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6 22:48:56
◎在萬科每次的股東大會上,股價問題一直是中小股東最關心的。相較于今年6月份在2020年度股東大會的回應,郁亮在本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對于股價問題的回應顯得“壓力山大”。“首先我覺得抱歉,因為我們工作沒做好。股價下跌有宏觀的因素,也有做得不如別人的地方。跟優秀同行相比,我們的股價表現不太好,說明工作沒做好,特別不好意思。”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魏文藝
11月26日,深圳鹽田大梅沙,萬科2021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召開,萬科分拆萬物云上市是這場臨時股東大會的焦點。
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的解釋是,萬物云分拆上市是因為已經成熟且是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段。對于中小股東關心的萬科股價下跌問題,郁亮也再次表示抱歉,并稱自身壓力也很大。“跟優秀同行相比,我們的股價表現不太好,說明工作沒做好,特別不好意思”。
對于行業現狀,郁亮認為,現在房地產行業不是處于混亂的狀態,而是混沌的狀態。“混亂是雖然很亂但是能看清楚很多,而混沌就是看不太清楚。有的時候我們各有各的依據,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知識素材。”
當萬科發出萬物云分拆公告時,外界的普遍反應是“突然”。雖然萬物云一直都具備上市的條件,只是萬科內部此前對于萬物云的上市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萬物云現在啟動上市并不突然,也不存在上市是為解決萬科的資金問題。孩子大了之后也想獨立發展,也要滿足他們獨立發展的想法。”郁亮表示,萬物云選擇此時分拆上市,是因為發展已經成熟,不是作為一個傳統物業服務商,而是作為城市服務商上市。
雖然現在確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特別好的上市時機,但這不是萬科關心的要點。郁亮個人對過高估值充滿了警惕和恐懼,從內部來看,他覺得過高的估值也有可能會對員工心態造成一個不切實際的預期。
“上市不就是一個新的起點嗎?我們相信未來它能成長出更多的東西,能夠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這才是我們上市的考慮。”郁亮指出,萬物云上市的時間點目前可能比去年更合適,因為市場估值趨于理性,理性資本市場才能給予真正優秀的企業一個適當的定價。
萬物云改名之后,在科技業務領域花費了不少力氣,也時時在拉近自己與科技公司的距離。但從萬物云的拆分公告看,其仍然是一個“物業股”。
對此,萬物云CEO朱保全在臨時股東大會上表示,萬物云未來重倉投資的方向是科技、云服務,但是在公司的業務領域,萬物云是把自己定義為服務業。
“我們到底是不是物業股?我曾經試圖想去物業股化,甚至叫去地產化,但是很難。因為不論是我們的母公司,還是過去從事的業務,以及今天市場的認知,大家還是希望能夠帶上點地產色彩和物業色彩,所以今天我也不太糾結這件事情了。”
而在物業之外,萬科在其他賽道的業務未來也存在分拆上市的可能,這也是萬科尋找下一個春天的活法之道。
“即使是做開發業務,賺錢也不能賺大錢了,因為有限價,所以你的利潤水平一定是被約束的,只能拓展更多的賽道。”郁亮表示,萬科現在做的一些賽道業務基本上已經比較成形了,萬物云的分拆是萬科開始的第一單,其他幾個業務希望未來也能陸續上市。比如萬科旗下的出租公寓板塊、物流板塊等,物業的產品樹上未來也會誕生上市公司出來。
在萬科每次的股東大會上,股價問題一直是中小股東最關心的。相較于今年6月份在2020年度股東大會的回應,郁亮在本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對于股價問題的回應顯得“壓力山大”。
一位小股東在現場提問稱,萬科的股價今年3月份以來從30元跌到現在19元的位置,跟同業相比,是跌得比較厲害的,反彈的時候卻又反彈的比較少,萬科怎么看待股價問題?
“首先我覺得抱歉,因為我們工作沒做好。股價下跌有宏觀的因素,也有做得不如別人的地方。跟優秀同行相比,我們的股價表現不太好,說明工作沒做好,特別不好意思。”
郁亮表示,自己也持有萬科的股票30多年了,自身壓力也特別大。“但是我覺得我們市值、股價的表現不僅反映了盈利能力,也反映了公司成長性,顯然在這兩方面我們給人的想象空間做得都不夠。”
在談到對行業的看法時,郁亮認為,現在房地產行業不是處于混亂的狀態,而是混沌的狀態。“混亂是雖然很亂但是能看清楚很多,而混沌就是看不太清楚。有的時候我們各有各的依據,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知識素材。”
在郁亮的“常識論”中,他指出,“常識告訴我們,天無絕人之路,總有路可以走。天下沒有做完的生意,只有沒做好的生意。常識告訴我們花無百日紅。怎么辦呢?你需要在這朵花還沒謝的時候種下一朵花。當然說起來容易,你去種別的花,或者說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要做到其實并不容易,因為還有水土不服的問題。但是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所以說尊重常識是告訴我們,天下沒有做完的生意,你需要做的事情是相信未來,并且為未來去播種、去下工夫。”
萬科董事、總裁、首席執行官祝九勝則著重回答了凈利潤下降的問題。2021年第三季度,萬科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的凈利潤56.4億元,同比減少23.3%。
祝九勝在現場回應稱,萬科第三季度凈利潤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地售比的提升,對毛利率造成的壓力是不斷增強的;二是基于萬科的理解和安排,在安全和增長之間要求得一個平衡。
祝九勝披露了一段數據,從2017年到2020年,萬科的地售比從26%升到了43%,增長了17個百分點。萬科現在一方面在不斷觀察地售比朝什么方向變化,這取決于未來土地市場的狀況;第二方面,萬科也在地售比增加的情況下,思考如何能夠去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保證利潤下滑不要那么快。
“我們的戰略轉型從2014年開始,把安全和發展作為一對矛盾拿出來平衡始于2018年。我們主動控制了開發業務的增速和規模,鋪開了另外一些經營服務的業務。我們的創造、結轉和結算之間有一個時間差,當年控制下來的規模、速度會滯后反映,這是我們的主動選擇,跟外界的環境、調控的政策和外部因素等都不相關,這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和我們的主動調整。”
祝九勝表示,萬科認為在這個歷史階段,安全比增長更重要,能力比規模更重要。純粹的活下去是不足以滿足萬科的野心,新的春天來臨的時候,萬科有什么新的玩法、新的活法、新的能力,這就確實對萬科的能力構建和能力打造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婉銀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