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憧憬“元宇宙”:技術臨界點催生浪潮,2022年,消費級爆品還有多遠?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02 09:53:06

每經記者 李少婷  王晶    牛盈博    每經編輯 陳俊杰    

5323066978879073280.jpeg

2021年最火的新詞中“元宇宙”必要占一席之地。

“故作神秘”、“胡扯”——但提及這一高頻概念,大眾的評價顯得頗為復雜,與互聯網科技公司大舉投入“元宇宙”的熱潮形成鮮明對比。

12月初,Meta(原Facebook)旗下的VR世界“Horizon  Worlds”正式向美國和加拿大18周歲以上人群開放;不久前,百度發布元宇宙產品“希壤”,并在元宇宙中舉辦AI開發者大會……騰訊、字節跳動、小米集團等,幾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都在搶占產業機遇。

政府也將“元宇宙”寫入發展規劃。12月30日,上海方面表示,將引導加強元宇宙底層核心技術基礎能力前瞻研發。國外,韓國首爾市政府也頗為積極,在12月初表態,將在2022年底前開發“元宇宙首爾”,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務。

是難得一遇的商機還是虛晃一槍的投機?如此聲勢浩大,元宇宙會是曇花一現嗎?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有關手機廠商、互聯網公司、VR(虛擬現實)及AR(增強現實)產業鏈企業及創投機構。在業內人士看來,元宇宙受到熱捧源于“下一代互聯網”的共識,而元宇宙的接口未必是人們相對熟悉的VR頭顯,蘋果公司低調布局的眼鏡也可能是硬件突破口。

7719768397731993600.png

熱捧源于共識

互聯網界需要元宇宙

3641507472375836672.png

一如互聯網的興起,“風暴”是從硅谷刮起來的。2021年3月,“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登陸資本市場并受到追捧。此后,Facebook改名Meta,微軟發布企業元宇宙,英偉達持續技術投入元宇宙。

雖然蘋果CEO蒂姆·庫克不認可元宇宙這個“流行詞”,只愿將其稱之為增強現實(AR),但他表示,AR將是蘋果的下一個“節點”,前景光明,甚至蘋果 AR 頭顯有望在十年內取代 iPhone。目前,蘋果已投入近千人研發團隊來開拓這個新領域。

國內市場方面,騰訊密集投資與元宇宙概念相關的數家公司,馬化騰還公開表示,騰訊擁有大量探索和開發元宇宙的技術和能力;網易則將重點放在虛擬人相關的投資上,同時注冊了“網易元宇宙”等商標。

此外,字節跳動先后收購了“中國版 Roblox”的游戲開發商代碼乾坤及VR硬件設備商Pico;由張藝謀等聯合創辦的 VR 公司當紅齊天SoReal,近日獲小米、英特爾關聯公司的入股;百度則一邊搶先推出元宇宙產品“希壤”,一邊對外強調當前為-6.0版本,距離產品正式啟用還需要數年迭代。

8673182561824720896.jpeg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87422

元宇宙是平行于現實世界、高度互通的虛擬世界。探究元宇宙爆火的原因,還要回歸到人們熟悉的互聯網。

“從技術的發展節奏來看,大概十年一次(迭代),基于PC的Web1.0和基于手機的Web2.0,都局限于2D的空間。”深耕VSLAM(視覺導航)技術領域的詮視科技創始人林瓊表示,科技界對“元宇宙”的追捧,來自于人們對“交互”的渴望,“業界對‘元宇宙’的追捧,來自于人們對‘3D交互’的渴望,因為它更真實、更沉浸 。人類對3D的訴求一直沒有間斷過,只是沒有非常好的高度沉浸式的體驗平臺和設備來實現3D的交互”。

