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人民幣升值與當前國際局勢有關,國際資金開始轉而購買人民幣資產來避險,這是一個重要轉變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9 09:21:55

2022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一經公布,立刻引發各界熱烈討論。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的考慮是什么?該如何完成?當前世界地緣政治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應如何沉著應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這些話題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進行了專訪。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星    

1049158799798851584.jpeg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

……

2022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一經公布,立刻引發各界熱烈討論。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的考慮是什么?該如何完成?當前世界地緣政治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應如何沉著應對,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這些話題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進行了專訪。


1641497956502281216.png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新的增長階段

1641497956502281216.png

NBD: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對外公布,在您看來,這份報告中有哪些重點值得我們關注?

劉世錦:我覺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含金量很高,內容很充實,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對2022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總的思路和重要部署。

其中,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方面是如何看待2021年經濟增速和新一年經濟增長目標。

去年我國GDP增速以不變價計算是8.1%。用現價計算,2021年GDP約114.4萬億元,2020年是101.4萬億元,一年之內增加了13萬億元。

如果用美元計算,2020年中國GDP是14.7萬億美元,2021年達到17.7萬億美元,增加3萬億美元,這個增量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9051557262571680768.png

2021年中國GDP總量大幅增加

這些數據說明了一點:中國經濟已經到了新的增長階段。看經濟增長,要看國內實際增長,也要看按現價美元計算的GDP。

我們前一段時間曾經做過研究,日本和德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后的十六年里,他們的人均收入水平按現價美元計算增長速度都很高。但是從結構來看,只有不到一半是由實際增長實現的,一半以上是通過匯率升值實現的。

從中國的情況看,2021年經濟增長已經出現了這個特點。如果我們按現價美元來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增加3萬億美元,增長20%,遠高于人民幣不變價計算出的增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一年人民幣出現了明顯升值。

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還是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此同時要實現高質量增長,也就是宏觀經濟基本穩定、微觀經濟富有活力、結構持續轉型升級。

如何衡量經濟高質量增長?那就要看全要素生產率是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跟匯率有緊密聯系。從長期看,匯率變動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變動,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之后,匯率就能夠升值。

簡而言之,用現價美元計算的中國經濟增長實際上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實際增長,另一部分是匯率升值效應。而匯率升值的基礎就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們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不是有些低了,但從剛才這個角度講,如果能夠達到和現階段中國潛在增長率相適應的增長水平,與此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收獲匯率升值紅利,那么其實我們的經濟增速還是很快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應對“三重壓力”。我覺得,應對各種情況,宏觀經濟政策作必要的調整當然是有意義的。但對于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來說,如果要保持比發達經濟體更高的增長速度,最重要的增長動能并非來自于宏觀經濟的調控,因為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維持經濟短期的平衡和穩定。

最重要的增長動能其實是來自于結構性潛能。目前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方面的結構性潛能,即城鎮化、結構升級、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新動能。

具體來說,我曾經提出“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1”指的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高質量發展打開地理和動能上的空間。我們做過一些研究,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這個范圍之內可能能夠提供中國經濟大部分的增長動能。

“3”指的是實體經濟要補上新的三大短板,也就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這三大短板。

“2”就是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

簡單說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這些構成了新的結構性潛能。

過去三十多年,我們的結構性潛能是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出口,但這些在近幾年明顯減弱,所以必須要挖掘新的結構性潛能,與中高速增長期相配套。

這些新的結構性潛能怎么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我認為關鍵還是深化改革開放,重點在于要素市場改革。

首先是土地制度改革,重點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比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能不能有序在集體組織之外進行流轉等。要推動城鄉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二是勞動力市場改革。現在我國人口流動的重點已經不是從農村到城市,而是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總的方向還是要提高人口聚集的密度。我們做的一些研究顯示,人口聚集密度比較高的城市,生產率就高,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這也是現在特別強調要進一步推動都市圈發展的原因。

當然,要推動人口進行這樣的流動,重點要解決好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特別是占比較大的農民工配套公共服務問題。這也是下一步勞動力市場改革需要突破的重點。

第三是推動資本市場改革,主線是其發展要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即金融如何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相協調相配合,以及如何為中小微企業有效提供資金,為中小微企業賦能。

四是在數據市場方面。數據是一種新型要素,要通過調整政策、深化改革、推動創新來提高數據流動和利用效率,使它們與實體經濟融合,從而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和數字技術實體化的進程。


