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7 22:54:23
付克友(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執行院長)
10月2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價值地產年會在深圳舉行。與會嘉賓共同探討了“新周期、新形勢、新理念”下,行業和房企如何迎接“房地產業二十年未有之變局”。引人矚目的是,年會上發布了《2021中國地產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TOP100榜單》。
這份品牌價值榜,與年會“錨定價值,理性求進”的主題相契合,同時也有力印證了“房地產業二十年未有之變局”。的確,品牌價值越來越成為房地產企業內在價值的重要源泉,品牌力也越來越成為房地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正是“變局”深層次的標志性含義。
品牌貢獻率在提升
本來,品牌對房地產業的重要性,或者對房企財務收益的作用,也即行業的品牌貢獻率,是很普通的。這并不難理解,通常情況下,購房者在作購房決策的時候,會反復比較、掂量品牌,會比汽車加油、銀行存錢更重視品牌,但也不會像購買一件奢侈品那么重視。
特別是在之前房地產業高速擴張的階段,在一個“高周轉、高杠桿、高負債”的市場,品牌長期以來處于一個可有可無、若隱若現的尷尬位置。它可以錦上添花,但卻未必能雪中送炭。道理也很簡單,如果房地產規模和房價能夠高歌猛進,如果開發商拿到土地就意味著高額利潤,它為什么要重視品牌的建設呢?它的精力不應該是融更多的資、拿更多的地、開更多的盤嗎?從需求端來說,也是一樣。如果購房者買到就是賺到,他也沒有必要去在乎品牌,能夠搶到房源坐享厚利,比什么都重要。
這也和住房的商品屬性有關。它既是消費品,又是投資品,甚至被作為炒作的對象。投資品看重的是成本和未來升值的空間。品牌對投資炒作當然有作用,卻并非關鍵性的作用。住房市場的供需,決定了住房投資的價值。
品牌對于住房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消費品的層面。但在很長一段時期,住房更多體現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剛需,而不是改善型需求,更注重的是性價比,而不是品牌。在這種情況下,品牌價值被忽視甚至輕視,也就不足為奇。
但在“房地產業二十年未有之變局”背景下,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行業的品牌貢獻率在提升,品牌價值之于房地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個以規模取勝的粗放式發展的所謂“黃金時代”結束了,一個以內涵增長的高質量發展的品牌時代來臨了。
多因素促房企必須重視品牌
首先,“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倒逼房企必須重視品牌。中央多次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既然房子是用來住的,必然削弱投資屬性,而催生更多消費屬性,購房者會更加重視住房的品牌價值。
其次,嚴峻的市場變化,讓房企不得不重視品牌。這是顯而易見的現實:房地產市場的規模到了一個頂點或者飽和狀態。特別是在“三道紅線”“集中供地”“房地產稅試點”等政策背景下,無論是投資還是成交,都轉入清淡。
比如,傳統的“金九銀十”就風光不再。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9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數據,房價下跌城市的數量創新高。土地紅利沒有了,金融紅利也沒有了,房企必須向經營要紅利,向品牌要紅利。在這種情況下,房企考慮的不是賺快錢,而是怎么活下去。品牌,就是房企抵抗寒冬的武器。事實已經證明,品牌價值越高的房企,越有實力穿越行業周期,越能活下去,越能活得好。
第三,是房企自身的轉型發展,也提出了品牌的要求。短平快的銷售路徑走不通了,就要采用精耕細作的長期主義,品牌正是長期主義的核心內容。這是增長模式的轉型,另外還有產業的轉型。當住房市場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房企也需要考慮新的賽道,比如文旅、物業、商業消費等,打造第二增長曲線。這些新的賽道,本質上是從功能化產品向生活方式轉變。這就不再是高周轉的生產模式所能實現的,必須依靠產品力、品牌力的提升,去獲取更高的溢價。
最后,歸根結底,住房市場需求端的變化,決定了供給端的變化。當住房市場從剛性需求,轉變為越來越多的改善型需求,品牌的需求也就水漲船高。簡言之,就是購房者需要更好的房子,不只是功能性需求,還有審美性和精神性的需求。住房越是高端,品牌的價值含量也就越多。對于購房者來說,他們選擇好的品牌,就意味著更強的綜合實力,更好的產品服務,更高的增值空間。對房企來說,要回應這樣的需求,就必須回歸本質、修煉內功、應時而變,聚力品牌提升。
可引以為證的是,在本屆價值地產年會上,每經AI品房正式上線發布。數據化產品的應用,正在為消費者提供越來越多的便利,也消弭了開發商和購房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意味著購房者會越來越挑剔,也會越來越看重房企的口碑和品牌。如果沒有品牌,房企拿什么去征服購房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