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23 10:10:59
每經記者 吳澤鵬 金喆 于垚峰 陳晴 王帆 每經編輯 湯輝
5月22日,長沙,雨。
13時07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從醫院出發,載著袁隆平遺體的靈車隊所到之處,沿途汽車一致停下鳴笛致敬,眾人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醫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展覽館,遠在江西的袁隆平故里,各大社交平臺上……人們都在送袁爺爺最后一程,他也再看了一眼他所熱愛的雜交水稻事業。
袁爺爺,一路走好。
長沙湘雅醫院丨家人唱《我和我的祖國》送別 市民鮮花加秧苗悼念
袁隆平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離開了這個世界。
5月22日17時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看到,載著袁隆平靈柩的車隊已經離開,但在醫院大門口和住院部門口等多處,仍然有許多從各地趕來的市民前來獻花和悼念。記者注意到,眾多鮮花之間,還擺放著三棵水稻秧苗。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門口,三棵水稻秧苗格外顯眼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晴 攝
一位自稱湖南農業大學學生的女生說,2019年自己新生入學時,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的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袁隆平先生曾經出席典禮并致辭,自己也因此曾經有幸見過他一面。
“他很可愛,是我見過最可愛的老人家。”該女生回憶稱,當時的袁老精神非常好,也非常親和。而得知袁老去世,自己也特意趕來悼念。現場站立一段時間后,女生鞠躬后離開。
另外一位穿著粉紅色雨衣的小女孩,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向袁隆平先生獻花。記者現場看到,小女孩獻花后鞠躬,并敬了一個少先隊員隊禮。
一位67歲的老先生和妻子一起來湘雅醫院悼念,老先生說,小時候經歷過吃不飽飯的時代,對現在的好日子非常感恩。“吃飽飯了,不忘袁隆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探訪期間還了解到,袁隆平早在一個多月前身體已經不太好,甚至已經病重病危了。但他意志非常堅強,支撐了一個多月。
“他能夠撐到這個點,已經是醫學上的奇跡。”湘雅醫院一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袁隆平臨去世時是安詳的,家人陪在他身邊唱著《我和我的祖國》等袁隆平喜歡的歌曲,送他離開。
5月22日20時許,記者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看到,仍有不少市民在醫院門口悼念和獻花。
長沙袁隆平工作單位丨帶著天南地北的哀悼來獻花
5月22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袁隆平生前工作過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門口已經掛起“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的黑色條幅。
當日下午,載有袁隆平遺體的靈車從湘雅醫院出發后專門來到這里,讓這位“雜交水稻之父”最后再看一眼雜交水稻。
傍晚18點,盡管靈車已離開,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仍聚集了不少前來悼念的市民,現場安靜肅穆、秩序井然。在刻有袁隆平“求實創新,奮發進取”字跡的石碑上,擺滿了鮮花。人們在石碑前獻花、鞠躬,安靜停留,時而傳出啜泣聲。
“沒見過他,但總吃過他的飯吧,所以就會想要親自來悼念。”一位獻上滿天星花束的男士向記者說道,“滿天星的花語是清純、致遠,也想借此寄托我內心最純粹和誠摯的哀思。”
這位男士還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微信好友群,悼念袁隆平的文字此起彼伏。“群里的大家都來自天南海北,只有我一個人在長沙,他們就拜托我過來獻上鮮花。我一直相信,為人民服務的人會得到人民的尊敬。”他說道。
記者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現場看到,前來悼念的,有朋友結伴,也有父母帶著孩子。人群逐漸聚集,久久不愿散去。兩位在長沙上學的女大學生難掩悲傷之情,眼眶泛淚地告訴記者:“袁老先生長期在長沙生活工作,長沙人民都喜歡他,他對長沙當地影響很大。今天聽到消息真的很難過。”
5月22日下午,袁隆平生前工作的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帆 攝
“袁隆平是了不起的人物,偉大的科學家,解決了人民吃飯的問題,我們非常佩服。”現場一位75歲的老人家說道,她親歷過袁隆平給中國糧食事業帶來巨大改變的特殊年代,對于袁隆平的逝世更加感到不舍。
“袁老,您只是去天堂種水稻了,您老永遠活在國人的心中”、“爺爺,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報效祖國”……附在鮮花上的字條傳達出人們無盡的哀思。
江西袁隆平故里丨家鄉群眾冒雨悼念