產業界和資本界都渴求為“下一代互聯網平臺”找一個技術出口,疫情成了催化劑,元宇宙應運而生。

實際上,從技術角度拆解元宇宙,會發現這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不論是虛擬現實、區塊鏈還是5G,都是此前已為人所熟知的技術。只不過,隨著顯示器件的進化、算力低成本化、端云結合等,“元宇宙”有了適宜的土壤。

“各類技術的演進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有一定的進步,雖然離終局狀態還有點距離,但在未來的一兩年內,逐漸能看到行業應用和消費類應用的興起,有消費者愿意買單,有些技術已經過了投入產出比的臨界點。”聯想創投合伙人王光熙表示。

“我們往往會高估一項新技術對近期的影響,低估它們對未來的影響,這句話適用于 VR,適用于元宇宙,適用于一切新技術。”盛景嘉成主管合伙人王曉輝認為,元宇宙相關產業正在經歷Gartner曲線(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我們必須有一只眼睛盯著市場發展,不然市場爆發的時候,我們就趕不上了”。

7719768397731993600.png

VR“重煥生機”

但創投市場不再為此瘋狂

3641507472375836672.png

在外界看來,作為一個“入口”,元宇宙的出現使得偃旗息鼓多年的VR產業“重煥生機”——VR設備Meta Quest 2出貨量預計在2022年Q3超過2000萬臺。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VR、AR技術有望為全球經濟帶來1.5萬億美元的GDP增量,為全球經濟帶來1.81%的增長。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沒有VR產業的蟄伏,就沒有元宇宙受熱捧的基礎。

王光熙認為,在疫情和消費端的雙重推動下,VR產業鏈上的各個增長點匯聚為一個叫“元宇宙”的雪球,隨著更多感官交互體驗的元素結合進來,雪球被越滾越大,而相較于VR產業,“元宇宙”長遠的定位和對終局的猜想沒有太大的變化,核心區隔點還是沉浸式的虛擬體驗。

第一次VR/AR浪潮盡管來去匆匆,但催化了資本和產業對VR技術的投入。

2016年,在AR/VR的第一次浪潮中,林瓊和幾個伙伴在硅谷創立了詮視科技,專注于空間感知交互核心算法和算法的芯片級部署。“我們那個時候就是看到AR/VR這一未來的技術平臺,我們部署了面向AR/VR的高速、高精度的VSLAM端處理交互方案,那時候大家都認為這是后手機時代的一個無所不能的平臺,資本界和產業界都非常瘋狂” 。

但入場以后,林瓊很快意識到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差距,”不論是交互體驗,還是應用場景都很不成熟”。正因如此,產業界也迅速冷靜了下來,VR產業的寒冬猝不及防。

幸運的是,2018年,詮視科技回國落地一年后,在英特爾的背書下,詮視科技拿下了幾個知名行業標桿客戶的AR眼鏡系統定制項目,從而奠定了詮視科技AR核心技術和產品交付的基礎。

523853011127321600.jpeg

詮視科技創始人、CEO林瓊 受訪者供圖

林瓊表示,公司也經歷了“拿著錘子找釘子”的階段——擁有技術卻沒有十分契合的落地場景。早前, 基于模組級VSLAM的技術的部署能力, 詮視科技也嘗試了機器人,AGV(自動導引運輸車),無人機, 和掃地機等領域,后來落地了一家日本的家庭陪伴機器人,并形成了持續規模化量產出貨。

“落地這個(指陪伴機器人)場景,并不代表著我們技術平臺的終極的能力,我們的初衷是圍繞著未來的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化打造一個感知交互的技術平臺。”林瓊表示,詮視科技當前的方案交付都是基于名為SlimEdge XR的一個智能感知單元,承擔了高性能XR的感知交互任務的端處理。

“正是在資本的推動下,包括Facebook、微軟等大公司持續地投入和開拓之下,行業才實現了從嬰兒期到少年期的成長,才奠定了今天元宇宙概念形成的基礎。”林瓊表示。

熱潮再起,但創投市場上,5年前的瘋狂沒有再復現。“現在的資本也很冷靜,不像2016年、2017年的時候,沾上個詞就萌動了,大家都受過市場的教育,變得冷靜了,也在看什么樣的事情能在未來提供核心價值,以及有怎樣的退出路徑。”林瓊說。