503934208140506112.png

各項宏觀政策應向中小微企業傾斜

503934208140506112.png

NBD:2021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2500美元大關,接下來我們該如何繼續發力,使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切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劉世錦: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是要保持一個能夠達到但不盲目追高的經濟增速,二是要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回報就是匯率升值,我們可以從中收獲匯率的增長效應。

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12551美元。2022年只要我們按照設定的經濟增速目標保持高質量增長,同時匯率保持目前水平,那么中國跨過高收入門檻就是大概率事件。

如何在提升人均GDP的同時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我覺得要擴大消費比重,還要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民生傾斜。

從更大范圍來說,提高居民收入涉及經濟各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使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要實行就業優先政策,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如何通過提升人力資本、增加就業創業能力,從而增加收入是一個關鍵。另外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方面過去對一些低收入群體有“欠賬”,我們要把這個短板補上。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包括就業政策要更多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因為它們承擔了中國目前大部分的就業功能。從我們的研究來看,要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需要在未來實現收入增長的人群基本上都分布在中小微企業。

而中小微企業一般來說都是民營企業,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提升人均收入水平,以后就要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NBD:您多次提到匯率的重要性,我們看到,近期人民幣匯率處于相對走強的狀態,但匯率走強會不可避免的對我國進出口產生一定影響,在您看來,今年我們該如何實現匯率的相對平衡?

劉世錦:最近,人民幣匯率出現相對升值態勢,這和當前國際局勢有關。一些地方局勢緊張之后,國際上一部分資金開始購買人民幣資產,這是出于避險需要。

8501510363531020288.png

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這和當前國際局勢有關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當出現地緣政治等種種緊張狀況后,國際上的資金開始購買美元資產,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元具有避險功能。但現在有一部分國際資金開始轉而購買人民幣資產來避險,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

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增強,國內政治穩定、社會穩定,這都是促成這一轉變的重要原因。

當然,匯率升值和外貿出口之間是有矛盾的,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的外貿出口會帶來一些影響,因此,人民幣升值不能太快,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

人民幣已經邁入長期升值軌道,這就要求國內企業特別是外貿出口企業切實提升勞動生產率。這方面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德國曾經有相當長的時間處于貨幣升值狀態,但是它的出口也一直保持增長,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德國勞動生產率與匯率升值是相適應的,盡管匯率在升值,但出口仍然保持持續增長。我想中國出口企業可能也要走這條道路。


1641497956502281216.png

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行動

1641497956502281216.png

NBD:今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這是時隔兩年后赤字率再次降至3%以下,在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此次下降?

劉世錦:雖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赤字率是2.8%左右,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伴隨著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等措施的推進,企業的減稅規模是提升的。

我們還要看到,赤字率有所下降,實際上對宏觀經濟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6121928719149638656.png

今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

NBD: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當前,我們應該如何立足國情實現“雙碳”目標?

劉世錦:去年,我們在推進“雙碳”目標方面有很大進步,最大的變化就是,以往講碳減排、綠色發展,往往以環境部門或能源部門為主。但是現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動。

當然,過去一年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急于求成的現象,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這樣的情況,能幫助我們把一些問題理得更清楚。

對中國來說,“雙碳”目標的提出和實現將會推動全面綠色轉型,并且推動中國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但是這需要將長期規劃和短期具體措施相結合。

我覺得,在短期內,減碳不能搞“單打一”“運動式”,指標不能搞錯,要形成“減碳、降污、擴綠、增長”四位一體的協同機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從本質上講,是用一套新的綠色技術全面改造原有技術的過程。新的一年里,這些過程都要繼續推進。

除了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也很關鍵。要創造條件讓市場起重要甚至決定性作用,要在碳核算的基礎上普遍建立碳賬戶,這些工作在新的一年都可以推進。

NBD:從更長的一個時期看,您覺得未來我們應該如何與時俱進,對每年設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進行調整,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劉世錦: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我覺得政府在制定發展目標方面可以做一些相應的調整。如果中國經濟發展正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不需要很久。但即使經濟總量世界第一,我們的人均GDP和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

因此在我看來,未來的關注重點應逐步由經濟總量轉向人均指標,包括人均收入、人均GDP等。

下一步,要讓以物質資本為主的投資逐步轉向人力資本為主的投資。目前從我們的消費和投資結構來看,消費比重逐步上升,投資比重在逐步下降。

我們過去往往簡單地把消費和投資對立起來,但換個角度看,消費也是一種投資,它是人力資本的投資。進入當前發展階段,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比重要增加,這就是對人力資本的培育。

