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0 13:29:36
● 中國如果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話,需要投資138萬億人民幣,意味著今后40年,中國在碳中和上,每年要投資3萬億-4萬億。
● 我們這幾年做的二氧化碳交易中心,平均價格20元人民幣左右。現在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達到每噸100美元左右,如果這個價格慢慢起來了,這個市場就起來了。
每經記者 李彪 張蕊 每經編輯 易啟江
6月18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組織召開的第十八期總裁圓桌會議上,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一定時期內,全部關閉煤電項目不現實,煤電的調峰功能,應急功能要保留。解決煤電二氧化碳減排的途徑,第一是碳捕捉技術,第二是靠碳匯。
不僅僅是煤電,鋼鐵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交通中的機動車排放等,在碳中和的目標之下,都將面臨著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駱建華介紹,清華大學的課題顯示,中國如果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話,需要投資138萬億人民幣,意味著今后40年,中國在碳中和上,每年要投資3萬億-4萬億。
面對巨大的市場機遇,駱建華認為,環保產業一定要從末端治理觀念轉出來,開始向源頭和過程控制轉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高國家自主貢獻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研究顯示,今后30年,“碳中和”將為中國帶來138萬億元的投資機遇。一是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等低碳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二是綠色低碳技術將加速創新,產業的綠色升級依托技術的進步,如光伏成本在過去10年中下降了80%-90%,行業投資價值顯著上升;三是碳捕捉、碳封存技術也將快速發展,最終實現商業可持續。
駱建華介紹,不僅是清華大學,高盛、渣打銀行等機構也對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投資需求做了預測,均是百萬億元級別,也就是在今后四十年時間里,每年平均投資需求大概3萬億-4萬億。
很顯然,在如此巨大的投資需求面前,單靠政府的財政投資難以實現,必然需要調動大量的社會資本加入其中,如何保障收益成為參與積極性的關鍵。
駱建華認為,講碳必須要有定價,要有價格,這是核心,怎么樣建立碳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前提條件是發現碳的價格,無非兩個辦法,一個是市場交易,一個是碳稅。
“我們這幾年做的二氧化碳交易中心,平均價格20元人民幣左右。前段時間,歐盟整個二氧化碳每噸價格已經突破50歐元,有的專家測算,如果要覆蓋二氧化碳成本的話,通過碳捕捉或者技術條件,現在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達到每噸100美元左右,如果這個價格慢慢起來了,這個市場就起來了。”駱建華說。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表示,正在組織開展上線交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擬于今年6月底前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我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超過40億噸,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為了實現碳中和,就要求我們要搞零碳經濟,這是未來經濟新的風口,也是一個通向未來的‘門票’,”駱建華說,碳中和將帶來很多機會,環保產業將來有幾個變化: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過程控制轉變;單因子控制向多因子協同控制轉變。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在圓桌會議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很多環保企業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碳中和未來二三十年是一個巨大的風口,甚至說是唯一的風口,我們這些傳統的環保企業怎么去擁抱這個風口,或者怎么樣置身于這個風口?大家也都在探討這個問題。
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銘鋒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所有人都認為環保行業是主力軍,深入研究達峰和中和里面的機會在哪兒,百萬億級賽道機會非常多。環保企業原來做的是末端治理技術,過程控制的技術才是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技術。
同時,埃睿迪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裁王燕舉例稱,原來的方式,都是污染產生了環保企業再去做治理,現在是要在過程中做生產工藝的優化。自己公司曾經幫助國內一個垃圾焚燒、固廢焚燒的工廠做能耗優化,減少耗能5%,為這個工廠帶來三百多萬的經濟價值。
記者注意到,在碳中和的目標之下,很多環保企業都在自我變革和尋找低碳商機。比如,近日首創集團旗下旗艦企業“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據首創環保集團介紹,通過這一改變,將打破傳統的細分領域縱向深入,通過價值多元化,從聚焦投資、建設的普遍模式,升級為環保資產的全鏈條價值創造,尤其是深度挖掘“技術、運營”價值,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高品質和高績效增值服務,實現環境資源循環橫縱打通,為客戶提供綠色低碳的多元化價值服務。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