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王志誠:加強監管金融科技“先天弱項” 數字資產需理順責權利關系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3 00:12:50

每經記者 謝陶    每經編輯 蘭素英      

金融科技的加速創新迭代已成為傳統金融業進一步變革與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

然而,伴隨著大型互聯網科技公司不斷介入傳統金融領域,數字壟斷、信息濫用、系統性金融風險等一系列威脅逐漸浮出水面,加強金融監管的呼聲不斷高漲。

在中國金融業快速變革的今天,究竟如何看待金融監管與金融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在變革過程中有哪些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各方應扮演起怎樣的角色?

在“商學院圓桌派——金融科技的未來”系列策劃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北大光華征信數據分析與應用聯合實驗室主任王志誠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王志誠長期關注金融風險管理和金融計量經濟學,著有《金融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研究》等。

“我認為監管層發起的‘監管風暴’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目前,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如何實現數據各方權責利平衡是最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在數字資產領域進行開拓性的立法。”王志誠向記者表示。

在他看來,只有具備了同等技術水平的金融監管才能促進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更加良性發展,才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做到及時干預和提前應對,及時判斷金融科技可能帶來的全局性影響和風險積聚程度,從而避免更大的損失。

王志誠 受訪者供圖

監管糾偏是市場發展重要力量

NBD:有部分人擔心,金融監管層的金融監管舉措會影響中國數字經濟及金融科技的發展。您如何看待這種擔心?

王志誠:最近開始的“監管風暴”對金融科技行業的良性發展,應該說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加強金融監管并不會阻礙金融科技發展,而是要求規范化,要求兼顧其他利益關聯方的權益,是要把新型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的發展納入同樣的約束機制和平等競爭軌道。

據我觀察,監管和合規化“干預”早在2018年就已開始——百行征信的設立就預示著管理部門對前期過度市場導向的糾正。2019年年中對網貸機構的規范和同年9月對部分大數據公司的查處,更是釋放出了強烈的信號。而去年11月開始的反壟斷調查則把監管之手觸及了試圖依靠“大而不倒”對抗監管與公平的行業壟斷型龍頭公司。

市場的擔心主要來源于——過去這些年,金融科技狂奔的勢頭可能會被遏制,進而影響整個科技行業的發展。這表面上看好像是有這種可能性,實際上卻忽視了行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因素:一個行業只有競爭才能不斷推動發展。經濟發展導致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才是經濟發展最合理的形態,而不是通過一部分人的“過度略奪”發展而大幅降低另一群體的福利,獲取到短期的發展利益。這樣是不利于經濟長期發展和經濟生態平衡的。

而互聯網行業,尤其是具有“壟斷地位”的大型互聯網企業有著很強的頭部效應和積聚優勢,同時也存在著嚴重壟斷、降低整體福利和阻斷競爭環境導致后期發展和優化不足的諸多風險。為防范風險積聚,對上述高杠桿、高溢出效應行業加強金融監管是很通常的做法。

一直以來,監管的糾偏機制都是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監管所處理的都是不利于行業發展的“反向因素”,重點對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明顯偏離的公司出手。監管的介入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依托互聯網發展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先天弱項”,這對行業規范和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譬如,對大數據公司的查處是糾正違規收集和數據濫用;對部分公司的反壟斷調查和問訊是在規范行業的公平競爭環境,例如“二選一”就是利用平臺壟斷壓榨中小商家的客戶群體,只有利于互聯網壟斷平臺,而不利于大量的商家和消費者;對科技公司大量滲透金融業務進行整頓規范,是在保證金融體系的整體安全性。

數字資產:理順責權利關系

NBD:根據您的觀察,金融數據所有權及使用權關系轉變過程中需解決哪些問題?如何看待政府、大型科技公司、傳統金融機構所扮演的角色?

王志誠:我認為,個人金融數據的共享應該是有條件的共享。目前最大的阻力在于這些條件的不明確——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關系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則。

個人數據與其他數據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就是:所有權、持有權(或營運權)、使用權分屬于不同的主體,在彼此之間如何實現各方權責利的平衡目前并沒有規則。目前,監管要求數據使用要有授權,所有的應用都設置了同意授權的選項,但不同意就沒有服務,這實際是強制授權。

授權后怎么用,流轉到哪里,與數據主體是怎樣的關系,這些都不明晰。此外,個人如何參與數據治理?作為相對弱勢群體,沒有一個合適的組織形式和助力機制,個人獲取權益的能力不足。

還有一個阻力是來自目前的既得利益者,例如大型的互聯網平臺公司將手中持有的數據自認為是自身的資產,不會主動讓渡權益。在沒有好的信任機制,而彼此又存在競爭關系的條件下,更不容易實現分享。

因此,數據的所有者,數據的持有者和數據的使用者各自的定位和責權利關系如何理順是數據實現共享和流轉的最大障礙。目前,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市場面都沒有探索出清晰的路徑。

從數據的權屬和流轉過程來看,政府、大型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應該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政府更多應該是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管者,大型數據公司是數據的持有者和流轉者,傳統金融機構是數據的使用者,個人是最終的受益者和參與者,也是業務的核心。

目前,政府和大型科技公司是數據的實際持有者,而數據的所有者是個人為主。傳統金融機構是數據的主要使用者,自身也持有一部分數據,而大型科技公司也想跨界成為數據的直接使用者。作為主體的個人完全是被動地參與,沒有任何權益主張的通道,只有依靠加強監管來防范風險、避免損失。

