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4 03:14:52
◎近年來我國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其中跨境電商規模5年增長近10倍,促進了外貿轉型升級,尤其在疫情沖擊下為穩外貿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措施,推動外貿升級,培育競爭新優勢。
會議指出,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近年來我國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其中跨境電商規模5年增長近10倍,促進了外貿轉型升級,尤其在疫情沖擊下為穩外貿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跨境電商是我國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具體體現,也是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去年,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規模已經突破1000億元,而且規模還在不斷增長。”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會議指出,要完善跨境電商發展支持政策。擴大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試點范圍。優化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便利跨境電商進出口退換貨管理。制定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防范假冒偽劣商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早在2020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已設立59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基礎上,再新設46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截至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綜試區已經經過5次擴圍,數量達到105個,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從布局范圍看,前兩批13個試點城市主要設在東部大中型城市,第三批開始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省會城市擴展,第四批延展到二三線城市。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是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疫情期間,跨境電商的優勢會進一步顯現。擴大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數量,對于進一步增強線上平臺交易渠道、航空物流運輸等都將起到促進作用。
針對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此前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指出,自2018年11月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以來,各相關部門和地方積極探索,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規模已經突破了1000億元。同時,風險防控和監管體系也在逐步健全,事中事后監管有力有效,具備了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的條件。當前,我國整體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三四線城市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對優質進口產品的需求旺盛,更多的消費群體愿意“不出境、買全球”。
會議指出,要積極推動海外倉發展。鼓勵傳統外貿企業、跨境電商和物流企業等參與海外倉建設,提高海外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促進中小微企業借船出海,帶動國內品牌、雙創產品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會議還要求,積極發展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引導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提升集中代辦退稅工作效率和風險管控水平,支持綜合保稅區、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開展保稅維修,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離岸貿易。進一步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跨國物流等領域國際合作。
張建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支持綜合保稅區、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開展保稅維修,能夠最大可能的降低企業成本,而且能大幅度提高效率。“從目前來看,保稅維修主要針對的是飛機、船舶等大型交通工具,如果沒有這項政策,出口貨物需要退回國內進行維修,不僅涉及到運輸成本,而且還涉及海關、商檢等多種手續。”
記者注意到,去年,商務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聯合出臺了《關于支持綜合保稅區內企業開展維修業務的公告》,明確了綜合保稅區內企業開展維修業務的范圍、程序和要求。《聯合公告》發布后,綜保區內企業可以開展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數控機床、通訊設備、精密電子等55類產品的保稅全球維修業務。
張建平指出,盡管跨境電商發展速度很快,但仍處于初始發展階段,倉儲、運輸、配送、售后服務、體驗、支付結算等配套設施仍待完善,監管方式也需與時俱進,只有堅持規范與發展并重,才能實現有序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