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17 21:41:07
◎北京市出臺的相關方案提出,要在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
◎在各地相關規劃陸續出臺的推動下,氫能源相關項目的建設進入提速階段,這也促成行業內不少上市公司的業績走強。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8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明確,要在2023年前實現氫能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跨越,培育5至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
除了北京以外,近一段時間以來,河北、山東等省份也陸續印發了本省的氫能發展規劃。
與此同時,在A股市場上,氫能源概念也迎來了一波上漲行情。8月16日,A股氫能源板塊有74只個股實現上漲,其中,中泰股份(300435,SZ)等12只個股實現漲停;而在8月17日,受上證綜指大跌70點的拖累,盡管該板塊總體有所回調,但仍有多只概念股繼續保持上漲態勢。
氫能源概念為何近期突然在資本市場上迎來火熱的行情?事實上,在我國大力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大背景下,發展氫能源被認為是降低碳排放的一個重要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孫世剛認為,在發電的過程中,要讓容易排放污染物的部分盡可能減少,要用不產生污染的過程替代它。從這個角度來看,氫能的利用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過程。因為從氫的制造到儲存、運輸和使用都不產生污染,也不排放二氧化碳。
與此同時,當前可再生能源發電受自然環境和氣候的影響較大,需要配套儲能設施,把能量平穩地用起來。在這一過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氫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開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發展氫能源的重要性在各個層面都得到了強調。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在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近一段時期以來,不少省份陸續出臺了氫能發展規劃。如今年7月中旬印發的《河北省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500億元;到2022年,全省建成25座加氫站,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等示范運行規模達到1000輛,重載汽車示范實現百輛級規模。
8月16日發布的《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也提出,要在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2025年前,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
此外,今年7月,山東省在《山東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綜合推廣利用氫能,建設山東半島氫動走廊和濟南“中國氫谷”、青島“東方氫島”,著力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城市群。到2025年,力爭氫能源動力總成系統產能達到5萬臺套。
在各地相關規劃陸續出臺的推動下,氫能源相關項目的建設進入提速階段。
今年7月,中國石化對外宣布,中國石化燕山石化在京舉行氫能物流車首發儀式。這是北京市首批氫能重載貨車投用,充裝一次氫氣只需5-10分鐘,最高續航里程可達400公里。
今年8月,中國石油在北京首座服務冬奧加氫站——福田加氫站正式投運,為2022年冬奧會氫能源供應再添新保障。該站設計規模500千克/12小時,日均加注能力為600千克,可加注氫燃料電池客車50-60臺。
氫能源項目的持續推進,也讓行業內不少上市公司的業績走強。8月15日,中泰股份發布2021年度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36億元,同比增加24.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5億元,同比增加55.74%。
資料顯示,中泰股份是一家深冷技術工藝及設備提供商,產品主要應用于煤化工、天然氣、石油化工、電子制造以及氫能源等領域。
在多重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近幾日以來,A股氫能源板塊出現一波明顯上漲。本周一(8月16日),氫能源板塊整體上漲2.95%,板塊內74只個股實現上漲,中泰股份、美錦能源(000723,SZ)等12只個股實現漲停。
8月17日,受大盤走勢影響,氫能源板塊雖然小幅回調,但中泰股份、晶科科技(601778,SH)等概念股漲幅仍處于前列。
不過,也有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市場對氫能源的運用可能有一些偏樂觀的誤解。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氫能源的成本還是偏高,安全和能效經濟性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氫能源很大程度上還是作為邊際能源來發揮作用,在較長的時期內不能解決主要的能源需求。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