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12 09:13:40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于5月11日公布。這份全國人民參與的大調查,帶來了不少好消息。比如,總人口仍在增長,10年間增長了7206萬人;0~14歲組人口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表明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則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人口素質繼續大幅提高。
但相比這些好消息,大家的憂慮顯然更重一些。憂慮之一,是人口的低增長率,當前中國總和生育率(即1位婦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數量)僅在1.3左右,長期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未來人口迅速達峰甚至減少不可避免,長期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可能逆轉為“赤字”;在低生育率的另一面,則是老齡化的不斷加深,相比10年前,6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上升了5.44個百分點,其中又有12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在人均收入還不夠高、養老金長期存在缺口的情況下,老齡化對于中國的挑戰不可謂不大。
除了年齡結構,人口結構的其他問題要隱蔽一些,但也不應忽視。比如,雖然2020年總人口性別比(女性=100)較10年前略有降低,整體結構上有所改善,但在老年人口占比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性別比降低部分是女性壽命高于男性的自然結果,相近年齡段的人口比例失調仍將維持很長時間。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抽樣數據顯示,2019年樣本整體的性別比為104.46,但0~24歲總計5個年齡組(5歲一組)的性別比都在113以上,而65歲以上人口性別比在96以下,且隨著年齡的上升性別比繼續大幅下降。性別失衡可能帶來諸多問題,比如結婚率下降、天價彩禮等,這其實是人力資源錯配導致的浪費。
人口既是勞動力、智力資本的來源,也是總需求的根本來源,是國家最重要的資源。人口增長乏力甚至有萎縮的可能,是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的大命題。就核心的低生育率問題,有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在起作用,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已有充分證明,但低生育率也有高低差別,而這種差別背后的核心因素在于養育成本的高低,這些成本不僅僅表現為經濟成本,也包括脫離職場、工作效率損失等機會成本。
鑒于二孩政策放開帶來的積極效果,目前關于放開三孩的呼聲很高。政策放開本身并無實質難度,但如何讓政策真正形成刺激,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要讓居民“養得起”“養得好”。堅持“房住不炒”,對資本炒作教育焦慮情緒進行制約,是為了降低養育的經濟成本,相關政策已付諸實踐,但這需要摒棄短期思維,要久久為功,如此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同時,更完善的生育保障、對就業歧視的強力執法等配套政策,可以降低生育的隱性成本,這方面當有更大作為。
對于人口問題,那些過于悲觀的論調不足取。盡管人口增長較慢,但中國仍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14億人口的體量,市場的超大規模不會改變;隨著智力資本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口素質的提高、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能夠彌補人口數量上的損失,整體經濟規模仍有可觀的上升空間。另外,在數字化、新能源(“碳中和”)兩大革命性產業主線上,中國有相對稟賦優勢,能夠找到更有效率的發展方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