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23 12:09:16
◎龍門鋼鐵把環保工作上升到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去抓,如今不僅企業自身實現污水零排放,還承接了周邊龍門鎮所有生活污水的處理,實現龍門鎮生活污水零外排。
◎地處黃河岸邊的龍門鋼鐵,已從當初的排污者變成了生態保護者,為黃河生態減負,也推動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鄰近的農村居民們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他們種植的葡萄品種紅提,隨著環境改善品質不斷提高,售賣的價格也節節攀升。
每經記者 李彪 陜西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游客中心”——走進陜西龍門鋼鐵的廠區,一棟藍色大樓外墻上赫然寫著這4個醒目的大字,一時間不由讓人懷疑走錯了地方——鋼鐵企業里面怎么會有游客中心?
進一步了解之后,結果其實并不意外。
龍門鋼鐵是區域首家、全國第二家在線生產的AAAA級鋼鐵工業旅游景區,廠區內隨處可見的導覽標識牌上都寫著“陜西龍門鋼鐵旅游景區”的字樣,在這里基本已經找不到傳統鋼企高排放、重污染的影子。
龍門鋼鐵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安民介紹,龍門鋼鐵把環保工作上升到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去抓。以前廠里的污水需要外排,如今不僅企業自身實現污水零排放,還承接了周邊龍門鎮所有生活污水的處理,實現龍門鎮生活污水零外排。除此之外,龍門鋼鐵還實施了超低排放改造。
地處黃河岸邊的龍門鋼鐵,已從當初的排污者變成了生態保護者,為黃河生態減負,也推動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鄰近的農村居民們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他們種植的葡萄品種紅提,隨著環境改善品質不斷提高,售賣的價格也節節攀升。
新池鎮南溝社區村民肖萬順介紹,紅提的價格從之前的2.5元/斤漲到了現在5.0元/斤,每畝紅提的純利潤能達到1.5萬元,在他們專業合作社里種植紅提的農民已達到196戶。
“鋼鐵產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并不沖突。”劉安民說,龍門鋼鐵以“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減污降碳為己任,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緊盯環保績效A級目標,實施了一系列污染防治工程,在區域冶金企業中率先實現“出鐵不見鐵、運料不見料、行車無揚塵、空中無污染、廢氣超低排、固廢全循環、廢水零排放”治理目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龍門鋼鐵廠區,很明顯地能夠聽到機器生產發出的聲音,一些設備上冒著蒸汽白煙,如果不從這些來判斷,很難想象到這是一家正在生產中的鋼鐵企業。
廠區里樹木繁茂、道路整潔,在一段道路中央,有一個長方形的水池,旁邊不斷有水管向水池中排水,池中養了多種顏色的金魚。
記者原本以為這只是一處景觀小水池,但經龍門鋼鐵相關負責人介紹,此處養魚的水是經廠里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水質較好。
劉安民舉例說,現在全國鋼鐵企業中,生產一噸鋼鐵的耗水量在1.5立方米以內就算技術比較先進的,而龍門鋼鐵噸鋼的耗水量冬季可以達到0.5立方米,夏季能達到0.7立方米。龍門鋼鐵處于黃河流域,首先就要想到水的高度循環利用,分級處理、梯級使用,要在節約上下功夫。
近年來,龍門鋼鐵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陜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法規標準,堅持廢水循環用,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雙重管控,實現廢水零排放。
據劉安民介紹,2019年,龍門鋼鐵下定決心對水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做到污水不外排。“原來我們按照國家標準每年向外排放200萬立方米處理后的水,但到2019年底之后,我們再沒有排過廢水,循環效率非常高。”
劉安民說,不僅如此,廠里還把龍門鎮的生活污水接入進來,處理后再次循環利用,現在龍門鎮是黃河流域不向環境中排生活污水的第一鎮,下一步還計劃把韓城市的生活污水都接入進來。借助這些污水處理后再循環利用,今后可以實現煉鋼不用新的水,也不外排水。
劉安民強調,生態文明保護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從2016年到去年底,廠里累計投入37.5億元用于生態環境保護,但環保不能僅僅只算投入賬。環保投入后,企業的運營成本是有一些提高,但企業形象也隨之大大提高,產品的市場認可度更高,品牌價值相應提升。同時,通過抓環境保護,鋼廠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
“市場上,大家對重視生態環境的企業認可度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好的企業產品越來越排斥。我們在市場上能夠感受到綠色發展對產品銷售帶來的利好。”劉安民說。
黃河流域生態法規的約束和硬要求,正倒逼一個個像龍門鋼鐵這樣的企業嚴把環境關,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用法律武器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正在讓更多的人獲益。
距離龍門鋼鐵70多公里的新池鎮南溝社區同樣位于黃河岸邊,世代務農的南溝社區村民,感受到了生態環境改善,也找到了環境改善帶來的新機遇,成為黃河流域環境改善的最直接受益者。
肖萬順是南溝社區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帶領的合作社成員已經達到196戶,以種植紅提為主,這也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肖萬順介紹,自己從2007年開始種植葡萄,當時種植300畝,雖然現在種植面積不到50畝,規模上看似變小了很多,但收益卻在增加。
為什么要縮小到不足50畝?肖萬順透露,主要是超過這個規模后,家里勞動力不夠,也很難雇傭到懂技術的工人。
肖萬順回憶,1991年當地引進種植紅提,2001年后開始大面積種植,農民銷售紅提葡萄的價格最初是每斤1.5元,2007年漲到了2.5-3.5元,后來經過技術改進,全部采取冷棚和避雨棚種植,避雨棚種植投資比較小,價格約為每斤3.5元到4.5元,冷棚種植的價格能達到4.5元-6.5元。
當記者進一步追問種葡萄的收入時,肖萬順的嘴角露出了笑意。他算了一筆賬:按照合作社的情況,去年一畝地種植葡萄的純收入在1.5萬到1.8萬元。由于對糖分和色澤的要求,紅提的畝產量需要控制在5000斤以內,一般畝產4500斤-5000斤,如果按照每斤5元的價格,5000斤產量的收入是2.5萬元,投入差不多1萬元,純利潤能達到1.5萬元。
“去年我們村又發展了一個種植陽光玫瑰葡萄的項目,產量雖然比較低,必須控制在畝產2000斤到2800斤,但是產值相當高,一畝地的純收入能到2萬元,今年一些種植大戶除了種植紅提以外,也開始做陽光玫瑰。”肖萬順說。
帶領村民一起獲得豐收的同時,肖萬順的心里很明白,這一切得益于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他說:“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改善,我們是直接的受益者。環境好了,氣候也變好了,病蟲害就少了很多,基本上新果區沒有害蟲。這都反映出環境變化對種植的影響很大。”
肖萬順告訴記者,現在生態環境好了,當地的灰塵大大減少,果面會非常干凈、漂亮,長得更好,也更好賣。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彪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