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5 22:19:08
◎統計顯示,到2020年底,全球的債務總額超過281萬億美元,達到世界生產總值的355%。按照全球75億人口來計算,人均負債3.75萬美元。
◎報告提出,要穩步推進破產重組,讓市場清理機制發揮“強制性”作用;硬化國企與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弱化擴張和趕超沖動,破除隱性擔保和兜底幻覺;突出競爭中性,糾正金融體系的體制性偏好,讓不同性質的企業,在獲得金融信貸方面享有相對平等的待遇。
每經記者 張鐘尹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4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旗艦報告《中國金融報告2020: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變革》(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學部委員李揚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居民部分杠桿率上升較快,并在一定程度上與房地產市場的風險積累連在一起,強化了居民債務風險與房地產市場的風險,這個問題是需要關注的。
李揚表示,居民債務上升主要是房地產債務,是按揭貸款,而居民消費乃至短期消費貸款處在負增長區間。
報告顯示,2008年~2020年,中國M2與GDP的比率由148.8%上升至215.2%,中國宏觀杠桿率由141.2%上升至270.1%。
李揚表示,債務在全球范圍內都成為一個“大敵”。統計顯示,到2020年底,全球的債務總額超過281萬億美元,達到世界生產總值的355%。按照全球75億人口來計算,人均負債3.75萬美元。
李揚認為,目前全球債務問題的新特點是富國負債,而且負債越來越多。“富國負債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更大的問題就是這些國家都是掌握著全球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國家。于是,債務的發行與償還是能用它自己印刷的鈔票來歸還債務,能用貨幣,能用債務來歸還債務。”
李揚強調,由于是儲備貨幣發行國負債,并且充分利用了儲備貨幣發行權,本世紀以來大量貨幣進入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
在居民部門杠桿率方面,李揚引用數據表示,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啟動后,居民杠桿率水平本世紀以來持續上升,在2009年之后有加速上升的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表示,中國的債務積累與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有一定區別,即我國公共部門債務占比達到60%左右,而全球的水平可能在30%~40%,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風險,如果債務積累模式不調整,仍然向公共部門集聚,政府部門可能會有很大的壓力。
宏觀杠桿率攀升將引發多重風險。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的宏觀杠桿率有所上升,并導致金融風險進一步積累。那么應該如何應對風險呢?
對此報告建議,要建立可持續的債務積累模式。此前宏觀杠桿率持續攀升,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干預(如隱性擔保、剛性兌付、國有經濟偏好等)扭曲了風險定價,使得杠桿資源(信貸資源)更多向公共部門配置,導致信貸資源的誤配。
因此,當前有必要減少地方政府在信貸配置方面的干預,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債務積累模式,這也是新發展格局下金融變革的重要方向。
報告提出,要穩步推進破產重組,讓市場清理機制發揮“強制性”作用;硬化國企與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弱化擴張和趕超沖動,破除隱性擔保和兜底幻覺;突出競爭中性,糾正金融體系的體制性偏好,讓不同性質的企業,在獲得金融信貸方面享有相對平等的待遇。
報告預計,2021年我國GDP增速預計達到8%左右,通貨膨脹壓力總體較小,宏觀杠桿率將穩中有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圍繞6.4~6.5的中樞水平呈現雙向波動的格局。
報告建議,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繼續加大刺激力度的情況下,我國宏觀調控應保持定力,避免宏觀杠桿率的過快攀升和金融風險的快速積累。
同時,把握好風險定價市場化與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關系。取消隱性擔保,穩步推進風險定價的市場化。在這一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節奏,審慎應對與化解可能產生的風險,避免爆發區域性與系統性金融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