從具體指標看,要由以數量指標為主轉向以結構性質量指標為主。技術含量、附加價值、生產率、碳排放、基本公共服務等就是結構性質量指標。

(本文制圖數據來源均為wind)

記者:李可愚

編輯:陳星

視覺:陳冠宇

排版:陳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 …… 2022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一經公布,立刻引發各界熱烈討論。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的考慮是什么?該如何完成?當前世界地緣政治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應如何沉著應對,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這些話題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進行了專訪。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新的增長階段 NBD: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對外公布,在您看來,這份報告中有哪些重點值得我們關注? 劉世錦:我覺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含金量很高,內容很充實,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對2022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總的思路和重要部署。 其中,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方面是如何看待2021年經濟增速和新一年經濟增長目標。 去年我國GDP增速以不變價計算是8.1%。用現價計算,2021年GDP約114.4萬億元,2020年是101.4萬億元,一年之內增加了13萬億元。 如果用美元計算,2020年中國GDP是14.7萬億美元,2021年達到17.7萬億美元,增加3萬億美元,這個增量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2021年中國GDP總量大幅增加 這些數據說明了一點:中國經濟已經到了新的增長階段。看經濟增長,要看國內實際增長,也要看按現價美元計算的GDP。 我們前一段時間曾經做過研究,日本和德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后的十六年里,他們的人均收入水平按現價美元計算增長速度都很高。但是從結構來看,只有不到一半是由實際增長實現的,一半以上是通過匯率升值實現的。 從中國的情況看,2021年經濟增長已經出現了這個特點。如果我們按現價美元來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增加3萬億美元,增長20%,遠高于人民幣不變價計算出的增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一年人民幣出現了明顯升值。 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還是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此同時要實現高質量增長,也就是宏觀經濟基本穩定、微觀經濟富有活力、結構持續轉型升級。 如何衡量經濟高質量增長?那就要看全要素生產率是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跟匯率有緊密聯系。從長期看,匯率變動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變動,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之后,匯率就能夠升值。 簡而言之,用現價美元計算的中國經濟增長實際上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實際增長,另一部分是匯率升值效應。而匯率升值的基礎就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們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不是有些低了,但從剛才這個角度講,如果能夠達到和現階段中國潛在增長率相適應的增長水平,與此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收獲匯率升值紅利,那么其實我們的經濟增速還是很快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應對“三重壓力”。我覺得,應對各種情況,宏觀經濟政策作必要的調整當然是有意義的。但對于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來說,如果要保持比發達經濟體更高的增長速度,最重要的增長動能并非來自于宏觀經濟的調控,因為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維持經濟短期的平衡和穩定。 最重要的增長動能其實是來自于結構性潛能。目前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方面的結構性潛能,即城鎮化、結構升級、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新動能。 具體來說,我曾經提出“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1”指的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高質量發展打開地理和動能上的空間。我們做過一些研究,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這個范圍之內可能能夠提供中國經濟大部分的增長動能。 “3”指的是實體經濟要補上新的三大短板,也就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這三大短板。 “2”就是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 簡單說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這些構成了新的結構性潛能。 過去三十多年,我們的結構性潛能是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出口,但這些在近幾年明顯減弱,所以必須要挖掘新的結構性潛能,與中高速增長期相配套。 這些新的結構性潛能怎么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我認為關鍵還是深化改革開放,重點在于要素市場改革。 首先是土地制度改革,重點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比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能不能有序在集體組織之外進行流轉等。要推動城鄉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二是勞動力市場改革。現在我國人口流動的重點已經不是從農村到城市,而是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總的方向還是要提高人口聚集的密度。我們做的一些研究顯示,人口聚集密度比較高的城市,生產率就高,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這也是現在特別強調要進一步推動都市圈發展的原因。 當然,要推動人口進行這樣的流動,重點要解決好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特別是占比較大的農民工配套公共服務問題。這也是下一步勞動力市場改革需要突破的重點。 第三是推動資本市場改革,主線是其發展要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即金融如何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相協調相配合,以及如何為中小微企業有效提供資金,為中小微企業賦能。 四是在數據市場方面。數據是一種新型要素,要通過調整政策、深化改革、推動創新來提高數據流動和利用效率,使它們與實體經濟融合,從而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和數字技術實體化的進程。 