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4 19:22:59
◎《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發揮中央資金引導和地方政府主導作用,完善補償資金渠道。
◎《意見》強調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制度,加快產業清潔生產、循環化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科學構建湖區產業發展格局。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蔡智超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2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加強長江經濟帶重要湖泊保護和治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到2025年,太湖、巢湖不發生大面積藍藻水華導致水體黑臭現象,確保供水水源安全。洞庭湖、鄱陽湖、洱海、滇池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鞏固提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水質穩中向好。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調蓄能力持續提升,全面構建健康、穩定、完整的湖泊及周邊生態系統。
到2035年,長江經濟帶重要湖泊保護治理成效與人民群眾對優美湖泊生態環境的需要相適應,基本達成與美麗中國目標相適應的湖泊保護治理水平,有效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發揮中央資金引導和地方政府主導作用,完善補償資金渠道。
在著力優化空間布局方面,《意見》提出,要加快構建管控體系。緊密圍繞長江經濟帶重要湖泊保護治理目標任務,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考慮湖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快編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健全流域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
與此同時,要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識別湖區重要生態系統,有效銜接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安排各類空間和要素。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布局,因地制宜謀劃湖泊水資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生生物保護等空間。加強重點湖泊流域保護治理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意見》還明確,要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探索推進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洱海、滇池等重要湖泊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構建法治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體系。
厘清不同自然資源類型邊界,清晰界定重要湖泊流域等生態空間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主體。積極探索取水權登記的途徑和方式,健全水資源產權制度,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
《意見》強調,要提升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合理布局湖區飲用水水源地及取水口,制定并公布飲用水水源地名錄,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湖區重要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提升城鄉飲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開展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飲用水水源安全評估,推進影響飲用水安全的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
逐步“上岸”的漁民在湖南省岳陽市東洞庭湖進行巡護 圖片來源:新華社
《意見》強調加快推動綠色發展。不僅要強化水資源節約利用,還要調整完善產業結構。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制度,加快產業清潔生產、循環化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科學構建湖區產業發展格局。
同時,要強化“散亂污”企業整治,推動太湖、巢湖等流域造紙、印染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有序推動相關產業向資源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轉移,妥善做好退出產業和湖泊禁漁等后續基本民生保障。在太湖、洱海、洞庭湖等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推進生態價值轉化。
此外,《意見》還明確大力推動經濟轉型。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地制宜培育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等產業。
在太湖等有條件的湖區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吸納就業人員。引導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洞庭湖、鄱陽湖等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推動滇池、洱海等發展湖泊旅游,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做強做優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度假康養等特色優勢產業,助力推進湖區產業轉型發展。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江下游的太湖等湖區可以發展信息、金融、物流和電子商務等行業,也包括傳統的教育、醫療、餐飲、住宿等文化旅游行業。發展這些行業對這些湖泊帶來的污染和資源等壓力都會小很多。
他認為,相對于下游來說,長江中游的湖泊水系沒有那么發達,加上周圍存在大量農業區域,可以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而在長江上游地區,像滇池、洱海等湖泊則可以憑借其獨特的山水風光條件,發展生態旅游和度假康養等一系列特色產業。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