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17 09:17:55
每經評論員 孫桐桐
當前,在智能電動汽車的風口下,入局造車的玩家日益增多,對造車人才的需求也隨之高漲。據了解,新玩家高薪挖角傳統車企的造車人才成為了一種“捷徑”,動輒給出一兩百萬元的高薪,甚至有企業開出“年薪無上限”的條件,一時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毋庸置疑,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具備相關經驗的造車人才有限,但新入局的造車者越來越多,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搶人大戰不可避免。
實際上,這并不是汽車圈第一次出現搶人大戰。早在2015年前后,國內汽車市場先后涌現出大大小小超過60家造車新勢力,彼時就已掀起了第一輪人才“爭奪戰”。但隨著時間的沉淀,資本的狂熱逐漸降溫,不少人才在新造車企業中僅短暫停留,便作出了理性選擇。
去年以來,資本對新能源汽車的追捧,令“蔚小理”等頭部造車新勢力脫穎而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進度在不斷加快,這使得第二輪造車浪潮再度掀起。
今年以來,百度、小米等科技巨頭相繼宣布下場造車,滴滴也傳出正式啟動造車項目。此外,家電巨頭創維、美的也先后宣布進軍汽車行業。除了這些跨界玩家,傳統車企也加速推出全新的智能電動車品牌,例如嵐圖、智己、極氪等。
智能電動車領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也產生了大量人才缺口。根據獵聘大數據,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領域新發職位同比大幅增長103.53%。今年前5個月,新能源汽車領域招聘需求旺盛的職位包括汽車設計工程師、產品經理、算法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動力系統設計、電氣工程師、硬件工程師、嵌入式軟件開發、智能駕駛系統工程師等。
此外,新造車企業也頻頻向傳統車企高管伸出橄欖枝,搶人大戰愈演愈烈。這已讓不少傳統車企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性,不少車企已經開始尋求改革和創新,采用市場化機制來留住人才。
例如,長城汽車已連續發布兩次股權激勵計劃,累計覆蓋超一萬人,被授予對象占據企業員工總人數的16.89%。長城汽車表示,旨在通過構建創新的長期激勵機制,形成全新的“利益共同體”,有效推動員工由“打工者”向“合伙人”轉變,把“做工作”變成“干事業”,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國有車企東風汽車旗下的嵐圖汽車,也在摸索如何通過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四化”造車人才加入該項目。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于造車新勢力和跨界玩家來說,高薪搶人不能只是“一錘子買賣”,最根本的還是要腳踏實地投入到造車事業中,用硬核實力留住人才,具備持續吸引人才的能力。同時,被挖角的傳統車企也應與時俱進,對原有的用人體制和薪酬結構等進行改革和創新。如此,才能留住人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