在袁隆平老家德安縣河東鄉袁家山,上百位從周邊趕來的游客和本地村民,冒著大雨來到袁隆平故里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默哀獻花。一位家鄉人表示,袁隆平的逝世,不僅是家鄉人們的損失,也是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損失,大家要化悲痛為力量,深入傳承德安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隆平精神”,牢記肩上使命,加快奮起步伐,不負袁隆平對家鄉的關懷與期望。
在回憶與袁隆平的交往時,德安縣河東鄉黨委書記徐玉山一度哽咽,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去年他去湖南看望袁隆平,覺得他非常的和藹,非常的幽默,90歲的時候還說自己是“90后”。“給家鄉人們傳遞著忠于祖國,心系人民的能量,從泥土里面來,像一個鄉下的老人家,值得我們崇敬敬佩。”
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于垚峰 攝
袁隆平是江西九江德安縣人,抗日戰爭爆發前曾在德安故居生活,祖父袁盛鑒就葬在德安城郊萬家山。2004年9月,應家鄉縣委縣政府邀請,闊別故鄉多年的袁隆平回到德安,全縣人民夾道歡迎,場面空前熱烈。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接連兩次來到家鄉,為省級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為新建的隆平學校頒發獎學金,為超級稻基地測產。
袁隆平非常關心家鄉的發展,把德安列為高產雜交水稻種植推廣示范基地,把Y兩優2號、超優1000等新研制的超級稻品種放在德安試種,每年都要委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德安實地指導。袁隆平在德安設立了隆平教育獎學金,并親筆為德安一中、二中、三中、隆平學校等多所學校題寫校名。隆平廣場、隆平公園、稻田廣場、隆平大道,德安縣處處體現著隆平元素。
袁隆平與糧食安全
當下,也許很多人很難理解“饑餓”。袁隆平曾介紹,“雜交水稻誕生在中國,起源于湖南,湘西雪峰山下偏僻的安江農校是她最初成長的搖籃。雜交水稻發展到今天,歷經40余年,到目前為止,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累計增產約6000億公斤。如果按照每年每人消耗500斤計算,那就等于解決了20億人口一年的吃飯問題。雜交水稻為中國在不足世界10%的耕地上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際上,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問題向來受到世界的關注。1995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出版了《誰來養活中國人》一書,假設中國在1990年至2030年期間將持續快速地推進工業化,則農田將減少,水資源短缺日益嚴重,加上每年新增的人口,人多地少的矛盾更為突出,糧食將無法自給。
布朗之所以提出上述警示,并非沒有考慮科技對糧食的增產提升。實際上,“超級水稻”并非中國專利,更早時候,國際水稻研究所對超級稻已啟動研究,但并未有成果。
只是,布朗低估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種業研究者的決心與能力。在《袁隆平口述自傳》一書中,袁隆平指出,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運用,水稻的產量可跳躍式不斷登上新臺階,“水稻如此,其他糧食作物同樣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提高農作物產量在技術上的潛力很大,而每一項技術進步都能對增產糧食和保障糧食安全發揮重要作用。”
顯然,布朗的預言沒能成為現實,中國人不僅能夠吃得飽,而且能夠吃得越來越好;中國不僅改變了糧食缺口大國的舊有印象,而且成為了第三大糧食援助的捐贈國;中國為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越來越多的貢獻。
今年5月初,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其中指出,去年至少有一億五千萬人陷入“危機”級別的糧食短缺當中,遍布55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還有38個國家和地區至少還有2800萬人面臨“緊急狀況”級別的突發糧食不安全情況。
但這些情況沒有在中國發生,今年1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當前,我國糧食庫存處于較高水平,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能夠滿足一年的消費需求。
從1996年中國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開始,到目前,我國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五期。截至去年,全國累計通過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超級稻共133個品種。今年5月,第五期超級稻品種“超優千號”在三亞首次實現了大面積種植畝產超1000公斤,創下紀錄。