就有點像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在一些競爭行業的全民所有制企業一樣,說的是“人人都有”,實際上不知道如何所有,激勵機制、權力和責任都不明確,如今在數據領域這個問題只會更加復雜。

金融數據共享:突破三大“基礎設施”

NBD:請從相關基礎性法律制度制定、數字公民培養等方面,分享您對于金融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觀察。

王志誠:目前來看,要實現金融數據的共享還需要一整套的基礎設施,涉及到數據的權責利平衡機制,數據生態的良性循環等。這需要在數據資產的所有權界定,數據資產的產權制度,數字資產的價值分享機制三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首先,數字資產的授權、確權、鑒權、賦權是數字資產共享和流通的完整流程,缺少任何一環都不可能有效運行。目前只是簡單的要求授權,后面的三個環節還沒有打通。要打通后面三個環節還需在法律法規制度、公民參與意識及科技技術等多方面的進步。

從立法角度來看,我們對傳統的資產例如土地、房產等有形資產已經有比較完善的登記制度和權益制度。目前,剛開始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立法,對數字資產的權屬確定劃分還需要結合行業的發展和未來出現的各種具體情況來逐步完善。

據我觀察,對數字資產國際上還沒有建立成熟和完整的體系,目前的立法也基本上是參照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中國在應用方面已經走在前面,所面對的問題也比歐洲要多,我們尤其需要有自身特色的開拓性立法。

從公民的角度,絕大多數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權益到底有多少,哪些屬于自己,哪些應該受讓出去,遠遠沒有形成共識,個人權益自我保護意識也需提高。目前仍處于案例匯集和權益爭奪階段,公民數字保護的相關組織機構尚未成熟。

從技術角度看,要實現數據產權的全流程穩健運行,還需要很多技術環節去驗證和實現。目前的數字跟蹤和加密解密體系與大規模的數據共享流轉還不是很匹配,需要優化多方加密解密方法。此外,數據流轉過程中的安全性也需要更強有力的保障。

有效監管:使用對等科技工具

NBD:如何在加強金融監管的過程中,把握好促進金融科技創新和防范金融風險之間的平衡?

王志誠:目前,有很多公司打著科技公司的旗號,實際上經營的是金融業務。這些業務,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改變信息傳遞方式的新型金融業務,變的只是形式和載體,其內在的金融邏輯并未改變。

從業務本質和公平競爭角度看,只要金融科技公司涉足金融業務就需要有類似傳統金融機構的防范風險溢出和保障穩健運行的監管機制。對傳統金融機構采取的分業監管方式很難對金融科技公司進行有效監管,未來需要從功能、業務甚至是全流程持續優化原有的金融監管體系。

技術從來都是中性的。但金融行業具有強大的溢出效應和乘數效應,這要求監管對其杠桿倍數進行嚴格限制。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徹底暴露出使用模型化和科技化的公司具有更強的金融風險的放大能力。

在加強金融監管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由于科技的增效作用,面對同樣的金融業務,金融科技公司可壓縮和承接風險的空間,相比傳統的金融機構被極大地壓縮了。此外,由于金融科技具備很強的穿透力,還需要考慮業務之間的交叉傳遞和疊加的風險。再加上科技光環之下一定程度的“黑箱效應”,風險暴露后,其引發的風險沖擊和傳遞速度都將更大更快。因此,對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應該更加嚴格和審慎。

金融科技的作用是增加金融系統運行的效率,越是要保障高效運轉,越需要安全和制動措施,就像車的動力越強,其對應的制動和安全設施級別就越高。只有使用對等的工具才能實現有效監管,因此監管科技必須與金融科技同步發展,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使用的手段都需要同步更新。

只有具備了同等技術水平的金融監管才能促進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更加良性發展,才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做到提前應對,及時判斷金融科技可能帶來的全局性影響和風險積聚程度,從而避免更大的損失。

普惠金融:提升每個個體的效用

NBD:后疫情時代,中國金融科技投融資細分領域不斷增多。哪些細分領域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王志誠:過去幾年,更多的人都在關注支付領域。但隨著支付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其進步的空間相對較小了。接下來,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ABCD)的發展,征信和數據化風險管理領域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盡管征信領域是一個很細分的領域,但其“金融基石”的作用不容小覷,將對相關金融科技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據我觀察,國內目前幾乎還沒有一家征信機構在基本的業務模式上是能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發展基本構架的。這將是接下來的重點領域。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早期跑馬圈地,主要關注效率,而隨著行業的發展規范、安全和公平性的要求會自然提升。未來市場關注的熱點也會逐步轉換到有關規范化、安全性和公平性的細分領域。監管科技領域將會是未來熱點。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許多創新技術發展早期都是為了獲取超額利潤,更多是考慮如何增效的問題。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普及,就應該考慮如何讓技術實實在在惠及更多的大眾。

金融科技的初衷和口號都是“普惠金融”。我認為普惠不是簡單的提供資金或者獲得貸款,而是要真正提升每個個體的效用。金融有金融運行的自身規律,不會因為金融科技就改變本質。每個人應該根據自身真實承受能力來參與金融活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4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亚洲欧美偷拍五月天 | 日韩高清一区精品 | 天天日天天射伊人色综合久久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