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16 21:06:11
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程鵬 孫磊
近日,鋰電池板塊上演了“過山車”式的股價走勢。
8月12日,鋰電池板塊(BK0574)上漲1.75%,板塊內企業中天科技(600522.SH)、龍佰集團(002601.SZ)、鹽湖股份(000792.sz)等多家企業漲停。而在此之前的幾天,鋰電池相關個股剛剛經歷了連續下跌。其中,寧德時代(300750.SZ)到8月10日遭遇了4連跌。
但整體來看,上半年,資本市場對動力電池的熱情不減,鋰電池板塊整體呈拉升態勢。東方財富網顯示,國軒高科(002074.SZ)、億緯鋰能(300014.SZ)、贛鋒鋰業(002460.SZ)今年上半年股價漲幅分別為49.2%、37.9%、77.7%。
在產業端,動力電池企業產品熱銷致產能不足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被客戶催貨催得受不了。”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在今年5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提到了動力電池供應層面的問題。
實際上,不少頭部動力電池供應商也遇到了同樣的“幸福煩惱”。億緯鋰能(300014.SZ)、蔚藍鋰芯(002245.SZ)等企業都曾在公告中披露目前產能處于滿產狀態,產能瓶頸將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存在。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贛鋒鋰業董秘辦公室時,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下游的雙重擠壓導致動力電池企業供應非常緊張。下游主機廠的需求確實在增長,上游原材料的短缺也是電池供應短缺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擴產成為動力電池企業的主旋律。8月初,億緯鋰能、贛鋒鋰業分別宣布擴產。在此之前,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天齊鋰業(002466.SZ)也都在加碼鋰電業務。
但是,動力電池市場“蒙眼狂奔”是否會有產能過剩的問題?后續動力電池行業未來競爭格局如何,這都成為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雙重擠壓導致供應不足
“一兩年前,因為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退坡使得新能源汽車市場低迷,進而導致動力電池行業呈現供大于求的狀態。同時,動力電池產品價格有所下跌,很多企業就沒有擴建產能。但今年以來,主機廠的需求不斷增大,這就影響了動力電池的供應情況。”上述贛鋒鋰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頗為亮眼,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今年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5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均增長200%。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也帶來動力電池裝機量的攀升。今年1-6月,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累計達52.5GWh,同比增長200.3%。
除卻下游主機廠的需求拉動,上述贛鋒鋰業的工作人員透露,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問題也成為影響電池產能的一大原因。比如,礦石端一直沒有新增產能,原材料采購不足也會影響交貨日期。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在此背景下,擴產成為動力電池企業的共同選擇。
8月5日,贛鋒鋰業公告稱,控股子公司贛鋒鋰電計劃投資84億元建設兩大新型鋰電池項目,投產具備15GWh年生產能力。8月4日,鋰電池制造商億緯鋰能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與荊門高新區管委會簽訂《戰略投資協議》,億緯鋰能及子公司擬在荊門投資新建年產30GWh動力儲能電池項目,具體為15GWh物流車和家庭儲能用磷酸鐵鋰電池項目和15GWh乘用車用三元電池項目。
此外,寧德時代、天齊鋰業、國軒高科等多家鋰電池公司紛紛采取設立合資公司、增資配股等方式來加碼鋰電業務。
優質產能缺乏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動力電池企業擴建產能的同時,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受到了質疑。
從行業層面來看,今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累計約為74.7GWh,但裝機量為52.5GWh,大約有30%的產品尚未裝機利用。
從企業層面來看,頭部動力電池企業在產能利用率上表現相對較好,寧德時代在2020年公司產能利用率為74.83%,而2019年公司產能利用率為89.17%。贛鋒鋰業2020年碳酸鋰的產能利用率為56.85%,氫氧化鋰和金屬鋰電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8%和98.58%。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碩 攝(資料圖)
獨立汽車分析師張翔認為,電池供應短缺主要是指頭部企業的優質產能嚴重不足,落后的企業產能則是過剩。僅中國市場而言,動力電池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30%。
不過,贛鋒鋰業的工作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有部分動力電池企業的產線已經建設出來了,但因調適等問題沒有及時投產。或者有企業會有新增產線,未能全年投產。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影響企業的產能利用率。”
為了更好解決產能問題,柔性化生產線成為一些動力電池企業的選擇。“碳酸鋰和氫氧化鋰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兩個產品的前端生產流程是一樣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兩個產品的生產線可以共用。我們會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來調整不同產品的排產情況,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解決產能利用率的問題。”上述贛鋒鋰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隨著動力電池企業產能的擴建,行業未來產能是否會出現過剩,成為日益凸顯的問題。
“動力電池企業擴產都會預測市場的需求和客戶的簽約情況。目前,國內外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都非常看好,動力電池應該不會出現太嚴重的產能過剩。” 上述贛鋒鋰業的工作人員說。
廣發證券研報數據測算顯示,即便是考慮了每年新增擴產后,在2021年、2022年、2024年、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預計仍將會分別出現17GWh、30GWh、45GWh、370GWh的產能缺口。
玩家越來越多
諸多動力電池企業動作頻頻背后,二線電池廠商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寧德時代一家獨大的格局開始有所變化。
從寧德時代披露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在國內市場份額約為49%,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從單月來看,其國內市場已從1月的53.1%下滑至5月的43.67%。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趙李南 攝(資料圖)
二線電池供應商則開始逐步嶄露頭角。比如,中航鋰電已經逐步代替寧德時代成為廣汽埃安的供應商;華晨寶馬在寧德時代之外也開始考慮億緯鋰能的方形三元電池。
“主機廠在選擇動力電池供應商的時候一方面會考慮本土化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供應鏈安全,主機廠不會押寶一家電池供應商,以保證產品供應穩定。”一位合資品牌的內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二線動力電池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少主機廠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步伐也在加快。合資入股、合建產線、共同合作研發都開始成為車企的入局方式。
一直以來,電芯都由動力電池企業供應,車企在電池領域的研發多集中在電池包層面。“但現在主機廠在電池領域的研發已在加速,我們公司一直在進行電池的化學配方方面的工作。” 上述合資品牌的內部工作人員說。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主機廠發布或者開始自研電池。如,特斯拉在去年發布了4680電芯;大眾集團在研發磷酸鐵鋰、三元鋰、高錳和固態四種類型的電池;廣汽也推出彈匣電池安全系統解決方案等。
“不同的廠商布局動力電池企業的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是要確保在續航里程、成本、安全性等各個方面都有適合自己產品的電池或者電芯。目前來看,無法簡單判斷哪一個方式更好,還需不斷觀察。”上述合資品牌的內部工作人員說。
記者|黃辛旭
編輯|程鵬?孫磊?肖勇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德爾塔毒株全球大流行,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