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和推廣,并被冠以“東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稱,甚至有人將之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媲美。
面對布朗的提問,我們可以鄭重地回復,中國人不僅能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而且還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我是90后”
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采訪袁隆平院士。袁隆平大概是最“不像”院士的院士,也是最“不像”老人的老人,他不喜歡別人稱呼他“袁老”,反而更喜歡被稱為“袁老師”。
80歲以后,他便說自己是80后。第一次采訪袁隆平,他說出這話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首先是愣了一下,隨后才反應過來這“80后”的一語雙關,覺察到記者的反應,袁老師露出微笑,有點調皮,又有點自豪。
拍照前,他仔細地整理了衣服,期間還不忘吐槽,“前兩天上電視,衣領扣子沒扣好。”結束采訪,他拍拍記者的肩膀,“走,我們去試驗田看看。”
袁隆平院士帶記者看試驗田,拍攝于2015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
幾次接觸發現,袁隆平樂觀開朗,幽默風趣,從他嘴里總能蹦出一些新的網絡用語,妙趣橫生。
他會笑著面對鏡頭“吐槽”,大家都找他簽名、照相,“Everybody want to take picture with me”,“沒有了肖像權”。記者追問“那你覺得自己帥不帥?”他會淘氣地回復,“Handsome!”去年,一段全程飚英文的視頻,更是讓大家驚呼“寶藏爺爺”。
“寶藏爺爺”雖然吐槽沒了‘肖像權’,但對于年輕人的合影請求,他大概也是從不拒絕。整理資料過程中,記者就找到不少合照,有的是種業人士,但更多的是慕名的學生,從稚嫩的小學生,到剛畢業的大學生。
袁隆平,不僅是嚴謹的院士、科學家,他是“90后”、“偶像”、“頂流”、“超級網紅”、“最閃亮的明星”,他還是個專業段子手,收割了各大年齡段人群的喜愛。
湖南農業大學舉行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時,袁隆平出席并致辭,學生歡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現場”,還上了央視新聞;今年初,一條“袁隆平入駐抖音”的不實消息,讓相關抖音號一天漲粉千萬。
“我不服老,越干越有勁”
2015年,袁隆平85歲,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我不服老,還要發揮老驥伏櫪的精神,繼續在超級稻的畝產上實現新的突破,“越干越有勁”。
當時,第四期“超級稻”還沒推廣,試驗田畝產剛突破1000公斤不久,但袁隆平已在籌備第五期“超級稻”的事情。他曾多次表示,追求水稻高產、高產、更高產,是超級稻實驗永恒的主題,這是科研人追求的永恒目標。
“我們的第一期超級稻,在生產上推廣后,平均畝產量是550公斤;第二期超級稻,在試驗田里畝產800公斤,大面積推廣后,平均畝產達到600公斤左右;第三期超級稻試驗田畝產量是900公斤,推廣后平均畝產達到650公斤。50公斤一個臺階(增長)。第四期超級稻,現在還沒有推廣,試驗田畝產是1000公斤,大面積推廣后,又可以上一個新的臺階,我估計平均畝產可以達到700公斤。”袁隆平當時說道。
袁隆平說,“第五期超級稻現在還沒有立項,我建議農業部立項,它的指標不是畝產了,要和國際接軌,是每公頃16噸,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畝產要達到1067公斤。這個數字今年在云南達到了,每公頃16.01噸。”
到了90歲以后,袁隆平又說自己是90后了,“越來越年輕”,心態讓年輕人們直嘆自愧不如。2017年4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海南又一次見到袁隆平,這一次,16噸/公頃的目標已經實現,17噸/公頃(即畝產1130公斤)的門檻也在眼前。他告訴記者,“90%把握(實現17噸/公頃)”。
半年后,超級稻品種“湘兩優900”(又稱超優千號)于10月15日在河北百畝高產攻關片通過測產驗收。驗收結果為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即每公頃17.2噸,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
2019年,18噸/公頃也得以實現。他也有了新的目標,有生之年沖擊超級稻每公頃20噸大關。
“我有兩個夢”
2015年10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湖南長沙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采訪了袁隆平。在該中心的一間會議室內,有一面墻上掛著超級稻畝產破1000公斤的放大照片,袁隆平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幾家媒體采訪,坐在照片下也不忘調侃自己一番,伸手指了指上面,說“我說過我有個‘禾下乘涼夢’,現在還沒有實現,先在這照片下實現。”
“禾下乘涼夢”是袁隆平的兩個‘美夢’之一,他在多個場合提起過,這次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也再次強調了這兩個夢。
