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06 10:24:14
◎其實硬科技的底層技術、項目商業邏輯和對創始人的判斷,這些判斷方法論是相通的。但跨學科領域也非常考驗投資人的持續學習能力、專業團隊的搭建能力,以及投后賦能水平,這就需要基金在動態中不斷強化和輸出。
每經記者 唐如鈺 每經編輯 肖芮冬
據清科數據,生物醫療以2497億元的融資規模成為2021年一級市場吸金力最強的賽道。AI醫療作為其細分熱門領域,同樣以較高的融資規模和市場關注度領跑創投圈。2021年也被業界稱為“AI醫療商業化元年”——首批獲得“人工智能”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的企業陸續走入大眾視野;依圖科技、科亞醫療、推想科技等“獨角獸”開啟了AI醫療第一股的爭奪戰。
日前,圍繞AI醫療的商用落地、發展前景和投資邏輯等問題,GGV紀源資本合伙人吳陳堯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這位年輕的投資人代表紀源資本投資了百圖生科、森億智能、科亞醫療、吉因加、藥研社、深至科技等企業。
他向記者表示,AI醫療時代的帷幕正緩緩拉開,未來隨著監管和市場對AI輔助診療的認可,以及先進設備在各地區醫院、科室的普及,醫療資源短缺的難題有望得到解決,“AI醫療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利益,也是社會價值和民生福利,隨著AI輔助診療、手術機器人等設備的規模化落地,未來不僅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地區乃至鄉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有望緩解”。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2021年被稱之為本土AI醫療商業化元年,您看到了哪些可喜的應用落地?
吳陳堯:現在來看,“AI+生物醫療”最熱的兩個領域就是AI醫學影像和AI輔助制藥。AI醫學影像則是目前接受度最高的場景,可以說是率先實現了應用和商業化落地,比如在疫情中走入大家視野的AI輔助肺部影像診斷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大幅提高了診斷效率;還有眼科、骨科甚至病理的影像輔助診斷等。在這個領域,AI商用落地的速度其實是超出預期的,我們看到不僅是一線城市的醫院在使用影像輔助,其實早在兩年前這些系統就走入了部分三四線城市的醫院,并且逐漸被相應科室大夫所認可。
再有就是AI在制藥領域的應用。創新藥研發有一個著名的“三十定律”,研發一款新藥至少需要10億美元的投入、10年的研發周期和低于10%的成功率。可以說,最終能上市的新藥都是經歷了九死一生的磨難。“三十定律”也直接導致了當下藥物研發難、罕見病治療“一藥難求”的局面。AI輔助制藥就是通過機器學習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推理能力,用數字化的手段大幅提高藥物的研發效率和精準度——比如在化合物發現環節提高篩選效率、在成藥性方面增加預測準確性、尋找新的晶型和劑型方面等環節提高新藥命中率。
我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看到AI制藥能在一些常見又棘手的領域,比如阿爾茲海默癥、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領域帶給我們驚喜。
NBD:除了熱門的AI影像和輔助制藥兩大領域,還有哪些細分賽道值得關注和挖掘?
吳陳堯:其實制藥和影像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繼續挖掘。一方面,AI制藥仍在發展的初期,不管是算法算力與各種數據的結合,還是和藥企的合作,這里面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AI醫療影像診斷其實還有較多的增量應用空間可挖掘,目前我們看到最多的還是內科、眼科和骨科這些科室的應用,除此之外,皮膚科疾病的診療、耳鼻喉五官科早期病變等,這些都是AI影像輔助可以進一步去挖掘的領域,技術已趨于成熟,接下來就是對每一個細分科室和適應癥的覆蓋。
影像和制藥之外,我認為像手術機器人、CDS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數字化公共衛生管理這些都值得關注。過去幾年,GGV也做了比較多的布局、投資覆蓋了早中晚期,比如我們在制藥領域的百圖生科、影像賽道的科亞醫療以及CDSS的森億智能等。
NBD:GGV是TMT基因較重的VC機構,你們布局AI醫療的邏輯策略是什么?
吳陳堯:我們更愿意把賽道稱為“智慧醫療”或者“AI+醫療健康”,就像我們過去看AI賦能其他行業一樣去思考人工智能可以給醫療健康帶去什么。整體布局,GGV仍然是堅持投創新、投技術顛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創業,我們更看好新勢能、新血液去做跨學科的結合,實現真正的AI賦能醫療健康。
當然,這種復雜的跨學科投資對GGV來說更多的是機會。投資邏輯而言,其實硬科技的底層技術、項目商業邏輯和對創始人的判斷,這些判斷方法論是相通的。但跨學科領域也非常考驗投資人的持續學習能力、專業團隊的搭建能力,以及投后賦能水平,這就需要基金在動態中不斷強化和輸出。基于GGV長期以來在TMT、硬科技領域的積累,我們有能力做好“AI+醫療”的投后賦能,也可以為被投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
NBD:2022年,您對一級市場有什么樣的整體預期?會重點關注哪些細分賽道?
吳陳堯:2021年的醫療賽道可以說是非常火熱,也確實存在非理性的泡沫。那么2022年,隨著二級市場的回調,一級市場的資本也會更加趨于冷靜,估值也會隨之回落,這是正常現象。
從整個醫療健康領域來看,首先,我比較看好醫療科技——具備新技術、新材料、新算法的醫療和生命科技企業,比如手術機器人,手術規劃和導航,AI輔助的藥物研發、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基因測序、合成生物學等。其次,我們非常看好“消費升級”,比如康復、體檢、醫美、輔助生殖、精神衛生,這些供給端可以服務升級和整合的細分領域;以及銀色經濟下的康養服務產業,這些都是GGV會廣泛關注的。
免責聲明:每經路演·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