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15 12:46:29
◎今年2月,創投市場再現募資低迷,新設立基金數量環比大幅下降,絕大多數參與新發的機構僅發行一只基金。
◎與此同時,此前一度活躍的并購市場,也從2月開始遭遇“倒春寒”。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近日,投中研究院發布2022年2月VC/PE市場統計,結果顯示,2月份創投募資受阻明顯,新設基金數量共計585只、環比下降58.29%。除鼎暉投資、啟浦投資等機構募資活躍新設3只以上,逾89%的新發基金機構基金成立數量為1只。
此外在退出端,已在年初回暖的并購市場遭遇“倒春寒”,2月并購基金退出回報統計為31.74億元,此前1月為51.18億元,去年12月42.35億元。
有分析指出,農歷新年假期或是影響2月募資受阻的關鍵因素,結合同期引導基金的大量成立,后續募資端或有改善的機會。
今年2月,創投市場再現募資低迷,新設立基金數量環比下降,絕大多數參與新發的機構僅發行一只基金。與此同時,地方性產業投資計劃明顯增多,亦為今后一段時間的募資轉暖創造條件。
投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2月,中國VC/PE市場新成立基金數量共計585只,環比下降58.29%。其中,共有482家機構參與設立基金,89%的機構成立1只基金,8%的機構完成兩只基金新設,其余機構完成3只及以上基金新設。
據悉,鼎暉投資、啟浦投資、恒旭資本、鈞源資本、金鼎資本等機構募資較活躍,均新設基金3只及以上,但前期較活躍的GP在2月均落后于往年。有分析人士指出,農歷新年假期或是影響2月募資受阻的關鍵因素。
記者注意到,從影響募資導向的投資趨勢來看,所謂“元宇宙”概念風頭正盛,特別是IT及信息化行業獲得融資數量仍然首當其沖,占據行業細分榜首位置,融資案例數量為106起,融資規模33.07億美元,且規模同比上升75%。
但需要指出的是,頭部機構依然是主要玩家,今年2月,共有472家機構參與VC/PE投資,其中超三成機構出手次數在兩次以上(含),主要的活躍機構有高瓴創投、紅杉中國、中金資本、騰訊投資等。
而細分交易區間下,不到百分之十的項目能獲得1億美元以上的投資,但這不到百分之十的項目獲投總額占2月市場總份額80%以上,“募資難”對于大多項目來說仍然存在。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也就“募資難”的解決辦法提出建議,其中,涉及險資投資的鼓勵倡導再被提及。同時,鼓勵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通過產品創新等方式,逐步擴大對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選擇范圍,建立可持續出資機制。
不過,低迷的募資情緒也受制于全球市場的影響,特別是中概股面臨更多不確定性,一眾科技、互聯網板塊的投資前景被業內謹慎對待。今年2月,全球市場中企IPO數量及規模均有所回落。
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2022年2月,共計21家中國企業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IPO數量同比下降47.5%、環比下降40%;募資總額235億元,IPO規模同比下降67.54%、環比下降78.77%。
此外,2022年2月,共計17家中國企業在滬深和北交所IPO,IPO數量同比下降39.29%、環比下降45.16%;募資金額共計206億元,IPO規模同比下降10.04%、環比下降80.57%。
港股市場IPO項目輸出相對穩定,但也面臨IPO規模下滑的問題。2月,有3家中國企業在港股IPO,均在主板上市,醫療健康類企業表現亮眼占據兩席,IPO數量同比下降57.14%;募資金額共計27億元,IPO規模同比下降94.13%、環比下降45.55%。
受此影響,VC/PE機構滲透率或維持高位,但機構退出賬面回報進一步收窄。統計顯示,2022年2月,共17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實現上市,VC/PE機構IPO滲透率為80.95%。其中,港交所、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主板VC/PE機構IPO滲透率均為100%。但是,VC/PE機構IPO賬面退出回報規模為226億元、環比下降75.98%,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醫療健康、汽車行業等熱門投資領域。平均賬面回報率有所降低,環比下降25.39%。
此前有投資界人士在同記者交流時表示,不少機構在搶投醫藥項目時注重搶投“二期臨床”項目,但融資退出后的獲利資本并未及時反哺項目跟進研發,導致爛尾和資源浪費的被投企業數量眾多,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海外中概股都受到極大的估值折價風險。
與此同時,類似科技賽道的投資也缺乏基礎科研的攻關優勢,迭代速率的緩慢造成市場成本消耗大,這是目前創投界投資高估值板塊的風險所在,也使得一二級市場均在重新考量相關賽道的成色,退燒跡象明顯。
相比IPO,并購市場此前一度活躍,但從2月開始,并購市場整體滑坡,各項數據遭遇“倒春寒”。
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2022年2月,中企并購市場交易活躍度和交易規模受多方面影響走下坡——2月披露預案275筆并購交易,環比下降38.89%、同比下降60.03%。
從已完成并購的大單來看,重工、基建等傳統制造業比較強勢,共35起、占比20%。每經記者從近期上市公司的投資動態中也發現,不少公司加大對并購基金的發起與設立,制造業相關企業尤其之多。
方大特鋼便是一例。近日其公告稱,擬與關聯方上海滬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江西滬旭鋼鐵產業投資合伙企業,基金總規模預計100億元,公司作為有限合伙人擬出資40億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方大特鋼設立鋼鐵基金,主要是做外延式的并購,并表示因為現在鋼鐵沒有新增產能,鋼鐵行業并購可能會在未來兩三年之后接近尾聲。
或也是傳統產業轉型之需,類似的并購案例其實已經在制造業中鋪展開來。2月7日,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000528.SZ)吸收合并廣西柳工集團機械有限公司,交易金額11.68億美元。交易后,柳工全面推進建筑機械、農業機械、混凝土機械等業務的快速發展。
大型并購案例還包括在2月14日,寧波梅山保稅港區新沙鴻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收購藏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000408.SZ)10.84%股權,交易金額7.37億美元。
不過,若從目前并購市場的基金投資回報來看,前述統計的2月275筆并購交易中,當中披露金額的有203筆,交易總金額為100.43億美元,環比下降47.16%、同比下降49.61%;而在退出回報方面,今年2月總計回籠資金不過32億元,此前1月為51.18億元,去年12月42.35億元。
免責聲明:每日經濟新聞·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57582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