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25 21:13:55
◎消息是最基礎的通信業務,也是很多行業服務和營銷的入口。5G時代,短信升級為5G消息,給各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其中,金融業場景將是5G消息最典型的應用領域之一。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梁梟
在經歷逾兩年建設期后,5G消息商用終于迎來落地。
今日(1月25日)下午,中國電信方面宣布,中國電信5G消息正式商用。這意味著,5G消息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唐珂表示,5G消息作為5G時代的創新型消息交互產品,是公司“云改數轉”戰略落地中的重要業務,將成為運營商的一項重要基礎服務。并且,隨著整個產業鏈的發展,5G消息也將為助推全社會數字經濟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與傳統短信及微信等社交APP相比,5G消息具備高容量、信息送達度高、互動性強、無需下載APP等競爭優勢。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均加速推動5G消息各業務運營工作。
開源證券認為,隨著5G消息的不斷商用普及,未來C端及B端企業用戶需求將打開5G消息更大的市場空間。此外,5G消息也有望成為B端客戶觸達C端用戶的新入口,帶來行業景氣度不斷提升。
據華創證券此前分析,5G消息市場機會巨大。從“近景”看,5G消息有望將傳統短信的400億元市場空間提升到千億元左右規模;從“遠景”看,未來5至7年,結合云、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5G消息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面對廣闊的藍海市場,三大運營商爭相部署5G消息。
2020年4月,三大通信運營商共同發布《5G消息白皮書》,標志著傳統短信業務在5G時代全面升級,RCS成為短信業務演進方向,推動行業標準制定和討論,5G消息或為5G時代第一個落地應用場景。
三大運營商中,中國電信最先正式商用5G消息,并公布了收費標準。中國電信市場部副總經理張小軍表示:“面向個人,中國電信提供5G消息標準套餐,探索多種計費模式;同時擴大5G消息終端覆蓋范圍,加強行業合作。在具體的資費方面,個人接收免費,發送與現行短信一致;企業按照不同消息類型分別收費。”
除了電信外,中國聯通已于2021年11月初啟動了5G消息試商用,并形成公眾、政企雙線發力的5G消息產品體系,同時構建了一點接入、服務全國、實時高效、集約運營、安全可信的5G消息服務能力。截至目前,中國聯通已接入優質的CSP客戶上百家,行業客戶百余家,持續進行5G消息服務升級。
中國聯通方面曾表示,5G消息是公司大應用戰略中的重點工程,中國聯通將5G消息納入到公司投資的重點領域,規劃的投資金額或超過10億元。
雖然擁有龐大用戶量的中國移動還未公布5G消息商用時間表,但2021年年底,中國移動宣布,成功完成5G消息專網試點。這標志著5G消息行業專網能力誕生,為5G消息增加了特色應用和有力武器,將有力賦能千行百業。
更早之前,即2021年10月,中國移動聯合工商銀行共同完成了基于5G消息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并正式上線,成為第一家在5G消息中應用數字人民幣的運營機構,為以5G消息為載體構建數字人民幣應用生態奠定基礎。
華泰證券認為,5G消息應用是運營商消息業務的主動變革,或助力云通信服務商迎全新發展機遇。“長期來看,有望改變短信產業鏈各方的商業模式(如云通信服務商向企業提供SaaS、一站式營銷解決方案服務等),塑造全新的競爭格局。”
消息是最基礎的通信業務,也是很多行業服務和營銷的入口。5G時代,短信升級為5G消息,給各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其中,金融業場景將是5G消息最典型的應用領域之一。
當前,金融業加速服務和營銷線上化的進程,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非接觸式服務規模大幅增長,線上渠道觸點對于金融機構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目前金融機構業務線上化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流量競爭激烈、客戶數據精準度不佳、線上資源投入分散、場景融合能力不足、數據安全挑戰等。
由于終端的原生性,5G消息為金融機構提供了低成本的客戶觸達渠道,提升線上業務體驗,帶來更高客戶轉化率,5G消息平臺為金融機構與其他行業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場景金融提供便捷的工具。
面對C端市場,雖然5G消息服務中的第三方服務(如外賣、打車、酒店訂購、票務預訂等)暫未上線,但開源證券認為,隨著5G消息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5G網絡的不斷完善,上述相關服務會陸續推出。
不過,由于當前國內5G消息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例如:運營商對5G消息業務的運營方式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支持5G消息業務終端比較少,許多終端制造企業缺少參與5G消息推進工作的熱情;同時,5G消息應用示范比較少,大眾感知不足等。
如今,短信已經誕生28年,在5G技術下,如何結合網絡新技術、新特性和新能力,升級到“5G消息”,也成為運營商們關注的焦點。
對于5G消息今后的發展,中國通信企業協會會長苗建華提出了五點建議:進一步加快5G消息終端規模化覆蓋;進一步加強5G消息標準建設;進一步探索5G消息運營模式;進一步加快打造標桿示范,推動區域試點;以及進一步開展監管政策和技術手段研究。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