所屬行業34.78倍的市盈率水平。
新股出現破發潮,中簽的投資者無疑是輸家。在“新股不敗”神話頻頻上演的時代,中簽如同中彩票般困難。但只要中簽,獲利即是大概率事件,甚至于有中一簽獲利超過10萬元的極端案例出現。但是,隨著“新股不敗”神話的破滅,某些投資者的中簽,卻如同“燙手的山芋”。不僅沒有分食到新股紅利,反而遭遇套牢或虧損的命運。
但在新股破發潮的背后,卻并非沒有贏家。由于高價高市盈率發行,發行人顯然是最大的贏家。畢竟,在高價高市盈率發行的情形下,往往會伴隨著超募。此外,保薦機構無疑亦是其中的贏家。由于保薦機構的保薦費用與融資金額掛鉤,在發行股份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更高的發行價格,意味著發行人能融到更多資金的同時,也意味著保薦機構能夠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必須指出的是,破發潮的出現,并沒有平衡好發行人、保薦機構、中簽投資者,以及二級市場投資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因而也是值得商榷的。
新股頻現破發,也催生出IPO市場的某些變化。
其一是個人投資者網上申購熱情的降溫。今年3月新股有效申購戶數平均為1214.83萬戶,與去年9月份詢價新規實施前的均值1494.14萬戶相比,減少了近280萬戶。其二是機構投資者的打新熱情也在下降。2021年第二、第三季度,新股網下打新有效報價的機構家數月均為9700家左右。而今年3月網下打新有效報價家數均值僅為6431家。其三是新股平均收益率下滑。破發新股產生的負收益自不必說,從今年以來新股表現看,可謂難如人意,不破發就謝天謝地了。
毫無疑問,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都出現了一部分棄新而逃的情況。筆者認為,這是新股市場化發行的必然,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當新股頻現破發時,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少參與或不參與打新,個中本身亦是出于避險的需要。畢竟,沒有投資者會將自身置于風險之中。而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新股破發減少,而打新風險降低且新股收益率提升,也會再次激發市場的打新熱情。
事實上,注冊制下的新股市場化發行,通過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發揮調節作用,不僅會影響市場的打新熱情,也會對新股發行價格、規模與節奏產生影響,而這亦是新股市場化發行的應有之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