“(禾下乘涼夢)這個夢是我真正做過的,并且做了兩次。夢見試驗田里的水稻,植株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走過去,坐在稻穗下乘涼。”袁隆平說。
另一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強調,“全世界現在有22億多畝稻田,我們此前的數字,在國外已經有7000多萬畝(種植雜交稻),如果有一半種上雜交稻,每畝增產150公斤來算,可以增產多少糧食呢?可以多養活4億~5億人口,這個夢實現了之后,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義。”
“第一,我對水稻情有獨鐘,非常喜歡它,我放棄不得的;再一個,我身體還好。我還有希望,我還要發揮老驥伏櫪的精神,志在千里,我是志在這兩個夢。”袁隆平表示。
社會各界緬懷袁院士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消息傳出,舉國哀悼,各界用不同方式追思袁隆平院士。
農業農村部:
將發揚袁隆平的崇高精神,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袁隆平先生的離世是我國三農領域的重大損失,對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我們將學習和發揚袁隆平先生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持續推進種業創新,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聯合國官方微博:
袁隆平院士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貢獻!國士無雙,一路走好!
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
聽到袁院士去世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悲痛。袁隆平先生中國科學家燦爛的明星,是雜交水稻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實的雜交水稻之父,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做出極大貢獻。雜交水稻研究成功為中國的水稻生產、雜交水稻產業發展,為雜種優質利用做出巨大貢獻。
“去年與袁院士聯系過,病重之前還在海南,我們后來聽說他生病了,都希望他盡快康復。”謝華安表示,一定要學習袁隆平真正為國為民、無私奉獻和科學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目前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相信有更多科學家沿著袁隆平先生的足跡,繼續保持中國雜交水稻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勇攀高峰。
楚天科技董事長唐岳:
唐岳曾在2019年與袁隆平院士一起參加湖南農業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他回憶道,當時萬人追逐簇擁袁院士的場景歷歷在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袁院士的真實寫照。“袁隆平院士仙逝,是世界糧食領域的巨大損失,中國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湖南省的巨大損失。向科學家致敬,袁院士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學:
微信公號發文《默哀!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逝世》,其中配圖顯示,坐落在西南大學校園內的袁隆平塑像前,擺放了不少花,以表達來者對袁隆平的追思。目前,西南大學官網頁面已轉為灰白色,以作悼念。
湖南農業大學:
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再見,袁爺爺!》的悼文,稱“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愿,他長期致力于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原所長李平:
袁老師是我國雜交水稻的旗手,在他的帶領下使雜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隆平高科:
公司將深刻繼承袁隆平院士“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偉大遺志,努力實現將雜交水稻技術推向世界!公司將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充分發揚隆平精神,勇做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事業的接班人,為隆平事業薪火相傳貢獻力量!
荃銀高科:
袁隆平先生的功勛業績和偉大精神將永遠鼓舞我們廣大種業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發展我國雜交水稻和種子事業而努力奮斗!
記者:吳澤鵬、金喆、于垚峰、陳晴、王帆
編輯:湯輝
視頻編輯:韓陽
視覺:劉青彥
排版:湯輝 牟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