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9 18:29:28
11月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峰會”上,其中在以“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華安證券總裁助理唐泳坦言,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后,我們就在考慮券商資管,特別是中小資管的發展方向。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吳永久
2012年,券商資管行業的管理規模1.9萬億元。“一法兩則”公布以后,整個券商資管業務的創新極大地爆發,并快速在資管新規出臺前夕,達到了高峰時期接近17萬億元的體量。而在壓縮通道業務轉向主動管理后,3年左右,券商資管的規模降至7萬億元附近,下滑了近60%。
行業觸底,在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和券商資管子公司相繼成立,并謀劃公募牌照的同時,券商資管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又應該在哪兒?
11月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峰會”上,其中在以“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華安證券總裁助理唐泳坦言,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后,我們就在考慮券商資管,特別是中小資管的發展方向。
而從這幾年華安證券的實踐情況來看,唐泳覺得有兩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發揮券商的投行、投資、融資、客戶服務、銷售的綜合平臺優勢。華安證券這幾年,資管跟經紀、投行主動協同,發揮了比較好的效果。
二是主動管理的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權益類的投資,更需要一個長時間不斷地總結、隊伍不斷歷練,要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以前券商的資管過于急功近利,規模擴張的過程中比較浮躁。固收是各家資管吃飯的主戰場,這塊需要強化,可以在固收的基礎上擴展“固收+”,這幾年有不少券商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的特色。
唐泳認為,現在是比較好的發展時機,因為整個行業觸底,以前積累的歷史包袱也逐步消化。目前券商資管的規模雖然只有6.8萬億元,但經過近十年的積累,比起2012年的規模、投研能力和品牌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總體來說,大多數券商資管生存還是不成問題的。行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市券商的資管收入增長了20%多,但整個行業增速不到10%。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有頭部集聚的特征,中小券商在發揮自己專業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特色化、差異化,這是未來長期要奮斗的方向。產品上,整個行業也要抓住大集合公募改造的業務點,形成規模效應,逐步體現券商資管往公募方向發展過程中的能力和品牌。
資管新規出臺后,大量剛兌的銀行理財產品面對挑戰,對非銀行的資管機構而言,是存在業務機會的。
“近些年來,我們感受比較深的就是做產品時,首先要增強客戶的體驗。在產品投資運作以及產品線上,要體現我們的特色化。”華安證券總裁助理唐泳坦言。
唐泳進一步指出,銀行理財的客戶對于收益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對波動的厭惡是比較明顯的。做“固收”或者“固收+”產品,要降低產品的凈值波動,努力達到業績報酬基準。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大量的功夫。雖然很難,但做得多了,經驗總會多一些。
其實,無論是公募、私募還是券商資管,近些年來都在這個“+”身上發力,公募基金加權益、加量化,私募基金產品在選擇“+”的方向更是多樣化。
唐泳則是表示:“我們覺得這幾年轉債是‘+’方面比較好的品種。2018年可轉債新規出來后,我們整個團隊對轉債的投資一直比較關注,2019年以及今年,都是轉債投資的大年。通過這幾年的實踐,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今年定增的投資機會也是比較確定的。近年。華安證券資管的發力點也是在‘固收+’方向。當下,在現有的產品規模、品牌的情況下,可能固收是我們的主戰場,我們要集中精力把‘+’做好,‘+’做好逐步可以提升公司的權益類投資的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