“確實很多項目現在又水漲船高了,但是作為投資人我們還是要擦亮眼睛。”投資人王曉輝曾投出光輝城市和NOLO等VR產業公司,她表示在當前形勢下,投資人要審慎判斷哪些產品是能夠“變現”的,哪些還需要等待技術的進一步成熟,還要注意創業公司在平臺卡位之下的發展空間。

7719768397731993600.png

眩暈體驗難解

VR未必是唯一方案

3641507472375836672.png

“大概還有將近2000天之后,我們會正式發布這個產品。”12月27日,百度AI開發者大會在“元宇宙產品”希壤中舉行,莫比烏斯環形狀的創造者之城引人注目。此前,在超前體驗環節,百度副總裁馬杰多次對媒體表示,希壤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現場體驗的反饋也印證了“早期”——在元宇宙的世界中“行走”20分鐘,不少體驗者仍然反饋有強烈的眩暈感。

7359675097194658816.jpeg

正在體驗VR設備的小朋友 每日經濟新聞 蘭素英 攝

“主要的瓶頸還是可穿戴設備上所能夠提供的算力還遠遠滿足不了我們對體驗的追求,還有人機交互的器件,比如AR顯示器件,從長遠來看,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目前還是戰國時期,多種路徑并存。”林瓊介紹,VR設備的低成本化,成為一種“入場”的方式,盡管效果欠佳,但給了人們體驗的機會。

目前的情況是,可穿戴設備中影響體驗的環節大多有明確的理論或技術路徑,VR頭顯,如果采用多透鏡組合, 可以減少畸變和色散, 也可以做得體驗很好,只是成本過高。此外,林瓊介紹,以人的視覺習慣為例,注視點渲染是個很好的技術, 即注視點之外的地方應該虛化,注視點則應該做高精度的渲染,但是這一技術依賴于眼球追蹤, 其成本遠未達到可以普及推廣的程度。

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突破,是個曲折的過程。

王光熙以智能觸摸屏手機的發展歷程為例,在智能觸摸屏手機出現之前,IBM公司結合了手機和PDA的功能特點,在1993年推出的“Simon”中首次內置觸摸屏,隨后摩托羅拉、三星、HTC等手機廠商,在尋找真正適合手機的觸摸屏設計都推出過許多過渡型手機,但這些中間形態的產品只能在少數人群中推廣,直到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具有高分辨率、多點觸控功能的iPhone,才真正確立了觸摸屏的標準。

而作為元宇宙入口,VR頭顯或許是當前人們最熟悉的,但并非唯一方案。

“從技術的角度看,我覺得元宇宙的出現,必須要出現一個人機交互的革命性的東西,我覺得VR一定不是。”金山辦公CEO章慶元擔憂VR的推廣難度,認為這很難成為元宇宙的主流入口。

林瓊就認為,AR的生命力可能會更強。“VR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沉浸式的視覺體驗平臺, 實現了從2D到3D的提升.  而AR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全新的3D人機交互的工具,就像PC一樣可在各行各業提供價值.  AR所提供的虛實結合的呈現能力, 是人類高效率連接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基礎, 我們堅信AR在今后的元宇宙的發展中是中流砥柱,可能會是終極平臺”。

業內持同樣觀點的不在少數。“2021年,通過體驗各種各樣的AR設備,內容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真正離老百姓的生活或者大商業成功的趨勢到來還有一定的距離,仍然需要做技術的持續投入。” vivo副總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說道。

AR在技術難度上并不亞于VR,周圍舉例稱,“在桌上放上一瓶水,物理世界可以感知到,但在數字世界里,需要知道這個平面和線,也就是說,物理世界的東西要映射到數字世界,點線面要做到比較精準。當下的技術要想達到精準可用的狀態還要幾年時間。除此之外,更大的阻礙、挑戰是相關的內容和服務跟不上”。

“行業花了七年才走到了VR在商業上爆發的拐點,AR的拐點可能還要三到五年時間。AR被認為是今后10年最有挑戰的技術之一。”林瓊判斷,AR真正起飛可能要等到以感知和傳輸相結合為特點的6G技術的成熟。

7719768397731993600.png

眼鏡才是未來?