各項宏觀政策應向中小微企業傾斜 NBD:2021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2500美元大關,接下來我們該如何繼續發力,使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切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劉世錦: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是要保持一個能夠達到但不盲目追高的經濟增速,二是要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回報就是匯率升值,我們可以從中收獲匯率的增長效應。 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12551美元。2022年只要我們按照設定的經濟增速目標保持高質量增長,同時匯率保持目前水平,那么中國跨過高收入門檻就是大概率事件。 如何在提升人均GDP的同時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我覺得要擴大消費比重,還要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民生傾斜。 從更大范圍來說,提高居民收入涉及經濟各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使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要實行就業優先政策,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如何通過提升人力資本、增加就業創業能力,從而增加收入是一個關鍵。另外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方面過去對一些低收入群體有“欠賬”,我們要把這個短板補上。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包括就業政策要更多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因為它們承擔了中國目前大部分的就業功能。從我們的研究來看,要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需要在未來實現收入增長的人群基本上都分布在中小微企業。 而中小微企業一般來說都是民營企業,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提升人均收入水平,以后就要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NBD:您多次提到匯率的重要性,我們看到,近期人民幣匯率處于相對走強的狀態,但匯率走強會不可避免的對我國進出口產生一定影響,在您看來,今年我們該如何實現匯率的相對平衡? 劉世錦:最近,人民幣匯率出現相對升值態勢,這和當前國際局勢有關。一些地方局勢緊張之后,國際上一部分資金開始購買人民幣資產,這是出于避險需要。 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這和當前國際局勢有關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當出現地緣政治等種種緊張狀況后,國際上的資金開始購買美元資產,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元具有避險功能。但現在有一部分國際資金開始轉而購買人民幣資產來避險,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 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增強,國內政治穩定、社會穩定,這都是促成這一轉變的重要原因。 當然,匯率升值和外貿出口之間是有矛盾的,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的外貿出口會帶來一些影響,因此,人民幣升值不能太快,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 人民幣已經邁入長期升值軌道,這就要求國內企業特別是外貿出口企業切實提升勞動生產率。這方面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德國曾經有相當長的時間處于貨幣升值狀態,但是它的出口也一直保持增長,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德國勞動生產率與匯率升值是相適應的,盡管匯率在升值,但出口仍然保持持續增長。我想中國出口企業可能也要走這條道路。 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行動 NBD:今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這是時隔兩年后赤字率再次降至3%以下,在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此次下降? 劉世錦:雖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赤字率是2.8%左右,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伴隨著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等措施的推進,企業的減稅規模是提升的。 我們還要看到,赤字率有所下降,實際上對宏觀經濟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今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 NBD: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當前,我們應該如何立足國情實現“雙碳”目標? 劉世錦:去年,我們在推進“雙碳”目標方面有很大進步,最大的變化就是,以往講碳減排、綠色發展,往往以環境部門或能源部門為主。但是現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動。 當然,過去一年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急于求成的現象,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這樣的情況,能幫助我們把一些問題理得更清楚。 對中國來說,“雙碳”目標的提出和實現將會推動全面綠色轉型,并且推動中國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但是這需要將長期規劃和短期具體措施相結合。 我覺得,在短期內,減碳不能搞“單打一”“運動式”,指標不能搞錯,要形成“減碳、降污、擴綠、增長”四位一體的協同機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從本質上講,是用一套新的綠色技術全面改造原有技術的過程。新的一年里,這些過程都要繼續推進。 除了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也很關鍵。要創造條件讓市場起重要甚至決定性作用,要在碳核算的基礎上普遍建立碳賬戶,這些工作在新的一年都可以推進。 NBD:從更長的一個時期看,您覺得未來我們應該如何與時俱進,對每年設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進行調整,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劉世錦: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我覺得政府在制定發展目標方面可以做一些相應的調整。如果中國經濟發展正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不需要很久。但即使經濟總量世界第一,我們的人均GDP和發達國家還有明顯差距。 因此在我看來,未來的關注重點應逐步由經濟總量轉向人均指標,包括人均收入、人均GDP等。 下一步,要讓以物質資本為主的投資逐步轉向人力資本為主的投資。目前從我們的消費和投資結構來看,消費比重逐步上升,投資比重在逐步下降。 我們過去往往簡單地把消費和投資對立起來,但換個角度看,消費也是一種投資,它是人力資本的投資。進入當前發展階段,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比重要增加,這就是對人力資本的培育。 從具體指標看,要由以數量指標為主轉向以結構性質量指標為主。技術含量、附加價值、生產率、碳排放、基本公共服務等就是結構性質量指標。 (本文制圖數據來源均為wind) 記者:李可愚 編輯:陳星 視覺:陳冠宇 排版:陳星馬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乱碼在线观看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中文字幕Av在线综合网 | 综合激情丁香久久狠狠男同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