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4 20:24:42
◎9月7日,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將在成都舉行。數字空間如何唱響“雙碳”發展主旋律,數字經濟如何成為綠色發展新引擎?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中國的碳中和還有一個挑戰,就是對接2060年實現碳中和過程中,與外部國際社會如何銜接的問題。各個經濟體之間如何達成碳中和的協作,其中如何形成一些具體的方案,我們還需要一步一步推進。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李明明 每經編輯 陳星
自從我國宣布“雙碳”目標以來,碳達峰、碳中和概念迅速“走紅”,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
從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中間留給我們的時間遠遠少于歐美國家(45年左右或更長)。我國面臨碳中和轉型的時間短、壓力大。
而在低碳轉型的同時,經濟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指標。我國亟需探索“雙碳”目標實施路徑和技術研發,以緩解碳減排帶來的壓力。
9月7日,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將在成都舉行。數字空間如何唱響“雙碳”發展主旋律?《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數字碳中和是否是當前轉型發展的大趨勢?
賈康: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廣泛和深入,各個創業創新領域里都需要注重數字化。“雙碳”目標是中國已經確立的、對國際社會作出承諾并要加以兌現的戰略性目標,實現“雙碳”目標一定要在數字化這個方面做出成功的結合。
NBD:政府、企業等如何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
賈康:政府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一定要結合數字化的科技創新來發展。比如,政府在職能轉變過程中,要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制度改革創新、管理機制創新,積極、充分地運用科技創新成果來提高運行效率,更好地服務社會公眾。這種結合,即是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這方面就需要有定制化解決方案,因為綠色低碳創新發展涉及大量技術性的細節。比如區塊鏈大家都認為很重要,但區塊鏈怎樣運用到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現在沒有公認的高水平技術路線,但至少要從聯網做起,大家都認同了“互聯網+”。
大數據、云計算首先要對接到“互聯網+”上,然后再討論如何把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運用進去,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里的組成部分,要有專家團隊來由粗到細有序推進,不斷豐富相關的具體內容。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更要把自己的創新創業和數字化結合,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都需要定制化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數字化還要對接人工智能的智慧化。如何從生產經營戰略上形成高水平的定制化解決方案,是每一個企業主體都要處理好的大問題。
NBD:今天我們說數字碳中和,那么究竟該如何理解數字碳中和,中國的碳中和還面臨哪些挑戰?
賈康:數字經濟這個領域是很難單獨界定的,因為它滲透在所有的經濟領域里,所以碳中和也不能理解為狹義的數字經濟領域問題,它是全社會共同努力過程的碳中和。
中國的碳中和還有一個挑戰,就是對接2060年實現碳中和過程中,與外部國際社會如何銜接的問題。各個經濟體之間如何達成碳中和的協作,其中如何形成一些具體的方案,我們還需要一步一步推進。
NBD:未來國際社會該如果做好碳中和的協同?
賈康:整個人類“地球村”要達到碳中和,這才能真正解決過高碳排放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經濟手段的運用非常重要。比如碳交易市場,以后會越來越國際化。還有在調節碳排放時,歐洲議會投票通過的“碳邊界調整機制”(類似于“碳關稅”)會不會起到應有的調節作用,這些都要進一步探討。
屆時要處理的是不同經濟體、各個國家之間的碳排放協同關系。
NBD:實現數字碳中和,您認為其中最主要的或者最亟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賈康:實現數字碳中和不能光講技術創新,還要研究制度如何創新。比如說如何鼓勵大家真正調動內在的創新潛力,涉及產學研結合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和培養人才的教育體制改革,這在中國還有可觀的提升空間。制度創新要作為一個龍頭,處理好了就能打開我國科技創新的潛力空間。
NBD:有人擔憂推進碳中和會影響經濟增長,您怎么看待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
賈康:2010年之后中國經濟運行告別了年度兩位數高速增長的特征,GDP增幅下降,從2010年的10.3%,下行到2019年的6.1%。
這一過程中,首先是中國成為中等收入經濟體后“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因素,使“犧牲一些速度”而尋求“中高速”的高質量發展成為必然選擇。
過去雖然是高速增長,但一些粗放的發展方式不符合綠色低碳導向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強調發展質量,但也不能一味地使發展速度降低,必須權衡好二者的關系。
這個調整過程,要落在一個L型轉換的確認上,L的尾巴拉得越長越好,它的常態就是高質量發展落在中高速的區間里,這就是我們現階段“引領新常態”的追求。
2015年至2018年,我國GDP增速在6.7%~6.9%的區間內小幅波動。但2019年全年GDP增速下落到6.1%。2020年受疫情沖擊,只有2.3%。今年上半年GDP按兩年復合增速計,為平均增長5.3%,估計這一指標三、四季度還能再往上升,但不大可能達到6%。
我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們一定要有一個保障速度,在努力提高發展質量的同時速度決不能低于5%,現在看來還是很有希望的。因為在5%~6%的區間里可以保障我們在“十四五”期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處理得好,到2035年,我國很有希望人均GDP翻一番,對接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未來15年里,經濟運行速度可能還會繼續下降,但在“十四五”期間一定要力爭控制在5.5%左右。綜合判斷,中國經濟的成長性還相當明顯,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有非常可觀的空間。然而大的趨勢就是中國也跟其他經濟體一樣,發達程度越高,年均增長速度越會往下。
NBD:數字政務、網約出行、線上辦公、遠程教育等模式使低碳化進展加快,在互聯網+綠色生活方面,您認為還可以補充哪些應用領域和行業?
賈康:比如家居綠色低碳方面。以后也許越來越多的家庭要利用分布式能源的技術成果。
建筑物屋頂可以安裝光伏電池板或者薄膜電池,產生電能供應家庭用電,這是綠色低碳的能源來源。還可以把電輸入智能電網,按照國家政策取得賣電收入。整個電網也能夠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吸納千家萬戶分布式能源提供的電能,提高綠色低碳水平。
綠色出行方面,以后新能源汽車用戶會更多,大家可以在晚上給汽車充電,這時候的電價最低。白天如果不用,智能手機可以提醒用戶賣掉一部分多余的電,用戶還可能就此盈利。
由此私家車可從消費單位變成生產單位,整個電網的電能通過分布式能源,形成共享經濟的一種閉環,產電、供電、用電和電網,方方面面都受益,大家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共贏關系,這就是典型的共享經濟前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