消費級爆品尚待解鎖

3641507472375836672.png

3622169692698671104.jpeg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管未來互聯網是一種什么樣的形式,都需要入口設備,這正是消費級硬件下一個劃時代的機遇。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以不同的形態重復出現。”王光熙認為,類似于移動互聯網和PC時代,一個來自于相對有實力的玩家的革新型商業行為,會成為規模化普及的爆發點。而一個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產品至少需要經過三代的迭代,才能夠真正成為行業先行者,獲得較高的大眾接受度,從而帶動整體賽道的加速發展和商業模式的革新。

多位受訪者都認為,眼鏡是更具可能性的入口設備,手機則是當下比較自然的算力依托。

“利用當前的大規模的手機存量市場,同時利用手機的算力,以手機生態為基礎構建具有3D沉浸式的體驗,可能中短期見效會比較快。從長期看,手機可能會被AR取代,或者手機和AR眼鏡平分天下,AR眼鏡以后可能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硬件平臺。”林瓊認為。

盡管從不渲染元宇宙,但外界已從蘋果公司的動向上勾勒出其戰略路線,其押寶的設備也正是眼鏡。

本月初,申萬宏源分析師駱思遠研判稱,2022年蘋果AR/VR眼鏡也許會與iPhone 14一起“搭配”運行。駱思遠認為,蘋果遲遲未能推出眼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機輕量化、零組件模組化進程仍有不小的改善空間。在云端計算方案還無法實現的背景下,蘋果想推出一款輕薄短小的AR/VR眼鏡,那么iPhone、iPad、MacBook可能順勢成為承擔眼鏡運行的計算載體,采取局端方案。所以蘋果AR/VR眼鏡也許會與iPhone 14一起搭配運行。

雖然蘋果尚未發布AR智能眼鏡,但已推出多款AR應用,包括RealityKit 2、Object Capture以及AR Maps等。蘋果官網顯示:“我們擁有全球最大的 AR 平臺,擁有數億臺支持 AR 的設備,以及 App Store 上的數千個AR應用程序。” 

在通往元宇宙的產業進程中,相對于PC和手機時代,國內外的技術差距縮小了,但相較之下,我國最具有優勢的還是行業復用能力。

“制造和生產環節,在PC和手機時代,中國已經確立了世界工廠這樣的制高點。”王光熙認為。

王曉輝也持相近觀點,她認為,相比國外科技巨頭,中國VR/AR產業鏈的布局優勢在于產品迭代。中國人口基數大,新的產品投放到市場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很多反饋,這對于制造商來說無疑是推動產品和技術優化升級最大的助力。此外,國內的集成制造能力和內容開發能力也很強。

至于顯示芯片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我國還沒有突破國外專利的限制,這也是未來的攻堅方向。12月30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上海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及加強元宇宙底層核心技術基礎能力的前瞻研發,推進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終端研制和系統化的虛擬內容建設,探索行業應用。

王曉輝表示,伴隨著國家“專精特新”政策的引導、新一輪硬科技核心爆發時間點的到來和C端商業模式的成熟,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團隊致力于“硬科技”領域。

(每經記者可楊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李少婷 王晶 實習生 牛盈博

編輯:陳俊杰

視覺:劉青彥

排版:陳俊杰 王蜀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在线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日韩亚洲欧美国产动漫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福利一区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